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條 編制防沙治沙規劃,應當根據沙化土地所處的地理位置、土地類型、植被狀況、氣候和水資源狀況、土地沙化程度等自然條件及其所發揮的生態、經濟功能,對沙化土地實行分類保護、綜合治理和合理利用。
在規劃期內不具備治理條件的以及因保護生態的需要不宜開發利用的連片沙化土地,應當規劃為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實行封禁保護。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的范圍,由全國防沙治沙規劃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防沙治沙規劃確定。
【釋義】本條是關于防沙治沙規劃編制的依據和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的規定。
一、本條第一款是關于防沙治沙規劃編制依據的規定。防沙治沙規劃是在一定區域內,依據沙化土地所處的地理位置、土地類型、植被狀況、氣候和水資源狀況、土地沙化程度等自然條件及其所發揮的生態、經濟功能,對沙化土地的開發、利用、治理、保護在空間上和時間上所作的總體安排與部署。國務院林業行政主管部門、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沙化土地所在地區的市、縣級人民政府組織編制防沙治沙規劃的主要依據之一是沙化土地所處的自然條件,其中包括:(一)沙化土地所處的地理位置。我國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區,可以將我國沙化地區大體劃分為五個類型區:一是干旱的沙漠邊緣及綠洲類型區。該區主要包括新疆、內蒙古西部及甘肅河西走廊等地區113個縣(市),全區沙化土地109.06萬平方公里。二是半干旱沙地類型區。該區行政范圍包括北京、天津、內蒙古、河北、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陜西和寧夏等10個省(區)的165個縣(旗),全區沙化土地25.32萬平方公里。三是高原高寒沙化土地類型區。該區主要包括西藏、青海兩省區的81個縣,全區沙化土地34.9萬平方公里。四是黃淮海平原半濕潤、濕潤沙地類型區。該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的平原地區、山東、河南鄭州以東和安徽、江蘇的北部共209個縣(市),全區沙化土地3.16萬平方公里。五是南方濕潤沙地類型區。該區主要包括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廣東、廣西、貴州、云南、四川、重慶等省區市283個縣,全區沙化土地1.86萬平方公里。(二)沙化土地的土地類型。沙化土地大致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一是流動沙地(丘),是指植被蓋度小于10%的沙地或者沙丘;二是半固定沙地(丘),是指植被蓋度在10~29%之間,而且分布均勻,風沙流活動受阻,但流沙紋理依然普遍存在的沙丘或沙地;三是固定沙地(丘),是指植被蓋度大于30%,風沙活動不明顯,地表穩定或者基本穩定的沙丘或者沙地。(三)沙化土地的植被狀況。沙化土地上的植被總的來說都是較為稀少的,但也并非絕對沒有,有的地區曾經是草木茂盛區,但由于人為破壞而變得較為稀疏了,但通過保護、治理是可以恢復的。(四)沙化土地所處的氣候和水資源狀況。沙化地區有的干旱少雨,風大沙多,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有的干旱多風,年降水量在300~400毫米之間;有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相對較豐富;有的干旱、寒冷、風大,光照強,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五)土地沙化程度。沙化地區有的是一望無際的大沙漠,這部分地區可以劃為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有的固定沙丘活化,流沙面積迅速增加。沙化土地所處的自然條件不同就決定了所采取的保護、治理措施也不相同。因此,在編制防沙治沙規劃時必須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地確定不同的主攻方向,采取不同的治理方式和技術措施。
二、編制防沙治沙規劃的另一個重要依據是沙化土地所發揮的生態、經濟功能。保護生態環境是功在當代、惠及子孫的事業,防沙治沙是保護生態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治理沙化土地改變沙區人民惡劣的生存環境。同時,沙化土地也是生態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治理時要整體考慮周圍的生態,以免造成對整個生態系統的破壞。在治理沙化土地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沙化土地的經濟功能,這也是編制防沙治沙規劃時的一個依據。沙化土地經過治理可以使“廢沙地”變為“益沙地”,在沙化土地上要效益,如通過治理沙化土地而舉辦的種植業、養殖業,綜合利用、加工利用治沙資源,經治理沙化土地而形成的土地而用于農業、牧業、林業生產等都可以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
三、本條第二款是關于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的規定。本條規定的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主要是指在規劃期內不具備治理條件的以及因保護生態的需要不宜開發利用的連片沙化土地。也就是在現有技術和條件下難以治理或者根據生態的需要不需要治理的戈壁(全國約有67萬平方公里)和原生性沙漠(約有49萬平方公里),約占我國已經沙化的土地(約為168.9萬平方公里)的2/3,即116萬平方公里,將這部分沙化土地規劃為封禁保護區,對現有植被和自然生態系統嚴加保護,通過建立封禁保護區,實施保護措施,防止這一區域生態環境的破壞和生態功能的退化。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的具體范圍,由全國防沙治沙規劃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防沙治沙規劃確定。
對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主要采取以下保護措施:一是停止一切導致這部分區域生態功能退化的開發活動和其他人為破壞活動;二是停止一切產生嚴重環境污染的工程項目建設;三是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區內人口已超過承載能力的應采取必要的移民措施;四是改變粗放生產經營方式,走生態經濟型發展的道路,對已經破壞的重要生態系統,要結合生態環境建設措施,認真組織重建,盡快遏制生態環境惡化趨勢;五是進行重大工程建設要經國務院指定的部門批準。本法在沙化土地的預防一章中對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問題作出了較為具體的規定,即第二十二條規定,“在沙化土地封禁區保護區范圍內,禁止一切破壞植被的活動。” “禁止在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范圍內安置移民。對沙化土地封禁保護范圍內的移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有計劃地組織遷出,并妥善安置。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范圍內尚未遷出的農牧民的生產生活,由沙化土地封禁區主管部門妥善安排。” “未經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指定的部門同意,不得在沙化土地封禁保護范圍內進行修建鐵路、公路等建設活動”。同時,在法律責任一章中,對違反上述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規定的,要追究其法律責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
2018-10-26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2018)
2018-03-11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2013修訂)
2013-05-30道路危險貨物運輸管理規定(2013)
2013-01-2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的決定
1970-01-0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廢止部分法律的決定
2009-06-27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設立國家測繪總局的決議
1970-01-01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試行)
1979-02-2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海南省人民代表會議代行海南省人民代表職權的決定
1988-07-01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1995修正)
1995-02-2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的決定(2001)
2001-02-28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引渡條約》的決定
2005-10-27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
2001-06-3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兒童權利公約》的決定
1991-12-29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
1979-07-0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決定
1990-04-0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的決定 附:修正本
1993-10-29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1999-03-1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條第一款的解釋
2002-04-28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2014修訂)
2014-11-27地質資料管理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獸藥管理條例(2020修訂)
2020-03-27志愿服務條例
2017-08-2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云南大理經濟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復函
2014-02-18國家宗教事務局行政許可實施辦法
2013-12-31國務院關于石家莊市城市總體規劃的批復
1970-01-0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批準常州市城市總體規劃的通知
2013-08-15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調整全國綠化委員會組成人員的通知
2013-07-25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公布遼寧大黑山等21處新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名單的通知
2013-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