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 物件致人損害人身損害賠償責任
[條文]
第十六條? 下列情形,適用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六條的規定,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承擔賠償責任,但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
(一)道路、橋梁、隧道等人工建造的構筑物因維護、管理瑕疵致人損害的;
(二)堆放物品滾落、滑落或者堆放物倒塌致人損害的;
(三)樹木傾倒、折斷或者果實墜落致人損害的。
前款第(一)項情形,因設計、施工缺陷造成損害的,由所有人、管理人與設計、施工者承擔連帶責任。
[主旨]
本條規定的是物件致人損害的責任。
該條規定了三種物件致害責任的類型:
1.人工構筑物致害責任。這種責任也叫作公共營造物致害責任,凡是道路、橋梁、隧道等人工建造的構筑物,因維護、管理瑕疵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承擔責任。但是如果公共構筑物造成他人損害,是由于公共營造物設計、施工缺陷的,由所有人、管理人與設計、施工者承擔連帶責任。
2.堆放物品滾落、滑落或者堆放物倒塌致人損害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承擔責任。
3.樹木傾倒、折斷或者果實墜落致人損害的,樹木所有人、管理人承擔責任。
[釋義]
(一)構筑物致人損害人身損害賠償責任
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十六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了構筑物的致害人身損害賠償責任,這是我國第一次規定構筑物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
1.構筑物致害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概念與構成
構筑物致害人身損害賠償責任,是指道路、橋梁、隧道等人工建造的構筑物因維護、管理瑕疵致人損害時,所有人或管理人承擔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此外,還包括道路、橋梁、隧道等人工建造的構筑物因設計、施工缺陷造成人身損害時,由所有人、管理人與設計、施工者承擔的連帶責任。對于構筑物致害責任的性質,理論上認為,公共構筑物致害責任屬國家賠償責任,由國家賠償法所調整,適用《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一條 ;實務上認為屬普通的民事賠償責任,由《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六條所調整 ,該解釋貫徹了司法實務中的觀點。由對構筑物致害人身損害賠償責任性質的規定,也可推知該種責任適用過錯推定責任原則,構筑物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不承擔人身損害賠償責任。
構成構筑物致害他人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必須具備以下要件:
(1)致害物須為構筑物,具體為道路、橋梁、隧道等人工建造的構筑物,該構筑物一般被理解為公共構筑物。所謂公共構筑物,是指國家因公共利益需要所提供的為公眾使用的建筑等有體物及設備。由于《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六條規定了建筑物的致害責任,應當將構筑物理解為除建筑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以外的建筑有體物及設備。
(2)構筑物須為特定的人維護、管理、設計、施工。在該種人身損害賠償責任中,致害的構筑物必須為特定的主體維護、管理。維護、管理,是指公共構筑物設置后的維護、保養、修繕及保管,其管理的對象,亦專指對構筑物的管理,不包括對人的管理。在因設計、施工缺陷造成損害的人身損害賠償連帶責任中,構筑物還必須由特定的主體設計、施工。設計,指的是對構筑物進行事前的設計;而施工,則是指由特定的施工人建造構筑物。
(3)該構筑物的維護、管理須有瑕疵。瑕疵,亦稱欠缺,通常指一種不完全、不完備的狀態。維護、管理的瑕疵,就是指構筑物維護和管理上的不完全、不完備的狀態,因而致該構筑物缺少通常應具備的安全性。維護瑕疵,是指構筑物在維護中存在不完備的問題,致使公共構筑物的維護存在缺陷。管理瑕疵,是指構筑物存在維護不周、保護不當、疏于修繕檢修等不完善的問題,使構筑物不具備通常應當具備的安全性。
確定維護和管理瑕疵,通常采用客觀說作為標準,認為對維護管理瑕疵應進行客觀的判斷,惟以瑕疵的存在、不安全狀態的存在為標準,至于其產生原因如何,無需過問。根據這一標準,檢驗構筑物是否具有瑕疵,強調其是否具備通常應有之安全性,凡不具備通常應有的安全性,即可認定維護和管理的瑕疵。這種標準,有利于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證明維護和管理瑕疵,可以采用初步推定的理論,即于損害事故發生時,先推定管理和維護有瑕疵的存在, 如果維護和管理者認為無瑕疵,則須舉證證明,以推翻該項推定始可免責。
另外,該司法解釋還對構筑物的設計、施工缺陷的致害人身損害賠償責任作了規定,由所有人、管理人與設計、施工者承擔連帶責任。構成這種連帶責任,必須在設計、施工上存在缺陷,在現實生活中許多道路、橋梁等因偷工減料等施工缺陷致害的現象。對這種設計、施工的缺陷應當由設計人、施工人證明缺陷的不存在,證明不能即應當承擔責任。
(4)須因維護、管理瑕疵或設計、施工缺陷造成自然人人身損害。人身損害事實,是一切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必備要件,構成構筑物致害責任,同樣須具備這一要件。構成該種人身損害賠償責任,應以自然人的人身損害為限,自然人的財產權利等其他權利受到損害,不包括在內。構筑物致自然人人身以損害,二者之間應有因果關系。構筑物維護、管理瑕疵或設計、施工缺陷,須是自然人人身損害發生的原因,而自然人人身損害的發生,須為構筑物維護、管理瑕疵或設計、施工缺陷所引起的結果。其因果關系的鏈條為:公共構筑物的維護、管理瑕疵或設計、施工缺陷構成構筑物的危險性,該種危險性轉化成現實的危害時,造成了自然人人身的危害。
具備上述四項要件,構成構筑物維護、管理瑕疵或設計、施工缺陷致害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
2.構筑物致害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承擔
(1)賠償義務主體
根據該條的規定,構筑物維護、管理瑕疵致害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賠償義務人是所有人或管理人,誰維護、管理致害的構筑物,誰就是賠償義務主體,就應由誰負賠償責任,受害人可以向該所有人或管理人請求賠償。需要注意的是,在構筑物因設計、施工缺陷造成損害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中,由所有人、管理人與設計、施工者承擔連帶責任。
第一,所有人。構筑物的所有人,是構筑物致人損害的最直接的賠償義務主體。當公共構筑物的所有人直接占有、管理該物時,該公共構筑物致人損害,該所有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二,管理人。公共構筑物由非所有人管理、使用時,其賠償義務主體不再是所有人,而是由管理人作為賠償義務主體。基于道路、橋梁、隧道等人工建造的構筑物的性質,其大多是所有權屬于國家,但管理權屬于特定機關進行管理,如公路局對公路的管理,因此,管理人承擔公共構筑物致人損害的人身賠償責任是最常見的。
第三,設計、施工者。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公共構筑物在設計中存在缺陷,在施工中因偷工減料等原因存在缺陷,這大大增加了人身安全危險性。對此,規定設計、施工者承擔責任是非常合理的,具有重大的意義。此時的賠償義務主體是所有人、管理人與設計、施工者。
(2)人身損害賠償責任范圍
構筑物致害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范圍,依照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規定的范圍進行賠償。
3.構筑物致害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免責事由
根據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的規定及侵權行為法理論,構筑物致害人身損害賠償責任有以下免責事由:
(1)構筑物的所有人或管理人無過錯
依《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六條規定與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十六條的規定,所有人或管理人證明自己無過錯的,免除其賠償責任。由于已經明確規定所有人、管理人能夠證明自己無過錯的,即可免責,所以不必再證明其他免責事由的存在。
(2)不可抗力
不可抗力作為構筑物致害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免責事由,為絕大多數學者所主張,并為司法實務所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五十三條規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可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它應該包括某些自然現象(如臺風、龍卷風、海嘯、地震、洪水等)和某些社會現象(如戰爭、政變等)。不可抗力的范圍包括下列三種:自然原因的不可抗力,該種不可抗力是指如地震、臺風、洪水和海嘯等的自然現象;社會原因的不可抗力,該種不可抗力是指戰爭,而罷工只能有條件的作為不可抗力;國家原因的不可抗力,是指國家行使行政、司法職能導致損害的發生或擴大。
不可抗力作為免責事由的條件為:
第一,對于過錯責任侵權行為,《民法通則》第一百零七條規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所以,除法律另有規定外(《郵政法》第三十四條規定,匯款和保價郵件的損失即使是不可抗力造成的,郵政企業也不得免除賠償責任。這是不可抗力作為免責條件的一個例外),若不可抗力為構成損害結果發生的唯一原因,當事人將完全免除責任。因為讓人們承擔與其行為無關而又無法控制的事件的后果,對承擔責任者是極不公平的。不可抗力導致全部免責,必須是不可抗力成為損害發生的唯一原因,即當事人對損害的發生或擴大不能產生任何作用。如果當事人的行為也是損害的發生或擴大的原因之一,對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即發生不可抗力與當事人過錯的原因競合,當事人即不能以不可抗力要求免責,只能要求減輕部分責任,剩余的責任當事人仍應當承擔。
第二,對于過錯推定責任侵權行為,一般來講,不允許以不可抗力作為免責抗辯,如法國公路交通事故賠償法規定:與事故有牽連的車輛的管理人,在任何情況下均不能基于不可抗力和第三人的行為免責。因此若以不可抗力為免責抗辯,除非法律有明文的規定。
因此,我們認為,單純由不可抗力而致損害,縱使構筑物有一般瑕疵或缺陷,可以免責;構筑物有重大瑕疵或缺陷,又加不可抗力的原因致害,仍構成該種賠償責任,如發生地震,無瑕疵或缺陷之公共構筑物并未毀損致害,而有瑕疵或缺陷之公共構筑物則致人損害,應予賠償,不得以不可抗力為由免責。
4.典型案例分析
1998年8月凌晨,洛陽地區普降特大暴雨。晨7時許,原告偃師市總工會司機魏治水駕駛該單位轎車從偃師前往洛陽,行至洛陽市東花壇立交橋時,因機動車道積水不能通行,遂駕車沿非機動車道行駛。此時由市公路總段負責養護維修的公路防護墻因雨水浸泡,近五十余米長的防護墻突然倒塌,將該車砸毀,造成魏治水當場死亡。偃師市總工會及魏治水的親人以郊區公路段、市公路總段、洛鐵分局為被告,向法院提起訴訟。
本案是道路管理瑕疵案件。案件事實為暴雨致使公路防護墻倒塌,砸傷行人經搶救無效死亡。因此魏治水致死的直接原因是倒塌的公路防護墻所致。通常而言,暴風雨的大小、強弱及風向,是人們不能預見、不可避免并不能克服的,由暴風雨造成的損害可視為不可抗力,從而可免除當事人的責任。因此被告認為洛陽地區普降特大暴雨在以往比較少見,這種災害性天氣是造成公路防護墻倒塌的原因。由于這種原因具有不可預見性、不可避免性和不可克服性,所以其對公路防護墻因大雨浸泡發生倒塌致他人損害的民事賠償責任依法應予免除。
但是暴風雨并不是防護墻倒塌魏治水被砸死的唯一原因,被告市公路總段對魏治水的死亡存在過錯:第一,公路防護墻倒塌系墻體被雨水長時間浸泡所致,這說明市公路總段在公路防護墻的日常維修、養護中沒有充分履行其應盡的注意義務。如果市公路總段對公路防護墻已盡相應注意義務,維修、養護得當,確保墻體與土方之間不積水,公路防護墻就不可能長時間被雨水浸泡而發生倒塌,因此市公路段的管理存在瑕疵。第二,降雨作為一種自然現象,建造公路及公路設施本身就要求對這種自然現象進行預見,根據所能預見的最大限度來設計工程,避免相當值雨量造成損害。因而工程的設計、施工和質量、管理上的要求,均是在預見了這種常見的自然現象的基礎上,根據工程本身的用途,給其規定了在技術條件許可下的相當大的抗御值。但是市公路總段在建設立交橋階段對立交橋的排水能力估計不足,致使遭遇特大暴雨后機動車道因積水太多無法通車。市公路段的行為也違反了《公路管理條例》與《鐵路、公路道路設置立體交叉的暫行規定》關于公路及其附屬設施的維修管理的規定。因此特大暴雨雖屬自然災害,但是公路防護墻被雨水浸泡會引起倒塌,并不具有不可預見性、不可避免性和不可克服性。不可抗力導致全部免責,必須是不可抗力成為損害發生的唯一原因,但是本案存在管理瑕疵,所以排除不可抗力的適用,被告仍應承擔公路防護墻倒塌損害的民事責任。
該類案件適用的對象包括道路及其他公共設施,道路是指各級政府主管部門負責修建、養護和管理之公路及城鎮街道。法院在審理該案時適用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六條的規定“建筑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倒塌、脫落、墜落造成他人損害的,它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來處理道路管理瑕疵案件。但道路管理瑕疵的賠償責任,屬于國家賠償責任的范疇,不應該利用建筑物責任來解決道路等公共設施致損案件,而應當適用《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一條關于國家賠償責任的規定。由于本案責任在性質上為國家賠償責任,而國家賠償責任適用過錯推定原則,在被告不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情況下,不能夠適用不可抗力作為抗辯。國有道路及其他公共設施因管理瑕疵造成人身財產損害,應由受委托管理的國家機關或公共團體對受害人承擔賠償責任,因此本案應由市公路段承擔責任。
(二) 堆放物品致人損害人身損害賠償責任
該解釋第十六條第(二)項是對堆放物品致人損害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規定。
1.堆放物品致人損害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概念與歸責原則
堆放物品致人損害人身損害賠償責任,是指由于堆放物品滾落、滑落或者堆放物倒塌,致使他人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受到損害,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承擔的賠償責任。堆放物品致人損害人身損害賠償責任具有以下法律特征:首先,賠償責任是一種物件致害責任。堆放物是一種物件,由此致害發生的責任屬于物件致害責任,不是行為致害責任;其次,賠償責任的產生原因具有特定性。堆放物品致人損害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產生,只能是堆放物品滾落、滑落或者堆放物倒塌;再次,賠償責任的承擔主體具有特殊性。堆放物品致人損害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責任主體是有過錯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而不是行為人。
關于堆放物品致人損害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歸責原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一百五十五條認為“因堆放物品倒塌造成他人損害的,如果當事人均無過錯,應當根據公平原則酌情處理;而該條規定認為,對堆放物品致人損害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歸責原則采取的是過錯推定原則。
我們認為堆放物品致人損害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歸責原則是過錯推定責任原則。首先,堆放物品致人損害不是一般侵權行為,是一種特殊的物件致害責任,不能適用一般的過錯責任原則進行歸責,應當從適用于特殊侵權責任的無過錯責任原則與過錯推定責任原則中選擇;其次,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不符合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及《民法通則》規定的原意,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規定堆放物品致人損害人身損害賠償責任適用《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六條的規定,而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十六條第一款與《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六條的都有“但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的規定,這就是適用過錯推定責任原則,而不是無過錯責任原則;再次,公平責任只能是一種責任形態,不能是一種歸責原則,堆放物品致人損害人身損害賠償責任不存在適用公平責任原則的可能。
在實行過錯推定的時候,受害人請求賠償,無須舉證證明堆放物品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對致害有過錯,只須舉證證明自己的人身損害事實,該人身損害事實為物件所有人或者管理人的堆放物品所致,且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對該物件的支配關系,即從損實事實中推定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在主觀上有過錯。所有人或者管理人主張自己無過錯者,應當舉證證明。不能證明或者證明不足,則推定成立,即應承擔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確能證明者,免除其人身損害賠償責任。
2.堆放物品致人損害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
堆放物品致人損害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成立必須具備一定的構成要件:
(1)須有堆放物品的致害行為。堆放物品,是指堆放于土地上或某處的物品,當然堆放物品只能是動產。在實踐中,這種物件致害情況比較常見。堆放物品致害行為只能是滾落、滑落或者堆放物倒塌三種方式致人損害,對堆放物品的這三種致害方式的理解上,滾落是指高處的堆放物品滾下;滑落是指高處的堆放物品滑下;而倒塌是指堆放物全部或者部分傾倒、坍塌。
(2)須有受害人損害事實。堆放物品滾落、滑落或者堆放物倒塌,造成受害人人身傷害,即構成此要件。堆放物品的人身傷害,包括致人輕傷、重傷致殘和死亡。其侵害的是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造成財產的損失。賠償范圍按照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規定的人身損害的賠償范圍確定。
(3)人身損害事實須與堆放物品致害行為之間有因果關系。堆放物品滾落、滑落或者倒塌與人身損害事實之間的因果關系,是這二者之間的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堆放物品滾落、滑落或者堆放物倒塌,直接造成受害人的人身傷害,為有因果關系;滾落、滑落或者倒塌等物理力并未直接作用于他人的人身,而是引發其他現象,致他人的人身受損害,亦為有因果關系。堆放物品致人損害,自有其原因,例如自然力的原因、他人的原因等。堆放物品致人損害的因果關系,并不追究這種原因,不是指這種因果關系。對此,應當特別注意。
(4)須堆放物品的所有人或管理人有過錯。這種主觀過錯,一般是指堆放或管理不當或欠缺,也可能是使用方法不當,均應以過失方式為之。故意以堆放物品致人損害,是犯罪行為,不構成這種侵權責任。這種過失的心理狀態,是疏忽或者懈怠。
3.堆放物品致人損害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承擔與免責
堆放物品致人損害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賠償權利主體是受害人,可以直接向該賠償法律關系的義務主體索賠。根據該條規定,堆放物品致人損害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賠償義務主體,是堆放物品的所有人和管理人:
(1)所有人。堆放物品的所有人,是堆放物品致人損害的最直接的賠償義務主體。當堆放物品的所有人直接占有、管理該物時,該堆放物品致人損害,該所有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2)管理人。堆放物品由非所有人管理、使用時,其賠償義務主體不再是所有人,而是由管理人作為賠償義務主體。
堆放物品致人損害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免責事由為:
(1)堆放物品的所有人或管理人無過錯。依《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六條規定與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十六條的規定,所有人或管理人證明自己無過錯的,免除其賠償責任。由于已經明確規定所有人、管理人能夠證明自己無過錯的,即可免責,所以不必再證明其他免責事由的存在。
(2)不可抗力。如果堆放物品的滾落、滑落、倒塌,是因不可抗力造成的,免除其所有人、管理人的賠償責任。在此,應當嚴格區分不可抗力與一般自然力原因的區別。
(3)第三人過錯和受害人過錯。完全由于第三人的過錯造成對方物品致害他人,其所有人、管理人免責,人身損害賠償責任應由第三人承擔。如果第三人過錯行為與堆放物品的所有人、管理人的過錯行為相結合而發生致害結果,依共同過錯責任處理。完全由于受害人自己的過錯造成損害的,免除堆放物品的所有人、管理人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損害是由雙方過錯行為造成的,則依混合過錯原則實行過失相抵。
(三)樹木果實致人損害人身損害賠償責任
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十六條第(三)項是對樹木果實致人損害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規定。
1.樹木果實致人損害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概念和歸責原則
樹木果實致人損害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是指樹木傾倒、折斷或者果實墜落致人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受到損害,依法由所有人或管理人承擔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樹木果實致人損害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具有以下法律特征:首先,樹木果實致人損害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是一種物件致害責任,不屬于行為致害責任,不存在積極的加害行為人;其次,樹木果實致人損害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產生原因具有特殊性,即該種責任的產生是由于樹木傾倒、折斷或果實墜落,舍此無其他原因;再次,樹木果實致人損害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賠償義務人具有特定性,即只能是致害樹木或果實的所有人或管理人。
樹木果實致人損害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在我國法律法規中未作規定,這也使得對該種責任的探討比較缺乏。我們認為樹木果實致人損害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歸責原則,也應適用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原因如前所述。在實行過錯推定的時候,受害人請求賠償,無須舉證證明樹木果實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對致害有過錯,只須舉證證明自己的人身損害事實,該人身損害事實為所有人或者管理人的樹木果實所致,且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對該樹木果實的支配關系,即從損實事實中推定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在主觀上有過錯。所有人或者管理人主張自己無過錯者,應當舉證證明。不能證明或者證明不足,則推定成立,即應承擔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確能證明者,免除其人身損害賠償責任。
2.樹木果實致人損害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
樹木果實致人損害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成立必須具備一定的構成要件:
(1)須有樹木果實的致害行為。樹木折斷和果實墜落不僅僅是指路邊樹,而是指一切樹木和果實。樹木果實致害行為只能是樹木傾倒、折斷或者果實墜落致人損害,對樹木果實的這三種致害方式的理解上,樹木傾倒是指樹木傾斜倒下;樹木折斷是指樹木從某處斷裂,既可以是樹木整體的斷裂,也可以是樹枝的斷裂;而果實墜落則是果實從所依附的植物上掉落。
(2)須有受害人損害事實。樹木傾倒、折斷或者果實墜落造成受害人人身傷害,即構成此要件。樹木傾倒、折斷或者果實墜落造成的人身傷害,包括致人輕傷、重傷致殘和死亡。其侵害的是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造成財產的損失。賠償范圍按照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規定的人身損害的賠償范圍確定。
(3)人身損害事實須與樹木果實致害行為之間有因果關系。樹木傾倒、折斷或者果實墜落與人身損害事實之間的因果關系,是這二者之間的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樹木傾倒、折斷或者果實墜落,直接造成受害人的人身傷害,為有因果關系;樹木傾倒、折斷或者果實墜落致人損害等物理力并未直接作用于他人的人身,而是引發其他現象,致他人的人身受損害,亦為有因果關系。
樹木果實致人損害,自有其原因,例如自然力的原因、他人的原因等。樹木果實致人損害的因果關系,并不追究這種原因,不是指這種因果關系。對此,應當特別注意。
(4)須樹木果實的所有人或管理人有過錯
這種主觀過錯,一般是指管理不當或欠缺,均應以過失方式為之。這種過失的心理狀態,是疏忽或者懈怠。其過失的確定形式,采推定方式。凡樹木傾倒、折斷或者果實墜落致人損害,首先推定樹木果實所有人或管理人有過失,認定其未盡注意義務,勿須受害人證明。樹木果實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只有證明自己已盡相當注意,即無過失,才能推翻推定,免除自己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失的,其所有人或管理人即構成人身損害賠償責任。
3.樹木果實致人損害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承擔與免責
樹木果實致人損害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賠償權利主體是受害人,可以直接向賠償義務主體請求賠償。根據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的規定,樹木果實致人損害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賠償義務主體,是樹木果實的所有人和管理人:
(1)所有人。樹木果實的所有人,是樹木果實致人損害的最直接的賠償義務主體。當樹木果實的所有人直接占有、管理該物時,該樹木果實致人損害,該所有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2)管理人。樹木果實由非所有人管理、使用時,其賠償義務主體不再是所有人,而是由管理人作為賠償義務主體。
樹木果實致人損害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免責事由為:
(1)樹木果實的所有人或管理人無過錯。依《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六條規定與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十六條的規定,所有人或管理人證明自己無過錯的,免除其賠償責任。由于已經明確規定所有人、管理人能夠證明自己無過錯的,即可免責,所以不必再證明其他免責事由的存在。
(2)不可抗力。如果樹木傾倒、折斷或者果實墜落,是因不可抗力造成的,免除其所有人、管理人的賠償責任。在此,應當嚴格區分不可抗力與一般自然力原因的區別,例如,一般的風把本該修剪的枯枝吹落致人人身損害,是一般自然力致害,樹木的所有人或管理人應當承擔人身損害賠償責任,而臺風使得樹木傾倒致人損害為不可抗力,樹木的所有人或管理人可以免責。
(3)第三人過錯和受害人過錯。完全由于第三人的過錯造成樹木果實致害他人,其所有人、管理人免責,人身損害賠償責任應由第三人承擔。如果第三人過錯行為與樹木果實的所有人、管理人的過錯行為相結合而發生致害結果,依共同過錯責任處理。完全由于受害人自己的過錯造成損害的,免除樹木果實的所有人、管理人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損害是由雙方過錯行為造成的,則依混合過錯原則實行過失相抵。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簡介:
? 曹美林律師畢業于四川師范大學法學本科。專業領域:法律顧問,合同管理。曾在深圳市博雅成信金融服務有限公司從事法務工作,負責公司內部管理規范的審核,主要涉及公司部門問責制度、員工行為規范及考核細則、員工外派管理制度;業務合同的設計與審核。后于北京盈科(成都)律師事務所工作,負責跟進大量訴訟案件,包括民間借貸、婚姻家事、人身損害、合同糾紛、公司糾紛等。現在四川瑞展律師事務所從事專職律師。從業以來,以治事勤敏的精神和嚴謹的工作態度,贏得了客戶的贊譽和肯定。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
2016-12-25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2003修訂)
2003-12-27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決定
2007-12-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2006年中央決算的決議
2007-06-29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1982)
1982-08-2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的決定(1993)
1993-12-29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的決定(2004)
2004-10-27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入《乏燃料管理安全和放射性廢物管理安全聯合公約》的決定
2006-04-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國務院關于老干部離職休養的暫行規定》的決議
1980-09-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授權國務院改革工商稅制發布有關稅收條例草案試行的決定
1984-09-1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國務院提出的由財政部發行特別國債補充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資本金的決議
1998-02-2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2006第三次修訂)
2005-10-27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辦法(2014修訂)
2014-07-29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2016修訂)
2016-02-0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實施細則(2019修正)
2019-03-02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2019修正)
2019-03-02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實施條例
2020-01-01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實施條例(2017)
2017-05-28中華人民共和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條例(2018修正)
2018-03-19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治海岸工程建設項目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2018修正)
2018-03-19中藥品種保護條例(2018修正)
2018-09-18快遞暫行條例
2018-03-27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2016年修正)
2016-02-06國務院關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
2014-07-29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調整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組成人員的通知
2013-05-10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
2012-09-05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同意福建省縣際間海域行政區域界線的通知
2012-01-20個體工商戶條例
2011-04-16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孤兒保障工作的意見
2010-11-16國務院關于設立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的通知
201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