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總則虛偽意思表示的規定是什么?
1、真意保留,指表意人故意隱匿其內心真意,而表示與其真意不同的意思的意思表示。
2、虛偽表示,指表意人與相對人同謀而為的虛假的意思表示。
3、重大誤解,指行為人因對行為的性質、對方當事人、標的物的品種、質量、規格和數量等發生錯誤認識,使行為的后果與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較大損失的行為。
4、誤傳,指因意思表示傳達人之錯誤而導致的意思與表示的不一致。
5、欺詐,指當事人一方故意編造虛假情況或隱瞞證實情況,是對方陷入錯誤而為違背自己真實意思表示的行為。
6、脅迫,指為達到非法的目的,采用某種方法造成他人精神上的巨大的壓力或直接對他人肉體施加暴力強制的行為。
7、乘人之危,指行為人利用對方當事人的急迫需要或為難處境,迫使其作出違背本意而接受于其非常不利條件的意思表示。
意思表示的生效
(一)以對話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相對人知道其內容時生效。
(二)以非對話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到達相對人時生效。以非對話方式作出的采用數據電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相對人指定特定系統接收數據電文的,該數據電文進入該特定系統時生效;未指定特定系統的,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數據電文進入其系統時生效。當事人對采用數據電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的生效時間另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
(三)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表示完成時生效。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四)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公告發布時生效。
明示或者默示作出意思表示
行為人可以明示或者默示作出意思表示。
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規定、當事人約定或者符合當事人之間的交易習慣時,才可以視為意思表示。
意思表示的撤回
行為人可以撤回意思表示。撤回意思表示的通知應當在意思表示到達相對人前或者與意思表示同時到達相對人。
意思表示的解釋
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釋,應當按照所使用的詞句,結合相關條款、行為的性質和目的、習慣以及誠信原則,確定意思表示的含義。
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釋,不能完全拘泥于所使用的詞句,而應當結合相關條款、行為的性質和目的、習慣以及誠信原則,確定行為人的真實意思。
綜合上面所說的,虛偽本就是屬于一個人品不好的意思,而對于民法總則里如果出現了這種行為的人如果沒有造成什么損失就不需要承擔什么責任,但如果因為這種行為而造成了他人受到了損害,就必須要受到法律的處罰,所以,做人一定要誠懇不能有什么不好的行為。
民法總則宣告死亡順序是如何規定的?
民法總則宣告死亡婚姻關系的條文內容是什么?
民法總則保護見義勇為是怎么規定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一般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
2020-12-23最新的申請土地確權的步驟是什么
2021-01-20同居關系能否申請保護令
2021-01-21權利質權標的的要件有哪幾種
2021-03-22股權質押可以同時質押嗎
2021-03-23車禍私了要去交警隊簽什么協議
2020-12-22強制傳喚的前提是什么
2021-01-01監護人能用被監護人的錢嗎
2020-11-23再婚老人遺產糾紛相關內容
2020-11-20第二次起訴離婚訴狀
2020-12-14汽車追尾事故賠償
2020-12-04家庭暴力是怎樣構成的,及救助措施有哪些
2021-02-11學生在學校做游戲受傷學校有責任嗎
2021-01-07購房之后應怎樣避免吃虧
2021-03-04按份共有房產已過戶可以贈與嗎
2021-01-23什么情況可以適用勞務合同
2021-01-09國際鐵路聯運貨損的索賠時效和訴訟時效是多久
2021-02-16辭職后用人單位不辦理保險交移
2021-03-01保險合同免責條款無效的法律依據有哪些
2021-03-03保險受益權的變動分析
202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