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土地沙化的預防、沙化土地的治理和開發利用活動,必須遵守本法。
土地沙化是指因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所導致的天然沙漠擴張和沙質土壤上植被破壞、沙土裸露的過程。
本法所稱土地沙化,是指主要因人類不合理活動所導致的天然沙漠擴張和沙質土壤上植被及覆蓋物被破壞,形成流沙及沙土裸露的過程。
本法所稱沙化土地,包括已經沙化的土地和具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具體范圍,由國務院批準的全國防沙治沙規劃確定。
【釋義】本條是關于本法調整范圍及有關名詞定義的規定。
一、法律的適用范圍,也稱法律的效力范圍,包括法律的時間效力,即法律從什么時候開始發生效力和什么時候失效;法律的空間效力,即法律適用的地域范圍;法律對人、事的效力,即法律對什么人、行為適用。關于防沙治沙法的時間效力問題,本法第四十七條已作規定。本條第一款則對本法適用的地域范圍和對人、事的適用范圍作出了規定,主要包含兩層意思:
(一)本法適用的地域范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即陸域范圍。它包括在我國主權所及的全部領域內。一般講,法律的地域效力范圍的普遍原則,適用于制定它的機關所管轄的全部領域。防沙治沙法作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頒布的法律,其效力自然可在我國境內。這里需要指出的是,根據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規定,只有列入這兩個基本法附件三的全國性法律,才能在這兩個特別行政區適用。防沙治沙法沒有被列入這兩個基本法的附件三中。因此,防沙治沙法不適用我國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我國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北方13個省區,這些地區是防沙治沙的重點地區。但根據全國沙化土地的普查結果看,在黃淮海平原及長江以南的其他一些沿海、沿河和沿湖地區也分布著零星的沙地。我國沙化土地分布的區域包括除上海外(不包括臺、港、澳地區)的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851個縣(旗)。因此,防沙治沙工作不僅僅是西部地區的事,而是關系到我國整個生態環境的改善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全局性的大事。
(二)本法適用的主體范圍,包括一切從事土地沙化的預防、沙化土地的治理和開發利用活動的單位或個人。這里的“單位”,可以是我國的法人和其他組織,也可以是外資企業以及其他組織;“個人”既可以是中國公民個人(包括農牧民、個體承包戶),也可以是外國人。上述主體在我國境內從事土地沙化的預防、沙化土地的治理和開發利用活動的,不論是營利性治沙活動還是非營利性的公益性治沙活動,都必須遵守防沙治沙法。
二、本條第二、三款對涉及本法適用范圍的“土地沙化”的含義作了規定。關于土地沙化的定義,學術界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這里介紹幾個與“土地沙化”的有關的概念,以便進一步理解“土地沙化”的概念,需要介紹和明確“沙化”、“沙漠化”、“荒漠化”三個不同概念。“沙化”不是指土地沙化而是指土壤沙化,具體地講是土壤的物質組成中較小的顆粒的減少、有機質的損失、較粗大(沙)物質相對集中的過程;“沙漠化”是一個地理景觀變化(環境、植被、水等)的過程,指景觀或地理環境向類似沙漠的土地退化過程;“荒漠化”是指因氣候和人類活動造成干旱、半干旱和亞濕潤干旱地區的土地退化,1994年我國加入《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規定,“荒漠化”包括沙漠化、鹽漬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退化。本法所稱土地沙化的概念本條第三款作了規定,即“本法所稱土地沙化,是指主要因人類不合理活動所導致的天然沙漠擴張和沙質土壤上植被及覆蓋物被破壞,形成流沙及沙土裸露的過程。”這一規定進一步明確了本法所稱的土地沙化的原因主要是不合理活動所導致的土地沙化。之所以作出這一規定,主要考慮是:土地沙化的不斷擴張,有自然原因,但主要是因人類不合理的活動所引起的,這些不合理的活動主要是在農牧交錯區盲目開墾(大規模的毀草毀林開荒,破壞植被,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使原來的灘地、固定沙丘變成流動沙丘)、過度放牧(據統計,沙化地區草場超載率高達50~120%,有的甚至高達300%) 、濫采濫伐(薪柴需求量巨大,濫采濫伐,造成大量沙生植被破壞,加劇了土地沙化的進程)、濫挖野生中藥材等沙生植物(主要是采集固沙作用大、經濟價值高的甘草、麻黃、發菜)、水資源開發利用不合理(大水漫灌、河流上中游修建水利工程不合理,造成下游水量減少或斷流、過度開采地下水).
近百年來人類不合理活動所引起的土地沙化對生態環境破壞是最為嚴重的,人類的這些不合理活動引起的土地沙化主要分布在農牧交錯區,且與農牧民的生產生活緊密相連,如能妥善安排好農牧民的生產生活,土地沙化是可以預見并能控制,也是有能力治理的,建國以來我國的防沙治沙活動實際上也是以治理這些沙化土地為重點的。對因自然原因造成的土地沙化,形成的原生性沙漠和戈壁,目前還難以預防和治理,也沒有必要進行治理。外國對原生性沙漠和戈壁也均未進行治理。因此,本法著重規范主要因人類不合理活動所導致的土地沙化的預防和治理活動是符合實際的,對我們堅定防沙治沙信心是十分必要的。
三、本條第四款對本法所稱沙化土地作了規定,即“本法所稱沙化土地,包括已經沙化的土地和具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具體范圍,由國務院批準的全國防沙治沙規劃確定。” 本款之所以明確沙化土地的概念,是為了進一步明確治理的范圍,使治沙活動建立在切實可行的基礎上。根據目前的監測結果,我國已經沙化的土地約為168萬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北方的13個省區。其中,難以治理或者不需要治理的戈壁約67萬平方公里、原生性沙漠約49萬平方公里,戈壁和原生性沙漠約占2/3,即116萬平方公里;在當前的技術和經濟社會條件下可以治理的約占1/3,即52.9萬平方公里,這部分沙化土地主要是因人類不合理活動引起的。還有近9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具有明顯沙化趨勢。根據上述統計,可以初步得出目前我國已經沙化的土地和具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面積約為142萬平方公里。這里講的數字是為了說明和理解沙化土地的概念,僅作為一種參考。我國沙化土地的具體范圍,將由國務院批準的全國防沙治沙規劃確定。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監獄法(2012修正)
2012-10-26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授權國務院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暫時調整有關法律規定的行政審批的決定
1970-01-0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將國家技術委員會和科學規劃委員會合并為科學技術委員會的決議
1970-01-0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關于香港行政區第一任行政長官、臨時立法會在1997年6月30日前工作決定
1997-02-01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2001修正)
2001-10-27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
1970-01-01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修訂]
1989-02-2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關于香港特別行政區有關人員就職宣誓事宜的決定
1997-05-23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
1995-10-3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授權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分別制定法規和規章在深圳經濟特區實施的決定
1992-07-01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法
2006-04-29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2016修訂)
2016-02-06自然災害救助條例(2019修正)
2019-03-02國務院關于修改《規章制定程序條例》的決定
2018-01-16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行政處罰實施條例
2004-09-19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條例(2011修訂)
2011-01-08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嬰幼兒配方乳粉質量安全工作意見的通知
2013-06-16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減輕農民負擔工作的意見
2012-04-17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繼續深化“安全生產年”活動的通知
2011-03-02國務院關于印發進一步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
2011-02-09行政學院工作條例
2009-12-22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
2009-09-17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治理商品過度包裝工作的通知
2009-01-23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中國人民銀行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
2008-07-10民用建筑節能條例
2008-08-01國務院批轉煤電油運和搶險抗災應急指揮中心低溫雨雪冰凍災后恢復重建規劃指導方案的通知
2008-02-25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鮮活農產品運輸和銷售工作的通知
2008-01-25國務院關于廢止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
2008-01-15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
2007-12-31中華人民共和國飛行基本規則
2007-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