午夜电影网一区_jizz内谢中国亚洲jizz_都市激情亚洲综合_特黄特色欧美大片

論交通肇事罪中逃逸行為的司法認定

來源: 律霸網整理 蘇瑩 · 2020-07-17 · 249人看過

論交通肇事罪中逃逸行為的司法認定 內容提要:交通肇事罪是當前社會中一種常發的嚴重犯罪。本文主要探討了交通肇事罪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逃逸的司法認定。筆者主張在司法實踐中應嚴格而全面的判斷,并提出了一些具體建議,期望有助于審判實踐。 ? ?關鍵詞:交通肇事;逃逸;認定 ? ? 近年來,隨著我國汽車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交通肇事案件呈逐年上升趨勢,特別是一些“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案件也逐年增多,嚴重地威脅著公民的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為此,我國《刑法》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 對“交通肇事后逃逸”及相關問題作出了明確的規定,但是司法實踐中仍存在很多爭議。在此,筆者結合具體的辦案實踐,對“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有關問題進行粗淺的理論探討。本文擬從逃逸、逃逸致人死亡的含義、逃逸人的主觀罪過以及與其他犯罪的區別等方面的問題作一探討,以求在司法實踐中對交通肇事罪更準確地適用法律。 ? ?一 、“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涵義 ? ?我國現行刑法規定:“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交通肇事逃逸或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現行刑法與舊刑法相比,對于交通肇事罪,對交通肇事后逃逸及逃逸致人死亡作出了專門規定,明確規定:“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現行刑法提高了交通肇事罪的法定刑,為嚴厲打擊交通肇事后逃逸犯罪行為提供了法律根據。為正確適用法律,最高人民法院又制定了《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但是,在具體的案件中,逃逸與死亡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而刑法及司法解釋的規定卻過于籠統,因此,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經常出現理解上的分歧。因此 ,筆者首先對涵義予以界定。 ? ?所謂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按照《高院解釋》第三條規定,是指在發生交通事故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為。表面看來,逃逸行為往往表現為逃跑,即迅速離開現場;但是這個定義的中心詞卻并非“逃跑”二字,“逃避法律追究”才是逃逸行為的核心含義。國務院《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7條規定,發生交通事故的車輛必須立即停車,當事人必須保護現場,搶救傷者和財產,并迅速報告公安機關和執勤的警察,聽候處理。根據這條規定,發生交通事故后,肇事者必須停車,保護現場,搶救傷者和財產,報警,聽候處理,這是肇事者的法定義務。而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無非就是不履行這兩項法定義務,其本質是一種不作為,是行為人對應該履行而且能夠履行的法定義務的不履行。據此,有學者認為,逃逸行為是指發生交通事故后,不依法報警,保護事故現場等候處理,而是私自逃跑,逃避法律追究的行為。筆者同意這種觀點,但認為表述不夠精煉。行政法規雖然為肇事者規定了多項法定義務,但并不是每一項義務的不履行都會導致該行為具有刑法所要求的社會危害性和刑事上的可罰性。通過對肇事者各項法定義務的比較研究,我們不難發現,停車、報警其實只是搶救、聽候處理等其它義務的附隨義務,它們本身并沒有獨立的意義,不能脫離基本義務而存在,不履行這兩項義務(即不停車、不報警)本身也不具有社會危害性;不保護現場雖然使肇事責任的認定產生一定程度的困難,但它并不從根本上否認肇事責任的存在,因此危害也不大;而不搶救傷者和財產將導致交通事故后的人身生命財產安全的挽救工作無法及時進行,使原本可以挽救的生命無法挽救、原本可以避免的更重大財產損失無法避免;不聽候處理實際就是逃避責任追究,是行為人從根本上否認其與交通肇事之間的關系,必將導致肇事責任無法認定、無人承擔。所以說,搶救傷者和財產的義務和聽候處理的義務才是這些法定義務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義務,二者中任一項義務的不履行都會產生一系列嚴重問題,也正是這兩項義務的不履行使逃逸行為具備了刑法所要求的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和刑事上的可罰性。 ? ?基于上述理由,筆者認為,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是指在發生交通事故后,肇事者不履行救助義務或者逃避責任追究的行為。這種定義既闡明了逃逸行為的本質特征,又概況了逃逸行為的客觀表現,易于理解,便于操作。刑法之所以將交通肇事后逃逸作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節從重打擊,是因為行為人交通肇事后,本應盡一切努力救助被害人,保護現場,向公安交警部門報案,接受處理,而且行為人也能夠履行這種義務,但逃逸者卻違背了該義務,使司法部門不能及時處理事故,事故責任無人承擔,也往往使受害人延誤治療時機。因此,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具有更大的社會危害性。而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離現場,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救助而死亡的行為。較一般“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性質更為惡劣,危害更為嚴重,因為這種行為直接導致了被害人死亡的結果。因此,《刑法》對這種行為規定了更為嚴厲的刑罰,即“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 ? ?二、運輸肇事逃逸必須符合的條件 ? ?筆者認為認定“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 ?1、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以行為人構成交通肇事罪為前提條件。 ? ? 《解釋》中“本解釋第二條第一款規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項規定的情形之一”指的是構成交通肇事罪的情形,是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的前提條件。如果行為人的行為發生了交通事故,但情節輕微,或負次要責任、同等責任、無人員傷亡、無重大財產損失等,則不構成交通肇事罪。這種情況下,行為人若主觀上認為后果嚴重,自己已構成犯罪,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不應認定為“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因為刑法僅處罰那些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行為,對于客觀上未造成嚴重的社會危害或威脅的行為,不宜以刑法的方法定罪處罰。 ? ?2、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以行為人為逃避法律追究為主觀目的條件。 ? ? 《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七條規定:發生交通事故的車輛必須立即停車,當事人必須保護現場,搶救傷者和財產(必須移動時應當標明位置),并迅速報告公安機關或者執勤的交通警察,聽候處理;過往車輛駕駛人員和行人應當予以協助。第二十條規定:當事人逃逸或者故意破壞、偽造現場、毀滅證據,使交通事故責任無法認定的,應當負全部責任。這說明行為人的先行行為即交通肇事行為產生以下五方面的行政義務:㈠停車義務;㈡保護現場;㈢搶救傷者和財產;㈣報警;㈤聽候處理。這五種義務屬于行政法規規定的行政義務。其中搶救傷者和財產亦是刑事義務。《解釋》中“為逃避法律追究”是行為人逃逸行為的主觀目的,法律追究不僅包括刑事法律追究,也應包括民事法律追究、行政法律追究,即包括:⑴民事人身、財產損害賠償義務;⑵五項行政義務;⑶搶救傷者和財產的刑事義務。所以交通運輸肇事后,行為人負有上述三類義務,為逃避任何一類義務,在主觀上都具備了應受刑法加重追究刑事責任的主觀要件,都是逃避法律追究。 ? ?3、行為人有逃跑行為。 ? ? 什么是逃跑,詞義是為躲避不利于自己的環境或事物而離開②。在這里筆者認為應界定為,行為人交通肇事后,在人身未受到控制時,為逃避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而使自己的人身不受被害人及其親屬、群眾、事故處理人員控制而離開的行為。要與脫逃區別開來。脫逃詞義是脫身逃走③。在刑法意義上,構成脫逃罪的脫逃是指依法被關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從看守所、監獄、勞動改造管教隊、少年犯管教所、拘役所逃跑的或在押解途中逃跑④。所以脫逃首先要有人身受到有效控制后而脫離。逃跑是人身尚未受到有效控制而逃跑。如果行為人交通肇事后,已被事故處理機關采取關押或押解途中而脫逃,對行為人的脫逃行為,應認定為脫逃罪,另行定罪處罰,而不是以交通運輸肇事逃逸作為交通肇事罪加重處罰。 ? ?4、“逃跑”的時間、地點條件。 ? ? 依據《解釋》規定逃跑的時間是在發生交通肇事后。那么如何理解“在發生交通肇事后”,筆者認為不能籠統認為是事故發生后的無限長的時間段。這個時間段應界定為在事故發生后的當時至行為人被事故處理機關關押或押解途中前的這段時間。行為人在這個時間段逃跑的,屬于《解釋》規定的“逃跑”行為,在被關押或押解途中脫逃的,屬脫逃罪,而非定本罪。逃跑的地點,筆者認為,并不限于當場。行為人在被事故處理機關帶去談話尚未采取關押措施時,趁人不背離開的,仍應認定為《解釋》中的逃跑。 ? ?三、逃逸行為的司法判斷 ? ?在司法實踐中,逃逸的行為在客觀上都是駕車離開現場的行為,所有駕車離開現場的行為不一定都是逃逸的行為,由于司法實踐的客觀情況的復雜性,如何正確適用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從而如何正確認定交通肇事中的逃逸行為,在司法實踐中是我們應當探討的話題。如,發生事故后,離開現場的絕大多數的犯罪嫌疑人中,他們都要強調自己主觀不知道發生了交通肇事或者事發以后他們還都報了案等等,象這種情況應該如何正確認定交通肇事的逃逸,是我們應當解決的課題之一。筆者認為,司法實踐中,要全面充分考慮行為人主觀方面和客觀方面的因素,只有通過證據從各個進行考證,把嫌疑人主客觀方面的表現形式作為一個整體綜合考慮,才能對什么行為是交通肇事的逃逸作出正確認定。下面筆者對以下幾方面展開闡述,全面充分考慮行為人主客觀因素,從而在司法實踐中判斷一行為是否屬于“交通肇事逃逸”,闡明自己的觀點。 ? ?1、行為人在逃逸時必須明知自己的行為導致了交通事故的發生,這是行為人的主觀認知因素如果行為人沒有意識到交通事故的發生而離開現場,則不能認定為“交通肇事后逃逸”,只能認定其構成一般交通肇事罪。有這樣一個案例,行為人夜間駕車行駛與一黑影擦過,行為人認為是風吹來的樹枝或布片等物品,車行駛一段路程后行為人下車才發現血跡,然后報案并投案。筆者認為,這種情況下,如能查證上述事實,則行為人主觀上沒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不能認定逃逸,客觀上在發現自己交通肇事行為后,及時報案并投案如實供述事實,即不屬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離開現場,應認定為一般的交通肇事。需要強調的是,筆者所說的“明知”,是指行為人 “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如果行為人“應當知道”自己的行為造成交通事故而裝作不知道,逃離事故現場的,仍應認定為“交通肇事后逃逸”。同時在發生交通詞后,判斷一個人逃離現場是否具有逃逸故意,應當從以下行為進行判斷,一是有無積極搶救傷者的行為;二是有無立即報警的行為,三是有無嫌疑人見發生了肇事,致他人勸阻于不顧駕車逃跑,棄車逃跑,編造諾言企圖蒙混過關的行為。如果明知發生了肇事,犯罪嫌疑人仍然實施上述行為,應當認定為逃逸。 ? ?2、逃逸的目的是為了逃避法律追究,這是認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一個重要因素,實踐中,肇事人逃跑的目的大多是為了“逃避法律追究”,但也有少數人是因為其他目的,如害怕遭到被寄存器人親友及其他圍觀群眾的毆打而逃跑,這些人往往在逃離現場后,很快通過報告領導或報警等方式,接受法律的處理,如被靠人張某系外地的一位汽車司機,在詞因害怕人身受到當地群眾的攻擊而駕車駛離現場,在距事發現場5公里的位置,打電話向公安機關報警,并主動投案。這種情況如果按照公安機關的有關規定,嫌疑人已經駕車駛離現場了,則應當認定為交通肇事逃逸,但是這種認定方法由于沒有考慮到行為人主觀意圖并無逃逸的故意,顯然,這種認定方法是不對。因此,我們有必要在認定時加以區分,以保證準確適用法律,做到不枉不縱,當然,行為人出于正當目的逃離現場后,必須及時向有關機關報案,并對事必經過毫不隱瞞,并且以行為人所知和認識到的情況如實講述,不避重就經,不夸大對方責任,不回避自已的責任,這種情況主客觀能夠相互印證,無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不認定交通肇事后逃逸,否則,如果行為人一逃但杳無音信,或者夸大對方責任,回避自己的責任,從主觀上逃避法律追究,仍應認定為“交通肇事后逃逸”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對交通詞逃避肇事逃逸的行為作了詳細規定,司法解釋規定:交通肇事逃逸指為了逃避法律懲處,而逃離現場的行為,該司法解釋強調認定逃逸的行為應同時具備主觀客觀要件,客觀方面為逃離現場,同時又強調交通肇事的主觀罪過,即為逃避法律責任而逃跑的行為,因此,司法解釋符合了我國刑法的主客觀要件相統一的要求,為解決在司法實踐中如何認定交通肇事逃逸提供了理論的基礎。 ? ?3、行為人的逃逸行為不應僅限于“逃離事故現場”,并不是所有發生事故后離開現場的行為就是逃免行為,有的行為人在事故發生時未離開事故現場,但在將受害人送往醫院后為逃避法律責任而離開,此行為應認定為逃逸行為因此筆者認為,雖然離開現場,但證實其主觀上無逃避的故意的行為,這種情況行為人主觀上并不具備逃逸的主觀要件,不能認定其構成交通肇事逃逸,如李某系某公司的一位貨車駕駛員,在一次運輸過程中,由于對路面情況不熟悉,加上觀察不夠,在倒車的過程中將一名婦女撞倒,經送醫院搶救無效死亡,事發后,犯罪嫌疑人李某棄車離開事發現場返回單位,將事件向領導作了匯報,領導指示他不要亂動,等候處理,當地公安機關尋找他時,他確實正在其宿舍時等候公安人員。因此,本案中,有確實的證據證明其沒有逃避處罰的故意,幫對其不應認定為交通肇事逃逸,司法實踐中,往往還出現這種情況,行為人在發生交通肇事后,及時將被寄存器人送往醫院搶救,但在之后卻因為害怕承擔高額醫療費或害怕被追究法律責任而畏罪逃跑,對此行為應如何認定,有的人為,逃逸應界定為逃離事故現場,而有的則認為肇事發生后為逃避法律打擊而逃跑的行為均應認定為逃逸,筆者認為,我國刑法規定的交通肇事后逃逸并不是單指的法場逃逸,也名手事后逃逸,關鍵是看行為人的主觀目的與社會危害性,如果僅將逃逸界定為逃離現場,那么性質同樣惡劣的逃避法律追究的行為就得不到相應的法律追究,可能會影響對這類犯罪行為的懲處。因此,交通肇事后,雖及時將被害人送往醫院搶救,但在之后卻畏罪逃跑的仍應認定為“交通肇事后逃逸”。 ? ?4、對于交通肇事發生后,行為人沒有及時投案如實講述交通肇事經過,而是經過一段時間后又投案,并稱其離開現場并非為逃避法律追究的情況,我們不能一概認定為交通肇事逃逸,而是應該區分具體的情況。如有的犯罪嫌疑人稱,自己是因為怕被寄存器人及其親屬打自己才離開現場,不是為逃避法律追究。這種情況,是被千人對自己的主觀故意性質認識不清,按照筆者在前而對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的主觀條件的論述,這種仍應認定被告人是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離開現場,因為逃避法律追究表現為逃避履行以下義務;(1)民事人身、財產損害賠償義務;(2)五項行政義務;(3)搶救傷者和財產的刑事義務,被告人交通肇事后逃避履行上述義務的任何一種,都符合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的主觀條件。不能以被告人的這一辯解理由,而認為被告人主觀無逃逸意圖,這是被告人對行為性質的認識問題,仍認定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有的犯罪嫌疑人稱,自己在交通運輸肇事后,本沒有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故意,因為不能抗拒不能避免的理由,阻礙了自己歸案。這種情況下,被告人負有對無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故意及不能抗拒不能避免的理由的舉證責任,偵查機關負有按照行為人提供的線索協助取證的興證責任,同時被告人必須在不能抗拒不能避免的理由消失后,及時不間斷的到有關部門投案。不能搞拒不能避免的理由包括:行為人肇事后被被害人家屬秘密非法拘禁;肇事后被其他人員秘密非法拘禁;肇事后被人打昏一直昏迷不醒,被人帶離現場等,使被告人主觀意志不能控制自己的客觀行為的情形,上述情況屬確實無法自動去投案,這種情況若查明屬實,應認定為一般的交通肇事罪,不認定逃逸。 ? ?四、“逃逸致人死亡”司法認定 ? ?判斷一行為是否屬于“因逃逸致人死亡”,首先要看這一行為是否屬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如果該行為不屬于“交通肇事后逃逸”,當然談不上“因逃逸致人死亡”;如果該行為屬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則需要進一步分析逃逸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這是判斷“因逃逸致人死亡”的關鍵所在。如果死亡結果與逃逸行為無關,即無論行為人逃逸與否、救助與否,均不影響被害人死亡,則不應認定為“因逃逸致人死亡”,只能按一般“交通肇事后逃逸”處理;如果行為人的逃逸行為與被害人的死亡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即被害人死亡是因為行為人逃逸,致使受害人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救助而造成的,則應認定行為人“因逃逸致人死亡”。 ? ?實踐中發生的交通肇事后逃逸,且發生被害人死亡的案件形形色色,筆者認為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情形,應當分別作出相應的定性和處理。(1)行為人肇事后,被害人當場死亡,行為人明知被害人已死亡,為逃避處罰而逃逸。行為人雖有逃逸行為,但與被害人死亡的結果沒有因果關系,不符合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對行為人的行為以交通肇事罪定罪,按照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惡劣情節處以3至7年有期徒刑。(2)行為人肇事后,被害人當場死亡,行為人并不知道被害人已死亡,但為了逃避處罰,置被害人的生死于不顧而逃逸,行為人雖有逃逸行為,主觀上具有放任的故意,但與被害人的死亡沒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不符合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對行為人的行為應當以交通肇罪定性,按照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惡劣情節處以3至7年有期徒刑。(3)行為人肇事后,致被害人損傷特別嚴重,即使及時搶救,受害人的生命也無法挽救,行為人為逃避責任而逃逸,對死亡結果的發生聽之任之,行為人的逃逸行為對死亡結果的發生并無實質上的因果關系,也不屬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應以交通肇事后逃逸處以3至7年有期徒刑。(4)行為人肇事后,在逃逸過程中再次發生交通事故致他人死亡的,可分為以下二種情況:其一第一次肇事后,逃逸途中只注意吸取教訓,而忘記其他義務導致再次發生交通肇事致人死亡,行為人的兩行為均構成交通肇事罪。其二行為人肇事后,逃逸途中以盡快的速度逃跑且不顧多數人的生命安全導致多人死亡,主觀故意由過失轉化為故意,其行為侵害的客體是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安全,屬于危害公共安全,對行為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處罰。(5)行為人肇事后,將被害人帶離事故現場后隱藏或者遺棄,如將被害人放在不易被發現的地方,自己駕車逃跑,使被害人處于無法得到救助的環境中,主觀上是希望或者放任被害人傷亡結果的發生,行為人的行為應當以故意殺人罪或者故意傷害罪定罪處罰。 ? ?逃逸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這是判斷“因逃逸致人死亡”的關鍵所在。但在辦案實踐中,判斷逃逸與死亡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并不簡單。首先要看死亡發生在逃逸之前還是之后,如果發生在逃逸之前,自然不屬于逃逸致人死亡。若死亡發生在逃逸之后,如果損傷特別嚴重,即使及時送往醫院搶救也無濟于事,則判斷二者的關系也不困難。但對于損傷不是特別嚴重,受害人為老年人、生前曾某種嚴重疾患者以及被送往醫院搶救無效死亡的,判斷二者的關系往往比較困難,這類案件肇事者與受害人家屬往往爭議較大,肇事者往往認為系損傷嚴重而死或認為主要系自身體質問題而死,而死者家屬則往往認為系延誤治療而死。筆者認為,認定是否屬于 “因逃逸致人死亡”,一要在案發后,及時調查了解案發經過,案發到死亡經過的時間、發現時死者的情況、送往醫院時的情況以及對死者的救治經過,以綜合判斷死亡與逃逸的關系;二要需要建立、完善相應的醫學鑒定機制,需要對被害人進行認真、細致的檢查,依據醫學科學理論準確認定死亡原因、結果與逃逸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三是及時進行法醫學鑒定,必要時要通過尸體解剖以判明死因,為案件準確定性和公正處理提供科學依據。 ? ?五、交通肇事罪與其他犯罪的區別 ? ?1、與過失致人死亡罪、過失致人重傷罪的區別 ? ? 根據刑法規定,過失致人死亡罪是指因過失而導致他人死亡的行為。過失致人重傷是指行為人因過失損害他人身體健康,致人重傷的行為。(1)客體不同。交通肇事罪侵犯的是交通運輸安全,而過失致人死亡、過失致人重傷則侵犯的是他人的人身權利。交通肇事罪危害后果中的致人死亡或重傷都是交通運輸過程中的致人死亡或重傷,屬于過失致人死亡、過失重傷的特殊形式。(2)主體不同。交通肇事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凡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構成本罪,但只有少數的例外情況,如重大飛行事故罪,鐵路運營安全事故罪的主體。后兩罪的主體則為一般主體。(3)發生的場合不同。交通肇事罪發生于交通運輸過程中,與交通工具相聯系,后兩罪其本上發生于日常生活中的過失行為造成的。 ? ?2、與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的區別 ? ?實踐中,逃逸行為導致被害人死亡有這樣一種情況,即肇事者在肇事后并非單純的不進行搶救,而是將被害人帶離事故現場,爾后將其隱藏或棄于荒野,從而使被害人無法得到救助而死亡的情況。筆者認為,這種情況不屬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范疇。因為因逃逸致人死亡是針對肇事者的不作為致使被害人死亡而言,雖然從肇事者義務的角度來看,肇事者將被害人帶離現場隱藏或遺棄的行為人屬于不作為,但從被害人權利的角度來看,這種行為直接剝奪了被害人進行自救和期待他人救助的權利,肇事者從主觀上明知將被害人帶離現場隱藏或遺棄的行為將導致其死亡的后果,因此這種行為從本質上是剝奪他人生命權的故意殺人的作為行為。正是基于上述理由,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第六條規定: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為逃避法律追究,將被害人帶離事故現場后隱藏或者遺棄,致使被害人無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嚴重殘疾的,應當分別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條、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二款的規定,以故意殺人罪或者故意傷害罪定罪處罰。 ? ?綜上, 交通肇事逃逸的司法認定是一個復雜的法律問題,筆者主張在司法實踐中應嚴格而全面的判斷,期望筆者在文中提出的一些具體建議能有助于審判實踐。 [參考文獻] ① 侯國云、白岫云著:《新刑法疑難問題解析與適用》,中國檢察出版社,1998年版,第349頁。 ② 高銘暄著:《中國刑法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128頁。 ③ 李淳、王向新著:《中國刑法修訂的背景與適用》,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35頁。 ④ 馬克昌著:《犯罪通論》,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664頁。 ⑤[意]貝卡利亞著:《論犯罪與刑罰》,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頁。 (作者單位:河北邯鄲市中級人民法院) ?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登錄×

驗證手機號

我們會嚴格保護您的隱私,請放心輸入

為保證隱私安全,請輸入手機號碼驗證身份。驗證后咨詢會派發給律師。

評論區
登錄 后參于評論

專業律師 快速響應

累計服務用戶745W+

發布咨詢

多位律師解答

及時追問律師

馬上發布咨詢
王周琴

王周琴

執業證號:

15001201911148183

北京大成(重慶)律師事務所

簡介:

微信掃一掃

向TA咨詢

王周琴

律霸用戶端下載

及時查看律師回復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分居兩年離婚需要什么證據?

2020-03-06

工資等級制度的概念

2020-04-07

未成年工在勞動中的特殊保護

2020-04-17

三級工傷是怎么鑒定的?

2020-04-18

如何認定金融憑證詐騙罪

2020-04-23

個人能買社會醫療保險嗎?

2020-04-27

未成年公眾人物的隱私權怎么保護

2020-04-28

房屋未過戶可以反悔嗎

2020-04-28

未婚生子女通常給誰撫養?

2020-04-28

子女撫育費數額如何確定?

2020-04-28

構成綁架罪的要件是什么?

2020-04-29

農村醫保報銷范圍是什么

2020-04-29

夫妻婚前財產約定需要什么條件?

2020-04-30

夫妻離婚但仍生活在一起,能得到死亡賠償金嗎

2020-04-30

新婚姻法對于子女撫養權有哪些規定?

2020-04-30

家庭暴力證據有哪些?如何處罰?

2020-05-01

男方出軌引起離婚如何分割夫妻共同財產?

2020-05-01

變更子女撫養權需要提供什么證據?

2020-05-02

借貸風險之投資風險

2020-05-02

目前變更撫養權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2020-05-02

在離異家庭不直接撫養子女可以嗎?

2020-05-03

拆遷糾紛請律師費用標準是怎樣的?

2020-05-04

民事訴訟反訴可以什么時候提起

2020-05-04

離婚后離婚協議書還有用嗎?

2020-05-05

婚外情如何認定?婚外情違法嗎?

2020-05-05

利用銀行卡掛失后非法取得錢財構成盜竊罪

2020-05-06

如何收養孩子?

2020-05-06

拿到征地批復后該怎么處理

2020-05-06

交通肇事并非有意,會構成犯罪嗎

2020-05-06

什么情況下,合同可撤銷

2020-05-07

村委會是否可以出租土地

2020-05-08

誰有土地征收執行權

2020-05-08

結婚彩禮返還數額怎么定和有哪些限制性原則?

2020-05-09

離婚如何處理夫妻共同財產以及債務?

2020-05-09

離婚前房產算不算夫妻共同財產?如何分割?

2020-05-10

企業破產:財產的清償順序了解一下

2020-06-16

婚后工資算不算夫妻共同財產和夫妻共同財產怎么分割?

2020-05-10

房貸提前還款具體流程是什么

2020-05-10

投放虛假廣告,會有什么法律后果

2020-05-12

訂金和定金有什么區別?

2020-05-12
法律常識 地區找律師 專業找律師 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揭东县| 综艺| 永兴县| 营口市| 凤山县| 南宁市| 尤溪县| 大安市| 沧源| 宝山区| 永吉县| 博兴县| 论坛| 教育| 宁城县| 南澳县| 晴隆县| 延寿县| 桓仁| 高清| 嘉义市| 遂平县| 五台县| 安宁市| 泰来县| 泊头市| 东丽区| 无棣县| 宜宾县| 文水县| 永济市| 辽源市| 慈利县| 怀集县| 弥渡县| 聂拉木县| 正安县| 临沂市| 赞皇县| 湄潭县| 无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