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
民事判決書
(2006)吉民三終字第86號
上訴人張乃華與上訴人張書才、上訴人伊通縣工業研究所與被上訴人趙秀芹專利權屬
糾紛一案不服吉林省
長春市中級人民法院(2005)長民三初字第150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依法組成合議庭,公開
開庭審理了本案。上訴人張乃華及其委托代理人張國軍,上訴人張書才,上訴人研究所法定代表人騰勁松、委托代理人王湘波,原審
被告趙秀芹到庭參加了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原審法院審理查明:2004年5月機械廠準備試制多功能耕種機。但在研制過程中因為遇到技術問題,故找到伊通水暖廠尋求解決,通過該廠呂景春廠長介紹找到張乃華,請求其幫助解決。張乃華向其所在工作單位研究所所長請假,來到伊通水暖廠。張乃華、張書才、水暖廠張柯等人進行了考察,張乃華于5月15日在伊通水暖廠按其提出的設計方案,繪制了變速箱草圖,研制了多功能耕種機部件變速箱。5月22日在機械廠進行了整機安裝、調試取得成功,生產出第一臺樣機。2004年6月26日該產品在研究所配合下舉行了產品專家
鑒定會,張乃華作了技術報告,介紹了該產品功能并提交了設計圖紙,通過了省經委組織的專家鑒定,機械廠同年8月開始生產。2004年5月30日張乃華委托
四平市新時代專利事務所代理申請“多功能耕種機”實用新型專利,在專利
申請書上設計人為張乃華、張革、張書才,申請人為機械廠和研究所。2004年11月17日,張書才又重新委托四平市新時代專利事務所代理申請“多功能耕種機”實用新型專利,在請求書上設計人為張書才,申請人為機械廠與工業研究所。2005年5月26日張乃華在吉林省版權局取得了DGZ—1型耕種機變速箱的著作權。2005年7月20日,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多功能耕種機”為實用新型專利。專利權人為機械廠與工業研究所,專利號為 ZL200420058145.9。其說明書摘要為:一種多功能耕種機,該耕種機包括機架、柴油機、皮帶、驅動輪、變速箱、制動器、離合器、牽動軸、操縱機構和離、合、制動手柄構成,為獨輪驅動,帶有6個前進速度,2個倒退速度,可掛接播種機、滅茬機等多種農機具實現農田作業,也可進行短途運輸,并保證作業安全,具有結構簡單,操作方便,不受地隙限制,在作物任何生長期均能在農田作業,利用率高,價格便宜等優點。權利要求為“一種多功能耕種機,該耕種機包括機架、柴油機、皮帶、驅動輪、變速箱、離合器、牽動軸、操縱機構和離、合、制動手柄,柴油機、驅動輪、變速箱設置在機架上,其特征在于:它還包括一個制動器,所述的變速箱可實現八個速度、六個前進速度和兩個倒退速度,其內部設置有四根軸和多個齒輪,分別為倒檔軸、動力輸入軸、中間軸、動力輸出軸,所述的倒檔軸上設置有齒輪,動力輸入軸上設置有齒輪,中間軸上設置有齒輪,動力輸出軸上設置有兩個齒輪。”
另外,機械廠性質為個體工商戶,業主為趙秀芹。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46條規定,在訴訟中個體工商戶以
營業執照上登記的業主為當事人。有字號的,應在
法律文書中注明登記的字號。
原審法院總結本案的爭議焦點是:張乃華是否為ZL200420058145.9號多功能耕種機專利的發明設計人或對該專利作出實質性貢獻?該專利是否為職務發明?原審法院認為:(一)張乃華與張書才共同對涉訴專利產品研制、設計做出主要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實施細則》第十二條規定:“專利法所稱發明人或者設計人,是指對發明創造的實質性特點做出創造性貢獻的人。”從雙方證據來看,可以認定張乃華為多功能耕種機部件-變速箱的設計人。雖然張乃華只是專利產品的部件之-變速箱的設計人,但是從張乃華提供的查新報告以及該專利的權利要求書分析,該專利的主要創新特征在于變速箱內部設置有制動器,張乃華為變速箱的設計人,而變速箱為該多功能耕種機的關鍵部件,對實現其用途起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認定張乃華對整個專利有一定實質性貢獻。張書才為該產品的開始制作者,在研制過程中遇到問題,才找到張乃華的。張書才代表機械廠對該產品整體、包括變速箱提供了設計思路和組織上、物質上的條件,參與了整個研制過程,對其他部分的設計、安裝做出了設計上的貢獻。專利法實施細則規定:“實用新型是指對產品的形狀、結構或者其結合所提出的適于實用的新的技術方案。”從該專利權利要求書“該耕種機包括機架、柴油機、皮帶、驅動輪、變速箱、離合器、牽動軸、操縱機構和離、合、制動手柄構成,柴油機、驅動輪、變速箱設置在機架上”等內容看,變速箱雖然是較關鍵的部件,但是該實用新型還包括其他部分和各部分組合等特征。因此從張書才對該專利的研制所做的貢獻、實用新型專利的特點等方面來看,張書才代表有機械廠也應為專利權人。而且,在兩份專利申請書中,張書才均為設計人、機械廠也一直是申請人。張乃華當時對此也未提異議;工業研究所雖然組織了該專利產品的技術鑒定會,對該產品的技術、組織推廣做了一定的工作,但在專利產品設計中,并未做出實質性貢獻,不應作為專利權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八條規定:“兩個以上單位或者個人合作完成的發明創造、一個單位或者個人接受其他單位或者個人委托所完成的發明創造,除另有協議的以外,申請專利的權利屬于完成或者共同完成的單位或者個人;申請被批準后,申請的單位或者個人為專利權人。”涉訴專利為張乃華和張書才共同完成,專利權也應歸張乃華與張書才代表的機械廠所有,張乃華的主張部分成立,應予支持。
張乃華設計涉訴專利產品部件變速箱,不是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六條規定:“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為職務發明創造。職務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權利屬于該單位;申請被批準后,該單位為專利權人。”張書才直接找到張乃華為其研“多功能耕種機”部件變速箱,張乃華向工業研究所所長請假,并到伊通水暖廠與張書才等人進行研制工作,可見,張乃華研制變速箱并非為執行本單位任務,也并非其本職工作,亦沒有利用本單位物質技術條件。至于工業研究所組織該專利產品的技術鑒定會,是在該專利研制完成之后,綜上,張乃華進行研制是個人行為,并非代表工業研究所。工業研究所關于張乃華研制系職務行為的抗辯無事實依據。雖然在專利申請過程中將工業研究所填寫為專利申請人且獲得授權,但其并不必然是最終
合法的權利人。由于我國實用新型專利的授權審查僅為形式審查,對設計人和申請人的身份并不加以實質審核,因此,其授權的時可能會出現主體上的錯誤。當他人認為自己應是真正的專利權人,雙方發生根本性糾紛起訴到法院時,不能因被告持有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專利證書,就認定其為最終的專利權人,而應當根據專利權取得的條件要求,依法加以審查判斷。綜上,工業研究所并未對涉訴專利做出實質性貢獻,且張乃華的行為也不能代表工業研究所,因此,工業研究所不應成為專利權人。另外,張乃華要求被告承擔損失一萬元,并未提供充分證據證明損失存在,無事實和法律依據,不予支持。綜上,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八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實施細則》第十二條規定,判決:1、 ZL20042005145.9號“多功能耕種機”實用新型專利由張乃華與機械廠共有。判決生效后,應到國家知識產權局辦理相關
手續。2、原告張乃華的其他訴訟請求不予支持。
案件受理費410.00元,由張乃華負擔200元,工業研究所負擔210.00元。
宣判后,張乃華不服,上訴稱:1、原審法院認定張書才為涉訴專利的設計人之一沒有事實和法律依據。(1)混淆涉訴專利獨有特征與共有的必要技術特征的界限,錯定張書才為涉訴專利設計人之一。涉訴專利的實質特征只有一個,是其變速箱所具有的制動器和實現八個速度,其他部分和各部分的組合是現有技術共同的必要技術特征,是公知的,原審法院在涉訴專利研制中,對專利的實質性特點做出創造性貢獻的上訴人和一般參與人等同對待,一并定為涉訴專利的設計人,于法無據,明顯不公;(2)原審法院在評判中認定張書才對涉訴專利多功能耕種機的整體、包括變速箱提供設計思路沒有事實依據;在研制多功能耕種機的核心專利部件變速箱的過程中,伊通水暖廠提供了物質條件;(3)原審法院認定事實有誤,錯定張書才為設計人之一。2、原審法院認定秀芹農機廠成為專利權人之一沒有法律依據。張書才沒有對涉訴專利發明創造的實質性特點做出創造性貢獻,不應成為設計人之一。張書才所代表的秀芹農機廠也不應成為專利權人之一。
張書才不服,上訴稱:(一)原審判決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1、原審庭審中總結的爭議焦點問題與判決書中所列焦點不同,焦點問題的改變顯然是在為張乃華僅僅參與變速箱繪圖的輔助性作用作擴大的解釋。2、原審判決認定張乃華是專利產品的部件之一-變速箱的設計人缺乏應有的證據。3、張乃華輔助變速箱加工繪圖,是受伊通工業研究所委派,是執行職務的行為。(二)原審判決
適用法律不當,多功能耕種機變速箱不具備創造性。張乃華只是起到輔助畫圖的作用,依法不屬于發明人或設計人。
工業研究所不服,上訴稱:1、研究所在多功能耕種機的研制和推廣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應當是該專利的專權人。涉案專利是一個整機專利,其實質特點和進步,主要表現在該耕種機的各個部件,通過重新組合和獨特的外形,使之一機多用,兼備多種功能,就該耕種機單個任何一個部件而言,均不能構成專利。張乃華在多功能耕種機研制過程中,只是為加工變速箱畫了一些圖紙,沒有任何創新和進步。2、張乃華參與變速箱加工畫圖,是受所里指派而不是利用私人時間。原判認定張乃華請假的依據不足,工業研究所多人參與了該多功能耕種機繪圖改進工作,難道別人都是職務行為,只有張乃華例外?
本院
二審審理查明事實與原審無異。各方當事人爭議焦點是:本案所涉專利權應歸誰所有?
張乃華主張該專利是由其獨立完成的,專利的獨立權利要求就是變速箱,而變速箱是由其獨立設計完成的,完成的地點是水暖廠,張書才沒有參與設計,僅是買了一個拖拉機的變速箱,因此該專利應由其獨自享有。除一審提供的證據外,張乃華二審提供的證據有:1、農機設計教材一份,證明張乃華設計專利的原理是根據其大學所學的農機設計原理;2、春雨W—101型拖拉機使用說明書一份,證明專利的設計原理;3、 ZL99225113.3號微型農用車專利的說明書,證明本案所涉專利除變速箱外其他部分與另一專利相同。趙秀芹和張書才對以上證據的真實性無異議,但認為其與本案不具有關聯性,不能證明張乃華的主張。張書才認為張乃華僅是根據其購買的拖拉機變速箱畫了圖紙,沒有對專利做出實質性的貢獻。除一審提供的證據外,張書才又提供兩份證人證言,這兩名證人均為農機廠職工,證明內容是張乃華僅是畫了圖,專利產品的最初創意和具體制作都是張書才帶領完成的。張乃華認為兩名證人均為農機廠職工,與張書才有利害關系,其證言不應予以采納。
張乃華認為其設計行為系個人行為,其是經水暖廠廠長呂景春介紹,向研究所請假后以個人名義到水暖廠進行的設計和研制,研究所僅在后期幫助開了新產品鑒定會,并根據草圖制作了正式圖紙。就此焦點張乃華未提供新證據。研究所認為張乃華的行為是履行職務的行為,張乃華請假時,研究所主任騰勁松表示這是好事,所里支持,意思就是未準許其以個人名義而是同意其以研究所名義進行工作,并正常給其發工資,還幫助召開了產品新鑒定會,派人與張乃華共同制作了正式圖紙。張書才同意與研究所共有該專利,認為張乃華是受研究所的指派來的。
本院認為:(一)張乃華是涉訴專利技術的設計人之一。各方當事人所舉的證據和陳述的事實,可以證明張乃華設計完成了涉案專利的核心部分---變速箱,理由是:1、各方均認可張乃華制作了變速箱草圖,水暖廠的工人證實張乃華指導制作完成了變速箱;2、專利權利要求書中的一項獨立權利要求和兩項從屬權利要求均圍繞變速箱,從屬權利是對獨立權利要求的進一步限定,并未超出獨立權利要求的范圍;3、張書才和趙秀芹稱變速箱不具有新穎性,是照其購買的拖拉機變速箱抄的,但如果購買的變速箱能直接用在其多功能耕種機上,農機廠就不需要找張乃華或研究所來幫忙;如果變速箱與購買的變速箱完全一致,該專利則會因不具有新穎性而失去效力;該主張與其同意與研究所共有的主張也是矛盾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實施細則》第十二條規定:“專利法所稱發明人或者設計人,是指對發明創造的實質性特點做出創造性貢獻的人。在完成發明創造過程中,只負責組織工作的人、為物質技術條件的利用提供方便的人或者從事其他輔助性工作的人,不是發明人或者設計人。”因此張書才和趙秀芹關于張乃華不是設計人的主張本院不予支持。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八條規定:“兩個以上單位或者個人合作完成的發明創造、一個單位或者個人接受其他單位或者個人委托所完成的發明創造,除另有協議的以外,申請專利的權利屬于完成或者共同完成的單位或者個人;申請被批準后,申請的單位或者個人為專利權人。”“完成”既包括思想上的完成,也包括在相應物質條件的支持下將發明創造的思想固定在相應的物質載體上,僅有想法、思路、技術知識,不通過實踐不能完成一項專利。在本案所涉專利的完成過程中,張乃華運用了其專業知識,付出了自己的
勞動;張書才和農機廠提出了項目的初步構想,提供了物質條件,包括場地、人員、設備、材料等,并實際參與了試制、安裝等工作,研究所與張乃華共同完成了制圖工作,并組織召開了新產品的專家鑒定會,因此該專利不是張乃華個人完成的,而是由張乃華、張書才、農機廠及研究所共同完成的。
(三)張乃華設計涉訴專利產品部件變速箱的行為不是職務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六條規定:“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為職務發明創造。職務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權利屬于該單位;申請被批準后,該單位為專利權人。”張書才直接找張乃華個人為其研“多功能耕種機”部件變速箱,張乃華向工業研究所所長請假,并到伊通水暖廠與張書才等人進行研制工作,可見,張乃華研制變速箱并非為執行本單位任務,也并非其本職工作,因此,張乃華進行研制是個人行為,并非代表研究所。研究所關于張乃華的行為系職務行為的主張不能成立,本院不予支持。
綜上,本院認為,ZL20042005145.9號“多功能耕種機”實用新型專利是由張乃華設計,由張乃華與農機廠、研究所共同完成的,該專利應由三方共有。原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但適用法律不當,經本院2006年10月12日第三十八次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款第(二)項之規定,判決如下:
(一)維持吉林省長春市中級人民法院(2005)長民三初字第150號民事判決第二項,即駁回原告張乃華的其他訴訟請求;
(二)
撤銷吉林省長春市中級人民法院(2005)長民三初字第150號民事判決第一項,即:“ZL20042005145.9號“多功能耕種機”實用新型專利由張乃華與機械廠共有。判決生效后,應到國家知識產權局辦理相關手續”;
(三)ZL20042005145.9號“多功能耕種機”實用新型專利由張乃華、伊通縣工業研究所、伊通縣秀芹農業機械廠共有。判決生效后,應到國家知識產權局辦理相關手續。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
?
審 判 長 王丹秋
代理審判員 姜 濤
代理審判員 付 麗
?
二○○六年十月十八日
書 記 員 薜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