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法》實施前,不少權威專家對上市公司的收購行為作出了非常樂觀的估計,認為大規模的并購行動即將啟動,以重組為目的的收購將迎來企業發展的又一個春天。他們的判斷主要基于《證券法》放寬了上市公司收購條件,鼓勵上市公司收購。具體表現為:(1)投資者持股5%后的信息披露要求由2%提高到5%(2)收購主體限制放寬。法人可以收購,自然人也可以收購(3)除要約收購外,還增加了協議收購的形式(4)對收購價格的限制也被取消,等等?,F在《證券法》已經實施半年了,有關部門預測,收購高潮還沒有到來,證券市場比往年更加平靜。這是爆發前的沉默,還是市場有了新的期待
筆者認為,20世紀末我國證券市場的收購只是一種初步嘗試,收購立法只是現實需要的簡單反映。我們對上市公司收購還缺乏更深層次的理性思考。無論是原國務院《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還是現行《證券法》,關于上市公司收購的規定仍然缺乏應有的可操作性。作為準備收購的主體,要考慮收購的成本和成功收購的概率。相關政策法規對購房者的支持力度不夠,不確定因素較多。我國《證券法》關于上市公司收購的規定還存在諸多缺陷,如何能指望收購人在無法預測收購成本的情況下貿然行事呢。上市公司收購沒有準確的定義,這就使得人們無法把握收購的基本特征,無法認識到收購與兼并、兼并、股權轉讓等概念的區別和聯系。收購的類型(或形式)沒有準確、全面的概括,比如“協議收購”,實際上是股權交易雙方通過“一對一”的談判達成股權轉讓協議,是否符合收購的特點?另一個例子是,通過證券交易所的集中競價交易,持股達到一定比例,相對持股,為什么不清楚其收購性質。共同持股沒有明確披露,對于多個共同購買股份的實體,或持有股份的關聯人,一些國家和地區稱為“一致行動人”,并規定必須披露5%的總持股比例。原來,條例中有“間接持有”的說法。這一次,《證券法》根本沒有提及。這樣,大股東可以通過其子公司和孫子公司購買股份。表面上看,每個公司,包括母公司,持股比例都不超過5%,但實際上,總持股比例可能達到20%、30%甚至更多。這將使5%股權的公告條款和隨后增加或減少5%股權的條款無效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勞動仲裁是否為必經程序?
2020-12-16解除反擔保的條件是什么
2020-12-20如何保釋,保釋的流程是怎樣規定的
2021-03-07破壞軍婚有什么后果
2020-12-20交通事故責任劃分及賠償標準
2020-12-30被財產保全了銀行卡還能用嗎
2021-01-12要約與要約邀請有哪些區別
2021-02-02自助存包丟失商場是否應當賠償
2020-12-04人在外地怎么賣房
2021-01-31勞動關系轉移到異地保險怎么轉移
2020-12-01保險合同生效
2020-12-20旅游意外險條款
2020-11-28保險理賠需帶哪些材料
2021-01-07網絡保險受到哪些限制
2021-02-02解讀車險理賠中的誤讀條款
2021-01-04保險理賠沒有工資條就不能理賠嗎
2021-01-03投保人豁免險是什么
2021-01-09保險“霸王條款”輸官司
2021-01-04關于保險理賠時效
2021-03-06最全的土地出讓方式有哪些
20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