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區人民政府,
蘇州工業園區、蘇州高新區、太倉港口管委會;市各委辦局,各直屬單位:
《蘇州市安全生產事故隱患排查治理暫行辦法》已經市政府第64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予印發,請認真貫徹執行。
二○一一年二月二十二日
蘇州市安全生產事故隱患排查治理暫行辦法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建立和完善安全生產事故隱患排查治理長效機制,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加強事故隱患監督管理,防止和減少各類事故,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
江蘇省安全生產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暫行辦法。
第二條 本市行政區域內所有生產經營單位以及各類場所、設施、建(構)筑物的產權(或者授權管理)單位(以下簡稱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事故隱患的排查治理;各級人民政府和相關部門對事故隱患排查治理的監督管理,適用本辦法。
法律、法規、規章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三條 本辦法所稱安全生產事故隱患(以下簡稱事故隱患),是指違反安全生產法律、法規、規章、標準、規程和安全生產管理制度的規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存在可能導致事故發生的物和環境的危險狀態、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管理上的缺陷。
事故隱患分為一般事故隱患和
重大事故隱患。
一般事故隱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難度較小,發現后能夠立即整改排除的隱患。
重大事故隱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難度較大,涉及范圍較廣、容易引發重特大
安全事故、應當全部或者局部停產、停業或者停用,并經過一定時間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隱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響致使相關單位自身難以排除的隱患。
第四條 事故隱患的排查治理按照“單位主體、部門監管、社會監督、公眾參與”的原則,落實“屬地負責、部門管理”工作責任。
第二章 事故隱患排查治理責任
第五條 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建立健全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建檔監控、整改效果評價、隱患報告和舉報獎勵等制度,按照法律、法規、規章、標準和規定的要求從事生產經營活動。
生產經營單位是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責任主體單位。單位主要負責人對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負責。
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但不具備“
企業法人”資格的個體經營戶對其生產經營過程中的隱患整改負責。
第六條 安全生產監管部門負責本市行政區域內事故隱患的排查治理工作的綜合監管。
發改、經信、教育、公安、民政、司法、國土、住建、交通、水利、農林、商務、文廣新、衛生、體育、環保、旅游、糧食、國資、工商、質監、氣象等部門以及電力等單位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對監管領域的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工作負有監督管理、日常跟蹤和協調指導責任。
監察部門應當加強對同級其他職能部門以及下級人民政府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監督、檢查與指導。
第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組織領導。政府主要領導對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負責,各分管領導對分管領域的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工作負領導責任。安全生產委員會應當建立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工作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事故隱患排查治理過程中的突出問題,組織專項工作督查每年不少于1次。
第三章 事故隱患的發現與認定
第八條 生產經營單位應當組織開展事故隱患排查工作。對排查出的事故隱患,應當按照事故隱患的等級進行登記,建立隱患檔案,并實施監控和治理。
化工生產、冶金、非煤礦山、建筑施工、交通運輸、人員密集場所等高危行業(領域)的重點單位,應當建立和完善事故隱患月度自查、季度專家排查、重要部位必查和排查情況定期報告制度。其他單位組織事故隱患全面排查每年不少于2次。事故隱患排查治理情況應當由單位主要負責人簽字后,及時書面報送當地有關監管部門。
第九條 各級政府監管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依法組織安全檢查活動,及時發現各類事故隱患,督促和指導相關責任單位及時整改;對短期內難以完成整改的,必須落實監管和監護責任;發現屬于其他部門職責范圍的事故隱患,應當及時移交并記錄備案。
第十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定期開展事故隱患集中排查工作,組織本地區事故隱患集中排查活動,做到屬地排查有方案、有目標、有措施、有督查、有考核。市政府組織的全市性事故隱患集中排查每年不少于1次;縣級市(區)政府(含管委會,下同)組織的事故隱患集中排查每年1—2次;鎮(含街道、開發區,下同)政府組織的事故隱患集中排查每年不少于2次。
第十一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事故隱患,均有權向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監管部門報告。
各級人民政府以及監管部門應當暢通安全生產社會監督渠道,公布舉報電話,并建立事故隱患報告受理、記錄建檔、移送轉辦等制度,明確專人負責。相關監管部門接到事故隱患報告后,應當在3個工作日內組織核查,并提出處理意見;情況危急的,應當立即到現場核查、處置。
第十二條 一般事故隱患,由相關監管人員或者其他具備相關知識的人員直接認定。重大事故隱患,按照“誰主管、誰認定”的原則,國家及行業標準有認定依據的,按照其規定執行;無具體認定標準的,由縣級以上有關監管部門組織相關專業人員認定。對于涉及多領域的重大事故隱患,由縣級以上安全生產監管部門組織認定。
第十三條 相關監管部門應當在每年6月末和12月末分別向本級政府安全生產委員會和上級監管部門報告隱患排查治理工作情況。排查發現重大事故隱患的,應當及時將隱患主要情況報送本級政府安全生產委員會;排查未發現新的事故隱患的,經本部門分管領導和主要領導簽名,實行書面“零報告”制度。在規定期限內未書面報告的,視作“零報告”。
各級政府安全生產委員會應當定期通報事故隱患排查治理情況。監察部門和安全生產監管部門應當加強對連續“零報告”地區、部門排查治理工作的檢查和指導。
第四章 重大隱患的整改
第十四條 建立重大事故隱患整改的市、縣級市(區)、鎮三級政府分級掛牌督辦制度。凡列入本級人民政府和報上級人民政府(或部門)掛牌督辦的重大事故隱患,應當經本級政府常務會議審查通過,并明確整改責任單位和跟蹤督辦部門,落實整改與監管工作。
第十五條 各級人民政府明確的跟蹤督辦部門對存在重大事故隱患整改責任單位,應當下達《整改通知書》,其主要內容如下:
(一)事故隱患的基本情況;
(二)事故隱患的類別;
(三)法律依據;
(四)事故隱患整改責任單位;
(五)事故隱患的整改要求和整改期限。
第十六條 凡列入各級人民政府年度掛牌督辦的重大事故隱患,均應當向社會公告,接受社會公眾監督,并及時通報整改情況。
第十七條 整改責任單位對重大事故隱患的整改,應當做到整改措施、管理責任、整改資金、整改進度和應急預案“五到位”,并制定整改方案。整改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內容:
(一)整改的目標和任務;
(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三)經費和物資的落實;
(四)負責整改的機構和人員;
(五)整改的時限和要求;
(六)安全措施和應急預案;
(七)其他與整改工作相關的事項。
第十八條 重大事故隱患消除前或者整改過程中,整改責任單位應當采取有效安全防范措施,確保不發生安全生產事故;無法保證安全的,應當立即停產、停業或者停用,并設置警戒標志。
第十九條 重大事故隱患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相關監管部門應當加強對整改責任單位的督促指導,及時協調解決重大事故隱患整改過程中的相關問題。政府分管領導應當參加工作督查。對全市重大事故隱患掛牌整改工作的督查,市政府每年不少于1次,縣級市(區)政府每年1—2次,鎮政府每年不少于2次。相關監管部門對負責跟蹤監管的重大事故隱患進行督查每年不少于2次。
第二十條 列入各級政府掛牌督辦的重大事故隱患,因客觀原因確實無法按時完成整改的,整改責任單位應當提前1個月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和跟蹤督辦部門書面申請延長整改期限。
第二十一條 重大事故隱患整改結束后,整改責任單位應當及時向相關監管部門申請驗收銷案。相關監管部門應當在接到申請后的10個工作日內組織相關人員或者專家,對事故隱患整改情況進行現場審查。審查合格的,應當向整改責任單位出具《重大事故隱患整改驗收意見書》,并抄送本級政府安全生產委員會;審查不合格的,依法責令改正或者下達停產整改指令。對整改無望或者整改責任單位拒不執行整改指令的,依法實施行政處罰;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依法提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國務院規定的權限予以關閉。
第二十二條 對于整改投入大、涉及面廣、短期內難以完成整改的重大事故隱患,經市、縣級市(區)政府安全生產委員會認定后,列入《重大事故隱患監控目錄》,落實重大事故隱患的跟蹤監督和管理監控責任。凡列入《重大事故隱患監控目錄》的重大事故隱患,有關整改責任單位應當按照規定定期組織對其進行安全風險評估。
第二十三條 整改責任單位和相關監管部門應當按照“一案一檔”的要求,建立重大事故隱患檔案。列入政府掛牌督辦的重大事故隱患,由本級政府安全生產委員會和跟蹤督辦部門落實“一案一檔”。
重大事故隱患“一案一檔”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政府掛牌文件、整改通知書和其他相關
法律文書;
(二)重大事故隱患安全風險評估報告書(表);
(三)整改措施、管理責任、整改進度、資金落實和應急預案等情況記載;
(四)重大事故隱患整改前后影像資料;
(五)申請銷案或者延長整改期限的書面報告;
(六)重大事故隱患整改驗收意見書。
第五章 獎勵與處罰
第二十四條 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監管部門對重大事故隱患整改的監管履職情況,列入年度安全生產工作目標管理責任考核內容。列入政府掛牌督辦的重大事故隱患,在限期內不能完成整改的,實行“一票否決”,相關地區和監管部門不能被評為年度綜合工作先進,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不能被評為年度考核優秀或者個人先進。
第二十五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安全生產領域重大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工作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與獎勵。相關監管部門對舉報或者處置重大事故隱患有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有關規定進行表彰與獎勵。
第二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相關監管部門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規章予以處罰:
(一)未建立安全生產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各項制度的;
(二)未按規定上報事故隱患排查治理統計分析情況的;
(三)未制定并實施事故隱患排查治理方案的;
(四)重大事故隱患不報告或者未及時報告的;
(五)對事故隱患整改不力造成安全事故的;
(六)未對事故隱患進行排查治理擅自生產經營的;
(七)整改不合格或者未經相關監管部門審查同意擅自恢復生產經營的;
(八)對整改工作敷衍、限期內拒不執行監管監察指令的;
(九)在事故隱患排查治理過程中違反有關安全生產法律、法規、規章、標準和規程規定的。
第二十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相關監管監察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未依法履行職責的,按有關規定處理。
第六章 附則
第二十八條 本辦法自印發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