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注冊商標與著作權侵權責任相結合入手,分析了兩者相結合的原因,并結合責任與請求權相結合的理論,闡述了我國現行注冊商標和著作權侵權責任的規定,商標法第八條規定,任何能夠區分自然人商品的可見標志,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與他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包括文字、數字、字母、數字、立體標志、顏色組合,以及上述要素的組合,可以依照著作權法第三條的規定申請商標注冊,本法所稱作品,包括以下列形式創作的文學、藝術、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技術作品:(一)文字作品;(二)口頭作品;(三)音樂、戲劇、曲藝作品,舞蹈和雜技(4)藝術和建筑作品(5)攝影作品(6)電影作品和類似電影制作的作品(7)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圖、地圖,(八)計算機軟件(九)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作品。商標權和著作權作為兩種性質和功能不同的知識產權,通常不會發生沖突。但是,由于一些藝術作品、攝影作品甚至雕塑作品可以作為商標使用,如果同一商品的商標權和著作權屬于同一權利人,商標權和著作權就可能發生重疊和沖突,第三人的同一侵權行為可以同時侵害債權人的兩項權利。在這種情況下,第三人責任的形式是本文的重點
法律責任競合是指某一法律事實的出現,導致兩種或兩種以上法律責任的出現,并相互沖突。它具有以下四個特點:(1)幾個法律責任主體是相同的;(2)責任主體只實施一種行為,非多重行為(3)該行為符合兩個或兩個以上法律責任構成要件(4)若干法律責任之間既不存在吸收關系,也不存在并存關系,相互沖突法律責任*合并的原因在于法律規范的競合。同一行為受到不同法律規范的調整,產生多種法律責任。法律責任的結合導致了雙重甚至多重債權的存在
在討論連帶責任問題時,我國學者既使用了連帶責任的概念,也使用了債權競合的概念。然而,多數學者認為,一般來說,責任競合與債權競合的內容是一致的。筆者認為,責任競合的概念是從不法行為人(債務人)的角度形成的,債權競合的概念是從受害人(債權人)的角度形成的。因此,責任與請求權競合是同一問題的兩個不同方面,所謂請求權競合,是指一個自然事實符合多個法律要件,產生多個請求權,而這些請求權的目的只有一個。權利要求的競合主要是由于同一事件引起的多個權利要求的競合。在權利要求競合的情況下,通常存在多個但相互獨立的權利要求,這些權利要求的內容相同或重疊。同意的理由是,這些權利要求具有相同的目的。如果目的不同,則不構成競合,但可以同時存在。有人稱之為聚合,由于侵權行為的實際存在和具體形式并不是基于立法者的意愿,法律禁止顯然不是解決責任問題的途徑。作為一種正常的法律現象,應當在立法上予以承認。因此,面對責任競合,我們不需要考察競合的合理性,而需要判斷:在責任競合的情況下,法律應當如何規范侵權人,以及在競合行為中侵權人應當承擔兩個還是一個侵權責任?兩種法律責任由同一行為引起,是兩種責任關系的總和或競合
,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和侵犯著作權的民事責任是知識產權侵權糾紛的核心和關鍵,也是權利糾紛的根本利益所在,停止侵權應當是賠償損失的前提。在訴訟中,權利人往往在提出損害賠償請求的同時,提出對財產的請求權、權利歸屬的確定、侵權行為的停止等。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和侵犯著作權的訴訟也不例外。但是,本條的前提是侵權人的同一行為同時侵犯了同一權利人的商標權和著作權。因此,無論是依據商標法還是著作權法承擔民事責任,承擔停止侵權的法律責任都能滿足權利人保護自己權利不受進一步侵權的要求。因此,本文著重從損害賠償的角度對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和侵犯著作權的責任進行了分析。目前學界普遍認為,由于民事主體地位平等,一個民事主體無權對另一個民事主體進行處罰,因此損害賠償最基本、最主要的性質是賠償受害人的損失,當同一權利主體擁有多項知識產權時,權利人只能選擇向特定侵權人主張多項請求權中的一項。這種選擇并不妨礙權利人在向另一特定侵權人提起訴訟時選擇要求另一權利。同時,當權利人主張一定的權利要求但不能勝訴時,權利人可以以同一標的物起訴對方侵犯其他知識產權的行為,然后勝訴在我國,知識產權損害賠償的原則是賠償。只有當權利人的損失或者侵權人的利益不能確定時,法律賠償才能彌補權利人的權利。在這里,法定賠償的重點不是對權利人的賠償,而是對侵權行為的法律譴責。例如,在“直接侵權”的情況下,如何在權利人的損失實際發生之前給予賠償;同樣,在“直接侵權”的情況下,侵權人的利益也沒有實現。也就是說,在無損無利的情況下,權利人除停止侵權外,還可以要求法律賠償。在這種情況下,堅持知識產權法律賠償的補償性是沒有說服力的。就其性質而言,這里的法定賠償可以說是對侵權行為的一種懲罰。在此我們可以合理地得出結論,在知識產權損害賠償領域,法律賠償的性質是懲罰性賠償。法定賠償的適用不是以權利人的實際損失或侵權人的利益為基礎的,基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在現行立法模式和司法實踐中,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和著作權的歸責原則應當以彌補權利人的實際損害為主,輔以法定賠償。但是,法定賠償的性質應該是懲罰性的,而不是補償性的。對侵權人而言,承擔何種法律責任完全取決于權利人的選擇。權利人有權選擇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的法律依據,筆者認為在知識產權領域可以考慮引入一些不同于傳統損害賠償原則的制度。如今,保護知識產權的呼聲越來越高,侵犯知識產權案件層出不窮。能否突破損害賠償中的“補足”原則,在知識產權領域建立懲罰性民事責任制度,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本文探討了是否可以給予權利人更多的救濟,是否可以給予侵權人更多的法律責任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基層干部沒有依法辦事怎么舉報
2020-12-25土地確權證上只能寫一個名字嗎
2020-12-02試用期不簽合同誰吃虧
2021-02-02勞動局投訴多久給工資
2020-11-12股權轉讓違約要繼續履行嗎
2021-03-17如何申請商標注冊
2020-12-07交通事故中要做哪些司法鑒定?保險可以賠償多少費用?
2020-12-04干涉老年人婚姻是否承擔責任
2021-01-20重傷二級走簡易程序需要開庭嗎
2020-12-19停發的傷殘撫恤金可以補發嗎
2021-03-16哪些情形下保險人有權解除保險合同
2020-11-26兒童意外險不得超過多少
2020-12-30保險合同中的附加險條款如何生效
2020-12-20人身保險包括哪些內容
2020-12-06代簽名出事后賴賬 保險公司多事食苦果
2021-02-17車禍死者身份不明也可保險理賠
2020-12-22意外事故保險的賠付是怎樣的
2020-11-30影響互聯網保險流動性風險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021-03-24避免保險合同糾紛應該注意些什么呢
2021-03-17保險公司欺詐銷售如何維權
202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