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篇法規已被《中國建設銀行關于公布失效和廢止的規章制度及規范性文件目錄的通知》(發布日期:1998年1月9日 實施日期:1998年1月9日)宣布失效
中國人民建設銀行關于印發《改革施工企業
備料款供應辦法的試行規定》的通知
(1986年4月28日 [86]建總經字第34號)
建設銀行
北京、
河北、
內蒙古、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福建、
山東、
河南、
湖北、
湖南、
廣西、
陜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省、自治區、直轄市分行:
關于集中運用建設單位備料款問題,我們曾草擬《關于改革施工企業備料款供應辦法的試行規定》和相應的《說明》,提交本年二月全國建設銀行工作會議討論。根據討論意見,我們又作了修改,現隨文附發。請已經落實大、中流動資金制度的地區,組織一、兩個行試點。試點行應組織有關業務部門充分討論,制定具體辦法,做好各項工作安排。試點情況,請于第三季度向我們反映一次;年終以后,盡快總結,報告總行。
附件一: 關于改革施工企業備料款供應辦法的試行規定
為了挖掘現有資金的潛力,解決施工企業合理的資金需要,逐步完善施工企業流動資金制度,促進企業加強經營管理,節約使用資金,提高經濟效益,現對建設單位預付施工企業備料款的供應辦法進行改革試點作以下規定:
一、在中國人民建設銀行開戶的建設單位,按照有關規定應當預付給施工企業的備料款,不再直接付給施工企業,改由開戶的建設銀行集中,按照核定的計劃用貸款方式供應施工企業有償使用。
二、建設單位在同施工企業
簽訂工程承包合同或
協議書后,應將預付備料款交存建設銀行。這部分資金在工程后期退還建設單位,支付施工企業的工程款。
三、施工企業應當根據保證施工生產需要和節約使用資金的原則,在編制年度財務計劃時編制備料
借款計劃,送建設銀行核定。建設銀行在核定的借款計劃范圍內根據實際需要發放備料貸款。
四、建設銀行對施工企業發放的備料貸款,比照國撥流動資金轉貸款按月息3.6‰計收利息。對集中的建設單位的預付備料款,是否計算利息,按既要適當照顧建設單位利益以及對投資貸款的建設單位要避免雙重負擔,又要避免銀行賠本的原則辦理。
五、建設銀行集中預付備料款時,應由建設單位簽開付款憑證辦理轉帳。集中的預付備料款和對施工企業發放備料貸款,列入“地方其他
委托貸款基金”和“地方其他委托貸款”科目內設置“集中備料基金”和“建安企業備料貸款”兩帳戶核算
六、施工企業支付備料貸款的利息,根據國家計委、中國人民建設銀行計算〔1985〕352號文件的規定,按照預測確定的費率,向建設單位收取。
七、建設銀行集中預付備料款發放備料貸款,必須嚴格按照有關制度規定辦事,堅持專款專用,單獨核算,留有余地,自求平衡,既不擠占財政資金,也不擠占信貸資金。
八、試點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分行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本規定的實施辦法,報總行同意后試行。
附件二: 《關于改革施工企業備料款供應辦法的試行規定》的說明
施工企業流動資金的來源,主要有三個部分:一是鋪底的資金,由財政撥給;二是購儲建筑材料的資金,由建設單位預付款解決;三是由于季節性施工儲備的超額需要,由建設銀行發放
短期貸款予以周轉。這個制度從建國初期開始實行,對于有計劃地供應資金,滿足施工生產的需要,起了應有的作用。但是,有如下缺點:第一,施工企業進行施工生產所需流動資金基本上是無償使用的,不利于促進企業加強經營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第二,有的施工企業為了多占用備料資金,往往多鋪攤子,推遲竣工日期,不利于集中使用財力和物力,較好地發揮社會效益。
針對上述問題,一些地區如陜西、山東、寧夏等省、區,較早進行了改革的嘗試,取消了上述一、二兩部分資金來源,全部由
銀行貸款解決,成效較好。近一、二年間,湖南、湖北、福建等省相繼推行,其他不少地區也準備試行。
從試行情況看,已取得初步成效。主要是企業增強了利息觀念、投入產出觀念和加速資金周轉的觀念。隨著觀念的轉變,普遍采取措施,建立健全責任制,挖掘資金潛力,講求合理儲備,節約使用資金和物資。如陜西省試行改革的施工企業,大都在內部分口分級核定資金定額,包干使用,施工隊一般做到了按施工程序進料,按平面布置合理堆放,按施工預算限額領料,按單位工程建立耗料臺帳,完工后能及時提出“兩算”對比資料。
管理工作的加強,取得兩個比較明顯的成果。一是普遍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益。例如,山東省開始改革的1981年,施工企業每百元產值占用的流動資金為43.6元,1984年減少到33.8元,三年減少9.8元,下降22.48%。湖南31個地方國營施工企業1984年試行改革,在當年施工產值比上年增長20%的情況下,每百元產值占用流動資金30.14元,比1983年的36.64元減少6.5元,下降17.74%,節約資金2.924萬元,1985年九月底止,施工產值比上年同期增長23.8%,流動資金占用額又減少2.44元,節約資金1.720萬元。如果全國國營施工企業平均能減少4-5元,全國可節約資金將在10億元以上,這是十分可觀的潛力。二是資金統一供應,施工企業不再向“千家萬戶”的建設單位收取備料款,按計劃取得資金,不僅變被動為主動,而且便于合理儲備,適應施工生產的需要,有利于加速施工進度,縮短施工工期。陜西省這項資金改革,與物資直供改革結合進行,近幾年,試行改革的項目,普遍縮短工期五分之一左右,降低造價5%左右。
試行中一個突出的問題是:一方面資金不足,另方面又有備料資金備而未用,實行銀行貸款后,施工企業不向建設單位預收備料款,財政原來撥給的流動資金有限,而施工任務逐年擴大,信貸資金滿足不了大量流動資金的需要,1985年緊縮銀根后,問題就更突出了,以致有的地區,改革已經起步,中途不得不退了下來。另一方面,建設單位不再預付備料款,這部分本來應用于材料儲備的資金未加利用,閑置了一套資金。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推動和逐步完善施工企業流動資金制度改革,較為可行的辦法是:由建設銀行集中運用備料資金。建設工程所需備料資金,已經包括在建設單位計劃投資之內,不需要另行安排。今后對于出包工程的備料資金,建設單位不以預付款方式撥給施工企業,改為交由建設銀行集中;施工企業所需備料資金,按照施工生產的合理需要,由建設銀行以貸款方式統一供應。這樣,既可避免兩套資金的浪費,有利于發揮資金的社會效益,也的利于促進施工企業集中使用財力和物力,更好地完成施工任務,同時對于嚴格控制投資規模和信貸規模,也有一定作用。這個辦法無論對于國家、施工企業和建設單位都是有利的。
為此,我們擬定了《關于改革施工企業備料款供應辦法的試行規定》,現對有關的幾個主要問題說明如下:
一、建設銀行集中的備料資金,必須專款專用,單獨核算,留有余地,自求平衡,不擠財政資金,不占銀行信貸資金。
建設銀行發放備料貸款,必須嚴格按照有關制度規定辦事,遵守財經紀律,嚴禁弄虛作假,以貸款牟取個人和本單位的利益,如有發現,必須嚴肅處理。
二、建設銀行集中的備料資金和發放的備料貸款,會計核算在“地方其他委托貸款基金”和“地方其他委托貸款”科目內反映。
集中的資金,按存貸差額的30%向中國人民銀行交存存款準備金。
三、備料貸款不納入信貸規模。因為這項貸款屬于建設單位委托的性質,而建設單位的資金是納入投資計劃,經過綜合平衡的,以其中的備料資金通過貸款方式用于備料的需要,只是供應方式的改變,其資金性質未變,數量未變,用途未變,以基本建設投資撥改貸情況相類似,不納入國家信貸規模是適當的。至于因季節性施工儲備臨時需要的超額貸款,仍應按一般
流動資金貸款辦理,要納入信貸計劃,受信貸指標的控制。
對于集中建設單位的資金是否計算利息,按照既要照顧建設單位利益以及對投資貸款的建設單位要避免雙重負擔,又要避免銀行賠本的原則辦理。
四、兼顧施工企業和單位的利益。流動資金
貸款利息,屬于建筑產品價格構成因素之一。1985年初,國家計委和建設銀行曾以計標字第352號文件作了流動資金貸款利息并入工程造價取費的規定。今后施工企業支付備料貸款的利息,可以依照規定,按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或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預算確定的費率計算,向建設單位收取。
貸款利率,比照國撥流動資金轉貸款定為月息3.6‰。
五、組織試點。1986年,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建設銀行已經試行大流動資金和中流動資金制度的,應選擇一、二各不同類型的城市或適當對象,進行試點。有關建設銀行內部的分工協作,集中資金調度等問題,也要在試點中積累經驗,找出切實可行的辦法。試點情況,應于年終后盡快進行總結,報告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