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同簽訂履行過程中糾紛是常常發生的,糾紛發生后大家應冷靜積極合法的處理糾紛以免使事態嚴重化。筆者撰寫此文,從民事欺詐與合同詐騙罪的聯系與區別進行深入分析,從而力求為大家在處理糾紛時能提供一個防范法律風險的方法。
1、什么是民事欺詐?
民事欺詐是指一方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民事欺詐的有以下構成要件:
(1)一方主觀上有欺詐的故意,隱瞞虛假情況或不告知對方情況是一方故意所為,故意包括明知虛假而告之或不告知,和應知而由于疏忽大意沒有告知。
(2)一方客觀上實施了欺詐行為。該行為可以是故意告知虛假情況的作為行為,也可以是有義務告知不予告知的不作為行為。隱瞞則包括故意以一定行為掩蓋真實情況的作為和不予告知真實情況的不作為。
(3)由于一方的欺詐行為,誘使對方陷入了錯誤的認識。
(4)由于錯誤的認識而做出了違反其真實意思表示的行為。在沒有對方的欺詐行為下另一方本應作出或不做出一定行為,然而由于一方的欺詐行為而不作出或作出了一定的行為。
2、什么是合同詐騙罪?
合同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額較大的行為。該行為刑法規定中有以下表現形式:
(一)以虛構的單位或者冒用他人名義簽訂合同的;
(二)以偽造、變造、作廢的票據或者其他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的;
(三)沒有實際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額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誘騙對方當事人繼續簽訂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對方當事人給付的貨物、貨款、預付款或者擔保財產后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的。
3、民事欺詐向合同詐騙區別
(1)主觀目的不同。
民事欺詐是為了用于經營,借以創造履行能力而為欺詐行為以誘使對方陷入認識錯誤并與其訂立合同,不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財物的目的,只希望通過實施欺詐行為獲取對方的一定經濟利益,而合同詐騙罪是以簽訂經濟合同為名,達到非法占有公私財物的目的。
(2)欺詐財物的數額不同。
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經濟犯罪案件追訴標準的規定》第六十九的規定、合同詐騙案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追訴:
a、個人詐騙公私財物,數額在五千元至二萬元以上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已經申請強制執行了還能調解嗎
2020-11-23抵押在前,租賃在后,租賃無效嗎
2021-03-11法律顧問費一年是多少
2021-01-30論商業誹謗行為及其民事法律制裁
2020-11-19商標權轉讓流程及資料是怎樣的
2020-12-22勞動合同到申請解除勞動合同申請書怎么寫
2020-11-24委托協議如何終止
2020-11-21擔保合同的管轄異議怎么寫
2021-01-25我國繼承人的范圍如何規定
2021-03-03單方想離婚要怎么辦理
2020-12-06父母出資買房如何要回購房款
2021-01-14終止勞動合同會發生哪些爭議
2021-01-15旅游意外險怎么賠付
2021-02-18某保險公司訴黃某保險合同糾紛上訴案
2020-11-26淺析道路交通事故中保險公司應承擔的責任
2021-02-26交通事故保險理賠具體流程
2020-11-21對方逃逸醫藥費對方保險公司給嗎
2021-01-02土地承包經營權包括哪些
2020-12-31農村土地轉包糾紛中會遇到哪些問題及相關的法律適用
2020-12-23土地轉包協議書怎么寫
2021-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