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善意取得;轉讓合同善意取得制度是所有權人利益與善意第三人利益相妥協的結果。自近代民法以來,神圣所有權作為物權法的邏輯起點,一直被視為創造財富的核心激勵機制。保護所有權也是公民社會生存和發展以及保護私人自由的重要基石。善意取得制度作為一種神圣的、對抗性的所有權制度設計,影響了物權法的基本邏輯,只能作為最后的制度選擇。法律必須嚴格規定善意取得的構成,即適用范圍和條件,以證明通過善意取得限制所有權的充分理由,即該制度的合法性。在此前提下,剩下的問題是,善意取得的構成附加了哪些條件,以及采用了哪些立法技術手段來實現上述立法目的。這是2005年7月10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草案》的選擇。本文旨在分析這一立法草案選擇的實際效果,并指出這一選擇的弊端。在此基礎上,結合大陸法系的立法技術來應對這一問題,本文對完善我國善意取得制度的立法提出了一些建議。轉讓合同作為善意取得的一個構成要件,其效力將導致善意取得制度的失效。這里所謂的轉讓合同是指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合同轉讓人和受讓人,這應該是毫無疑問的。在物權形式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下,物權行為具有獨立性和無因性。轉讓合同可以同時指債權合同和相應的物權行為。然而,債權形式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和債權意向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并沒有以物權行為獨立性的解釋理論為前提,也沒有獨立于債權行為的物權行為。因此,轉讓合同是指當事人之間以權利變更為目的訂立的債權合同,在任何物權變更方式下,無權處分都是影響合同效力的因素之一,但受其影響的合同具有不同的含義。也就是說,根據《法國民法典》第1599條的規定,其無權處分或影響債權合同的有效性:以他人財產為基礎的交易無效;或導致物權合同的效力缺陷。例如,《臺灣地區民法典》第118條規定,非債權人對權利標的物的處分只有在債權人承認后才生效。債權人處分權利標的物后取得權利的,該處分自開始生效。但是,原債權人或者第三人取得的利益不受影響。在前款所述情況下,如果若干制裁發生沖突,原始制裁應有效。此外,在善意取得的情況下,轉讓人和受讓人之間的交易中將繼續存在無處分權的事實狀態。首先,如果在交付財產時糾正了該財產無處分權的事實,則合同生效,受讓人可以繼續按照合同取得該物權,沒有善意申請的余地;其次,如果該成果是善意取得的,受讓人取得相應的物權,原債權人的處分權自然消失,行使追認權的資格不再存在,轉讓人不可能取得處分權,因此,轉讓合同失去了生效的希望。因此,無權處分與“轉讓合同的效力”是相互排斥的,無法取得。對于善意取得而言,未經授權處分的繼續存在將使“轉讓合同的有效性”成為不可達到的條件,即只要將“轉讓合同的有效性”作為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善意取得制度就沒有立足之地,對于閑置問題,該制度將不具備立法者所期望的維護交易安全的調節功能
雖然“轉讓合同效力”被視為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但也會存在上述立法矛盾。在物權形式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下,善意取得是否必須以有效的因果行為為要件仍然存在爭議。關于這個問題,史尚寬先生確認,受讓人善意取得占有權只能糾正原權利的缺陷,即只能糾正轉讓人權利的缺失。作為權利取得原因的法律行為必須客觀存在。原權利有瑕疵的,占有人取得動產權利。因此,因無效行為或者被撤銷的法律行為,接受交付物的占有人不得主張善意取得的保護,不得因相對人要求恢復原狀而拒絕返還占有。可以說,物權行為是無因行為,因行為的無效或撤銷不影響物權行為的效力。因此,盡管因果行為無效或被撤銷,其物權行為仍然適用于善意取得。但是,這與物權行為有無因無關。即使不存在物權行為原因的事實,至少也存在當事人之間返還不當得利的問題。無正當理由取得物權的,一方當事人有返還義務,不得保留其權利。這不符合善意取得制度的精神,因此,善意取得的規定,不適用于基于無效或可撤銷行為而授予或接受動產的當事人。只有當事方以外的第三方可以援引。[1] (P506)謝在權先生否認,他對善意取得要素的理解是因果行為的有效性不是前提,因為根據法典的規定,因果行為的有效性不是要素,而物權行為由于與債權行為相分離而具有獨立性和非因果性,因此因果行為的效力不影響物權行為的效力,但當因果行為有效存在時,善意受讓人因法律原因取得動產所有權。當因果行為不存在時,善意受讓人也取得所有權,但沒有法律理由,應當承擔不當得利返還義務。這不同于物權行為的有效存在,不應混淆。[2] (P226)王澤建先生和謝先生持有相同的觀點,并指出了石先生觀點的問題。其實質是,善意取得制度旨在為法律關于未經授權處分效力的一般規定創造一個例外——效力有待確定。至于原行為的存在,則屬于受讓人是否有合法理由取得權利的問題。當原因行為存在時,善意受讓人以合法理由取得動產所有權。無正當理由行為的,善意受讓人無正當理由取得所有權,并按照不當得利的規定承擔返還責任。似乎很難說這種法律狀態與善意取得制度的精神之間存在任何沖突。[3] (p258)如果作者理解得很好,史先生的觀點中就存在邏輯上的矛盾。正如石先生所說,如果當事人之間存在返還不當得利的問題,邏輯前提是受讓人已善意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即受讓人不依法取得標的物所有權的,其“有返還義務,不能保留權利”,不存在不當得利問題,原債權人也不需要根據不當得利請求返還。對他來說,主張返還所有財產的權利而不是不當得利是最方便的選擇。由于因果行為對善意取得構成的影響是物權形式主義物權變動模式下的一個特殊問題,因此我們無意在肯定論和否定論之間充當法官。在這種物權變動模式中,物權變動是物權行為的效力,它與債權行為的效力是隔離的。無權處分并不影響債權行為的效力,而只是影響物權行為效力的因素。效應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流押條款和流質條款是什么
2021-02-12責令拆除是行政處罰嗎
2021-03-23簽訂無限期合同離職有賠償金嗎
2021-01-09上班流產了如何賠償
2020-12-24如何分期繳付注冊資本
2021-01-27社區戒毒與社區康復的區別是什么
2021-01-01存單質押法院是否可以扣劃
2020-12-05六盤水計量糾紛仲裁檢定辦理(流程、材料、地點、費用、條件)
2020-12-31刑事被告人沒有戶籍怎么辦
2021-02-08離婚協議中給付金錢義務約定和處理
2020-11-13解除合同通知對方有期限嗎
2020-12-06學生在體育課上受傷學校有責任嗎
2021-03-03什么是業主委員會,業主委員會成立條件有哪些
2020-12-06商業秘密保密協議怎么寫
2020-11-27人壽保險合同是夫妻共同財產嗎
2020-12-26產品責任的構成要件是什么
2021-02-23保險公司怎么避免保險糾紛
2021-01-17哪些原因會導致保險合同終止
2021-03-18已獲肇事者賠償,能否再要保險公司理賠?
2020-12-10單位要給滿50歲的女職員買養老保險嗎
2021-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