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條 國家鼓勵和支持農民合作使用農業機械,提高農業機械利用率和作業效率,降低作業成本。
國家支持和保護農民在堅持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自愿組織區域化、標準化種植,提高農業機械的作業水平。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區域化、標準化種植為借口,侵犯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
【釋義】本條是關于國家鼓勵支持農民合作使用農機,保護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的規定。
一、國家鼓勵支持農民合作使用農業機械,提高農業機械利用率和作業效率,降低作業成本。 農機合作是適應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充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的有效形式,它不僅可以提高農機的有效利用率,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且還可以解決一家一戶購買農機具、重復購置、資源閑置浪費的問題。如一臺中型水稻聯合收割機價格在4—5萬元之間,再加上平時所負擔的油錢、稅費等,大大超過了一般農戶的購買水平,許多農民只能“望機興嘆”。幾戶、十幾戶農民合作購買、共同使用農業機械,可以解決農民購買資金不足的問題,提高農機的利用率,減少閑置時間,使農機得到充分的利用,增加了農民的收入。農民合作使用農機,應堅持自愿的原則,不能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強迫農民合作使用。
在人多地少地區,家家戶戶配置農機具將產生投資浪費和資源浪費,同時不利于農業機械化科技進步和高技術性能、大中型農機具的使用推廣。因此,在人多地少、家庭承包經營長期不變的情況下,解決小農戶與大農機這一矛盾的一種有效的辦法就是走“服務型’助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即組織少數有機農戶為大多數農戶作業。這種模式可以使有機戶擴大作業,提高機械的利用率,增加農機經營的收入,又使無機戶節約了投資,是適合人多地少情況的投資少、見效快的發展農業機械化道路。我國開展的大規模聯合收割機跨區作業,闖出的就是一條農機服務市場化、產業化的新路子。農民合作使用農機形成一定規模后,可逐步發展成為農業機械合作組織。
我國從1983年起,允許農戶購買拖拉機等大中型農機具,二十多年來逐步發展成為包括社區集體經濟組織、個體農戶、各種農機專業合作組織等農機服務組織,并形成了農機以家庭經營為主的格局。農機家庭經營主體地位的形成,因為機制靈活,除耕作服務外,還搞加工、貯運等綜合經營,有的農機戶還搞跨區作業,進而提高農機具的使用效率,而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實踐證明,隨著農業勞動力成本的提高,農民對農機服務的需求在逐步增加,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促進了以機械服務為紐帶的合作,這種合作不是走向原來的人民公社型的合作,而是以農機專業化服務為內容或紐帶的合作,其中股份合作制也逐步發育起來,在農業機械化和農業現代化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據統計,2003年全國各類農機作業服務組織有3082萬個,其中農機戶就達到3055萬個,從業人員3686萬人。各類農機流通、維修服務網點比較健全。多年來,農機服務形式不斷創新,從有機戶互助代耕作業,發展到聯戶合作經營、集團承包和跨區作業。
目前,以現有基層農機化管理服務體系為基礎,通過農機管理部門的行政引導,大力發展多種經濟結構和新型的肩于農民自己的農機化合作服務組織,促進農機化規模經營,拓寬農機服務范圍,提高機械的使用效率,降低作業成本,以獲得良好的農機化經營效果。利用經濟調節措施,通過政府補貼、部門出資、提供優惠貸款方式,鼓勵新型農機化服務組織的發展。如山東省濟寧市農機部門積極探索新的服務形式,從1998年開始大力發展農機服務合作組織,以組建農機作業服務合作社為龍頭,帶領農機進入市場,廣泛開展農機跨區作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目前,全市已發展各類農機作業服務合作社333個,入社社員7170人,入社機械7743臺(套)。20O2年組織跨區作業的小麥聯合收割機達到5373臺,作業面積410萬畝,為機手增加收入1.5億元。再如黑龍江省富錦市錦山鎮仁和農機作業合作社,采取股份制經營方式,建立了農機作業合作社,充分發揮大型農機具的作用,實行連片種植,連片作業示范,引導農民走農機股份合作化經營。合作社預計今年經營收入約40萬元,利潤15萬元。去年秋季整地作業面積11300標畝,收獲3000畝,實現經營收入16萬元,利潤5.5萬元。通過建立農機作業合作社,把農村勞動力逐步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從事養殖、加工等二、三產業,加快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目標。
農機合作的形式多種多樣,實踐中大體有三種:一是鄉站牽頭型,由鄉鎮農機站牽頭,聯合個體農戶及大中型機械組成合作社。如: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瞳里鎮農機作業服務合作社,成立于1998年4月,由社員推薦農機站長擔任社長,目前,入社社員已達98人,入社機械126臺。濟寧市已發展該形式的合作社138個,占總數的41%。二是村戶聯合型,以村集體機械與農戶個體機械聯合組成合作社。這種形式的合作社在濟寧市有46個,占總數的14%。三是大戶帶動型,由農機大戶牽頭,聯合有機戶組成合作社,包括幾戶群眾出資入股購買的機械,并按股分配收入。這種形式的合作社在濟寧市已發展到149個,占總數的45%。引導農機手在自愿互利、民主管理的基礎上,按照合作經濟的原則,建立各種形式的農機服務合作組織,把有機戶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體,以興辦農機作業合作社為主要形式。
二、國家支持農民自愿組織區域化、標準化種植,但不得以區域化、標準化種植為借口,侵犯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
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我國農村的基本經濟制度,適合我國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水平。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賦予了農民自主經營權,極大地調動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勞動生產力,促進了農業、農村經濟和國民經濟的發展,是一項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業的經營制度,必須長期堅持。土地管理法、農業法、農村土地承包法都明確對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給予法律保護。穩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不僅關系到農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還關系到國民經濟發展的全局。因此,本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區域化、標準化種植為借口,侵犯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
所謂區域化種植,就是根據氣候、土壤等自然環境,兼顧地域布局和行政區劃,將我國劃分為不同的區域,種植適宜當地自然環境的農作物。如氣候溫和、土壤肥沃、降雨充沛,自然環境良好的吉林中部優勢區適宜種植大豆和玉米輪作。標準化種植,就是按照一定的標準種植農作物,如一畝地可種植多少農作物,農作物的間距、行距為多少等。標準化種植是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發展的重要技術基礎,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也是實施機械化作業,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前提。長期以來,我國農業標準化種植工作比較薄弱,缺乏統一的標準體系和建設規劃,標準水平較低,與國際標準存在較大的差距。區域化、標準化種植有利于農業生產,可以連成片形成規模,更有利于農業機械的作業,但是,是否搞區域化、標準化種植,應在農民自愿的基礎上,不得以區域化、標準化種植為借口,侵犯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根據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勞動力轉移狀況、農機化技術成熟程度和經濟效益的情況,選擇適宜的農機化發展項目、適用的技術和機具。對不同經濟水平的地區,采取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方針。通過試驗示范,由農民自主選擇農業機械化作業項目和經營形式。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簡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接受雪克來提·扎克爾辭去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民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職務的請求的決定
2014-02-27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澳大利亞關于移管被判刑人的條約》的決定
2009-04-24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表決議案辦法
2007-03-04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決定(1988)
1988-12-29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96修正)
1996-05-1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關于教科書問題的決議
1996-05-25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2001修訂)
2001-12-29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
1988-01-2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所得稅法[已修定]
1980-09-1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確認1955年至1965年期間授予的軍官軍銜的決定
1988-07-07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國務院關于華僑捐資興辦學校辦法的決議
1970-01-0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決定
1991-03-0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的決定 附:修正本
1995-08-29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
1996-05-1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增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附件三所列全國性法律的決定
1999-12-2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檢察官法》的決定 附:修正本
2001-06-30煙花爆竹安全管理條例(2016修訂)
2016-02-06實驗動物管理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快遞暫行條例(2019修正)
2019-03-02國務院關于修改《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的決定
2018-01-16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
2014-04-25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
1970-01-01事業單位財務規則(2012修訂)
2012-02-07國務院關于石家莊市城市總體規劃的批復
1970-01-01國務院關于表揚全國“兩基”工作先進地區的通報
2012-09-05機關事務管理條例
2012-06-2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調整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組成人員的通知
2012-03-11中華人民共和國車船稅法實施條例
2011-12-05國務院關于印發進一步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
2011-02-09國務院關于修改《工傷保險條例》的決定
201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