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同附隨義務法律規定的依據是什么?
合同附隨義務法律規定的依據是《合同法》,附隨義務是指在法律無明文規定、當事人之間亦無明確約定的情況下,為了確保合同目的的實現并維護對方當事人的利益———主要是人身和財產利益,遵循誠實信用原則,依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所承擔的作為或不作為的義務。雖然我國《合同法》規定了通知、說明、協助、保密等附隨義務,但附隨義務具有先天的局限性。
二、司法解釋
首先是其地位具有“附隨性”。合同關系中的法定義務和約定義務均有明確的法律規定與合同約定為依據,不但明確且具有法律效力,權威性較高,是合同關系中的主要義務。然而附隨義務主要存在于判例學說之中。其次是法律效力較低或者根本不具有法律效力。它衍生和附隨于法定義務、約定義務,容易被忽視。第三是其內容具有“不確定性”。與合同關系中的法定義務、約定義務相比,附隨義務并非自始確定,而是隨著合同的運行,根據合同目的和維護合同當事人利益的需要而逐步確定的。
這種不確定性具體表現在:不同的合同關系會產生附隨義務是不確定的;合同運行的不同階段會產生附隨義務亦是不確定的;附隨義務的內容不是統一的、共同的、一般性的,而是特殊的。附隨義務內容的不確定性,加重了合同當事人的注意程度,也容易導致履行行為的效率低下。第四是違反附隨義務的責任不明確。附隨義務由于其依據缺乏權威性且內容不確定,故違反附隨義務的責任也相當不明確。依合同法的一般原理,違反合同關系中的法定義務、約定義務的歸責原則有過錯責任原則、嚴格責任原則和公平責任原則,并有明確的適用情形。但違反附隨義務適用何種原則是不明確的。上述缺陷說明,附隨義務在調整現代合同關系時,平衡當事人之間、當事人與社會間的利益關系的能力極其有限。
因此,附隨義務只能歸屬于日常生活經驗,而不能將其定位于法定義務群。法官在審理案件時,只能視案情結合日常生活經驗法則來分析認定交易各方是否守約,而不能直接以當事人違反附隨義務判令其承擔違約責任。
合同附隨義務法律一般情況下只能用于口頭約定,并不能形成法律性的規定。在司法實踐中,由于合同附隨的不適用性,往往在合同的履行過程無法兌現,造成矛盾和糾紛,具體的法律規定仍然以合同中規定的條款為準 。具體情況應當由司法機關對合同附隨義務的解決為準 。
沒簽合同被辭退怎么賠償?
試用期沒簽勞動合同違法嗎
合同訂立時需要注意的哪些法律問題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探視權能接走住幾天嗎
2021-01-07不服仲裁裁決當事人是否可以到法院申請撤銷
2020-12-05購房合同附件中的約定有什么注意事項
2020-12-28如何保障老年人的住房
2021-02-23簽訂勞動合同訴訟時效怎么算
2021-03-19調崗降薪離職補償金怎么算
2020-11-18人事代理
2020-12-27保險公司拒賠起訴狀怎么寫
2021-02-23摩托車撞到汽車交強險賠嗎
2021-02-05保險公司理賠程序有哪些
2021-03-23固定資產火災保險事務處理規則
2021-01-01殘廢
2021-02-17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2020-12-24在拆遷中,沒有拆遷補償方案合法嗎
2020-12-28最新拆遷補償方式有幾種
2021-03-04拆遷安置房戶主可以作主出賣嗎
2021-01-29經適房和拆遷房的聯系
2021-02-26回遷房可以買賣嗎
2021-03-07公有住房的拆遷補償款能否作為遺產為繼承人所繼承
2021-03-15要拆遷了,在樓上修了閣樓,算是搶建嗎
2021-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