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
民事判決書
(2005)滬高民三(知)終字第125號?
上訴人(原審被告)力帆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住所地中華人民共和國重慶市沙坪壩區上橋張家灣60號。
法定代表人陳巧鳳,該公司董事長。?
委托代理人李慧敏,該公司職員。
委托代理人張利,重慶利君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住所地日本國東京都港區南青山2-1-1。
法定代表人大久保 博司,該公司董事長。
委托代理人易詠梅,北京華夏正合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專利代理人。
委托代理人楊軍,上海市華誠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上海文安摩托車有限公司,住所地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佳木斯路72號。
法定代表人文宣林。
上訴人力帆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力帆公司)因專利侵權糾紛一案,不服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2003)滬二中民五(知)初字第225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依法組成合議庭,于2006年9月11日公開開庭審理了本案。上訴人力帆公司的委托代理人張利、李慧敏,被上訴人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以下簡稱本田公司)的委托代理人易詠梅、楊軍到庭參加訴訟。被上訴人上海文安摩托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文安公司)經本院公告送達開庭傳票,無正當理由未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原審法院經審理查明:原告于1993年7月1日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名稱為“小型摩托車”的外觀設計專利,于 1994年3月11日獲得專利授權,該專利于1994年6月1日公告,專利號為ZL93303569.1。因案外人提出宣告該專利權無效的請求,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經審查,作出第3669號無效宣告請求審查決定,宣告該專利權無效。本田公司不服,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該院作出(2002)一中行初字第138號行政判決,維持專利復審委員會的決定。本田公司不服,向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于2003年5 月30日作出(2003)高行終字第15號終審判決,撤銷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02)一中行初字第138號行政判決,撤銷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第3669號無效宣告審查決定。2003年7月1日,因專利權期限屆滿,原告專利權終止。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專利商標事務所受本田公司的委托,向上海市公證處申請保全證據公證。公證處人員及申請人的委托代理人于2001年4月21日、4月24日至位于上海市昆明路1120號的文安公司購買了六輛力帆牌摩托車,其中有兩輛摩托車的型號為 LF125T-2D,車輛識別代號分別為LF3TCJ2D71C012092和LF3TCJ2D51C012088(以下簡稱A車、B車),車的單價均為人民幣6000元。購買行為結束后,摩托車被運至上海市青浦區華新鎮馬橋村淮浦村民小組倉庫(以下簡稱淮浦倉庫)存放,公證人員同時對運送過程進行公證并對所購車輛進行封存。就上述公證行為,上海市公證處于2001年4月28日出具了(2001)滬證經字第4555號公證書。公證處人員及申請人的委托代理人另于2001年5月12日、5月13日至淮浦倉庫,對車輛識別代號為LF3TCJ2D51C012088的摩托車進行拍照,取得該車的黑白、彩色照片各十張。拍照行為結束后,公證人員對拍攝的車輛進行了封存。就上述公證行為,上海市公證處于2001年5月20日出具了(2001)滬證經字第5202號公證書。
北京市金杜律師事務所受本田公司的委托,向上海市公證處申請保全證據公證。公證處人員及申請人的委托代理人于 2003年6月29日至上海眾邦電氣公司購買了一輛力帆LF125T-2D摩托車,車輛識別代號為LF3TCJ2DX2C001394。購買行為結束后,摩托車被運至淮浦倉庫存放,公證人員對運送過程進行公證并對所購車輛進行封存。就上述公證行為,上海市公證處于2003年7月7日出具了(2002)滬證經字第8588號公證書。
2003年6月24日,原告致信被告力帆公司,稱力帆公司生產銷售的LF125T-2D型摩托車侵害了原告專利號為ZL93303569.1的外觀設計專利權,要求力帆公司停止侵權。
被告力帆公司成立于1997年12月,原名重慶力帆轟達實業(集團)有限公司,2001年11月企業名稱變更為重慶力帆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03年6月發布的《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中,在重慶力帆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一欄下包含 “LF125T-2D”型兩輪摩托車,該型號摩托車車輛識別代號為LF3TCJ2D*********。2002年《中國汽車工業年鑒》記載力帆公司 2001年125ml摩托車產量為92,638輛,2003年《中國汽車工業年鑒》記載力帆公司2002年125ml摩托車產量為159,935輛。
2004年7月28日,原審法院召集上海市公證處工作人員、原、被告前往淮浦倉庫。在核查倉庫入口處的封條處于完整狀態后,公證處工作人員開啟封條,打開倉庫,取出車輛識別代號分別為LF3TCJ2D71C012092和LF3TCJ2DX2C001394的摩托車及車輛識別代號為LF3TCJ2D51C012088的摩托車零部件,并運至原審法院。之后,公證處工作人員重新關閉倉庫門,并粘貼公證處的封條。
原審法院認為:本案爭議焦點在于:1、原告起訴被告力帆公司專利侵權是否超過訴訟時效期間;2、原告在專利權終止后,能否主張專利侵權;3、(2001)滬證經字第5202號公證書中記載的被拍攝的車輛識別代號為LF3TCJ2D51C012088的摩托車,以及本案訴訟過程中在淮浦倉庫存放的車輛識別代號為LF3TCJ2D71C012092的摩托車,是否為原告于2001年4月在被告文安公司處購買的摩托車,該車是否為被告力帆公司生產,能否作為本案的證據材料;4、被告力帆公司生產、被告文安公司銷售的摩托車是否落入原告專利權保護范圍;5、被告力帆公司、文安公司應承擔什么法律責任。
關于爭議焦點一“原告起訴被告力帆公司專利侵權是否超過訴訟時效期間”。原告于2004年7月28日向原審法院提供的補充證據材料并未超過舉證期限,被告拒絕質證,系對質證權利的放棄。經審查,郵寄憑證復印件與原件一致,寄信日期為2001年8月6日,寄件人為 “貿促會專商所”,收件人為“重慶力帆轟達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信件內容為原告就本案系爭專利向被告力帆公司提出侵權警告及停止侵權等要求。上述收件人名稱系被告企業名稱變更前名稱,寄件人雖非本案原告,但從上海市公證處2001年4月28日和5月20日出具的公證書來看,原告在當時曾委托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專利商標事務所購買LF125T-2D摩托車,并對該車的外觀進行拍照,因此原告委托該所進行侵權警告亦在情理中。上述行為具有連貫性,亦合邏輯。在被告未提供相反證據的情況下,原審法院認定原告于2001年8月6日就本案系爭專利向被告力帆公司主張過權利。
原告于2001年4月購買被控侵權摩托車,訴訟時效期間最晚應自該日起算。原告于2001年8月6日和 2003年6月24日兩次就本案系爭專利向被告力帆公司主張權利,訴訟時效兩次發生中斷,本案訴訟時效期間應從2003年6月24日起重新計算。因此,原告于2003年10月23日起訴,并未超過訴訟時效期間。
關于爭議焦點二“原告在專利權終止后,能否主張專利侵權”。雖然原告起訴時專利權已經終止,但其針對的被控
侵權行為發生于專利權授權期間,其所訴請的賠償也指向專利權授權期間。原告在訴訟時效內,對其專利權授權期間發生的活動主張權利,并無不妥。
關于爭議焦點三“第(2001)滬證經字第5202號公證書中記載的被拍攝的車輛識別代號為 LF3TCJ2D51C012088的摩托車,以及本案訴訟過程中在淮浦倉庫存放的車輛識別代號為LF3TCJ2D71C012092的摩托車,是否為原告于2001年4月在被告文安公司處購買的摩托車,該車是否為被告力帆公司生產,能否作為本案的證據材料”。
首先,雖然從購車到拍攝照片,及至訴訟都間隔一段時間,但原告在購車后即將摩托車運至倉庫,公證人員對購車、運輸、存放等各環節都進行了現場監督,并對所購車輛進行了封存。原告拍攝照片亦在公證人員的監督下進行,拍攝照片結束后,公證人員對拍攝車輛進行了封存。因此,在沒有相反證據的情況下,應認為公證機構對被控侵權摩托車進行了有效的封存,任何人未經公證人員陪同無法接觸被封存物品。其次,公證書對購車車輛識別代號的記載、公證書所附的照片、倉庫內封存的摩托車實物具有對應關系,彼此吻合。第三,被告稱根據其掌握的證據材料等可以推定倉庫的隔板系原告購車后一段時間才安裝,而且隔板的形狀也無法阻止原告擅自進入倉庫,原告有可能拆解、調換車的零部件,但被告未能向法院提供任何證據證明其推定所依據的事實,其有關“可能性”的推定也無任何事實依據,其更未提供任何證據證明其所推定的可能性已經發生。故對被告的該節辯稱,法院難以采信。原審法院認定被拍攝的識別代號為LF3TCJ2D51C012088的摩托車以及本案訴訟過程中在淮浦倉庫存放的車輛識別代號為LF3TCJ2D71C012092的摩托車,為原告于2001年4月在被告文安公司處購買的摩托車。
原告在被告文安公司處購買的摩托車附有完整的發票、合格證、使用說明書、保修卡等資料,上述資料及摩托車實物相互對應,且載明生產單位為被告力帆公司,摩托車上印制的車輛識別代號與合格證中記載的一致,該車輛識別代號與《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中力帆公司該型號摩托車的車輛識別代號亦相符。登封地區存在假冒摩托車的事實并不能證明本案原告購買的摩托車也系假冒。而且,如果被告生產的“LF125T-2D”兩輪摩托車在外觀、結構等方面不同于被控侵權摩托車,被告應能提供證據證明,但實際其并未提供。因此,在被告沒有相反證據的情況下,原審法院認定原告自文安公司處購得的摩托車系被告力帆公司生產。
本案系外觀設計專利侵權糾紛案件,本案爭議的標的物即為摩托車,原告雖未將其列在
證據清單中,但根據原告訴狀記載、原告在證據交換中的陳述、原告對該實物封存地址的提供、該實物與原告已提交其他證據材料的對應關系,原審法院認為,原告已在舉證期限內將摩托車實物作為本案的證據材料向原審法院提供,原審法院實際也已于2004年7月28日提取該實物用于法院審理。因此摩托車實物可以作為本案的證據材料。
關于爭議焦點四“被告力帆公司生產、被告文安公司銷售的摩托車是否落入原告專利權保護范圍”。
1、根據法律規定,外觀設計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以表示在圖片或者照片中的該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為準。被控侵權產品在與專利授權時表示在圖片或者照片中的該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相同或者相近似產品上使用與獲得專利的外觀設計相同或者近似外觀設計的,該被控侵權產品落入外觀設計專利權的保護范圍,構成侵權。衡量外觀設計是否近似,應當以相關消費者施以一般注意力是否容易混淆為準。在具體判斷時,應當在時間和空間均有一定間隔的情況下,通過視覺直接對獲得專利的外觀設計和被控侵權產品的外觀設計的所有設計要素進行整體觀察,重點比較要部,綜合作出判斷。非外觀設計要素的內容,如產品的大小、材料、內部構造、功能、技術性能以及產品圖案中所使用的題材和文字含義等,并非判斷是否相同或近似的考慮因素。
2、原告在本案中主張的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系小型摩托車,被控侵權產品亦為小型摩托車,原、被告產品系相同產品。
3、從要部特征對比來看,根據原告陳述及其提供的證據材料,原告專利產品的車前罩、車把蓋、踏板、后車體蓋、車尾部系給專利所涉及的摩托車產品外觀設計的整體美感帶來較大影響并且容易引起一般消費者注意的重要部分。經比對,被控侵權產品在上述要部的設計上與原告專利產品相同或相似。
被告以他人在先申請的兩外觀設計為證據,辯稱原告所示要部并非原告獨創,并稱被告使用的是公知技術。但一則原告專利權已經過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終審判決有效,被告有關辯稱并不能對抗原告的專利權;二則從上述證據材料中無法看出原告專利的要部設計特征與他人在先申請的外觀設計的對應部位特征相同或相似;三則本案外觀設計產品中體現專利、能夠引起消費者關注的要部的設計要素較多,而被告證據僅針對個別的細節性特征;四則將被控侵權產品與本案專利設計及他人在先申請的兩外觀設計作比對,可以看出被控侵權產品的各要部特征明顯與本案的外觀設計產品相同或更相似。故對被告的上述辯稱不予采信。
4、從整體印象來看,原告專利產品和被控侵權產品在外觀形狀上極其相似,具有同樣的視覺效果,足以導致施以一般注意力的相關消費者發生混淆。被告辯稱,被控侵權產品在車前罩和車尾部均設置有“力帆摩托”的標牌,非常醒目。但如上所述,產品上的文字并非設計要素,在進行相同或相似性判斷時,不予考慮。
綜上,被控侵權產品在與原告專利產品相同的產品上使用與原告外觀設計專利相近似的外觀設計,該被控侵權產品落入原告專利的保護范圍。
關于爭議焦點六“被告力帆公司、文安公司應承擔什么法律責任”。本案原告以侵權產品的銷售量以及原告的利潤作為計算原告損失的方式于法不悖。但,一則原告并無證據證明侵權產品的確定銷售數額,有關數量系推斷而來;二則原告用以證明其利潤率的證據材料系網上刊載資料,其真實性難以確定,且原告不能證明該利潤針對本案的專利產品,對該利潤率原審法院難以認同,故原告關于賠償數額的計算沒有事實依據。因原告因侵權所受的損失以及被告因侵權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原告亦未提供專利許可使用費作參考,原審法院根據原告專利權的類別、該專利在整個產品中的價值比重、被告力帆公司侵權的性質和情節等因素酌情確定賠償數額,其中包括原告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鑒于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03年6月發布的《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中仍包含力帆公司的LF125T-2D型兩輪摩托車,原審法院認為,力帆公司的侵權行為至少持續到2003年6月。
原告另要求兩被告登報賠禮道歉。原審法院認為,賠禮道歉一般系在人身權受到侵害的情況下所采取的救濟措施,本案原告主張的是財產權,其也未證明其人身權因被告的侵權行為受到侵害,故對該節主張,原審法院不予支持。
據此,原審法院依照《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條、《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八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五十六條第二款、《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
專利糾紛案件
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第二十一條、二十二條的規定,判決:一、被告力帆公司生產、被告文安公司銷售的LF125T-2D型摩托車侵犯了原告本田公司專利名稱為“小型摩托車”、專利號為ZL93303569.1的外觀設計專利權;二、被告力帆公司應于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原告本田公司經濟損失人民幣40萬元;三、對原告的其他訴訟請求不予支持。一審
案件受理費人民幣27,944元,由原告本田公司負擔人民幣11,020元,被告力帆公司負擔人民幣12,693元,被告文安公司負擔人民幣4,231元。
力帆公司不服
一審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請求撤銷原審判決,依法改判。上訴人力帆公司上訴的主要理由是:第一,認定文安公司銷售的產品系力帆公司生產,事實不清。力帆公司在一審閉庭后提交的代理意見中強調了文安公司系冒充力帆公司上??偞斫涗N處的事實,文安公司與力帆公司沒有任何關系,其銷售的掛有力帆標牌的被控侵權產品來源于何處,是本案應該查清的基本事實,兩被上訴人亦有義務舉證證明文安公司的產品來源于力帆公司。第二,公證查封的摩托車未及時封存是客觀事實。力帆公司的代理人經過證據分析,并到上海市公證處查閱檔案資料,判斷出所謂封存的摩托車一開始未采取任何查封措施,并放置于被上訴人本田公司控制的倉庫里,倉庫的隔板系被上訴人本田公司購車后一段時間才安裝的。第三,原審判決程序對力帆公司不公。原審在確定了舉證期限后,一再接受對方當事人的逾期舉證,致使本案程序不公,判決均建立于逾期證據上,袒護了對方當事人。第四,原審判決力帆公司賠償經濟損失人民幣40萬元,數額過高。
被上訴人本田公司庭審中口頭答辯稱,關于文安公司銷售的是冒牌產品并無相應的證據證實,“推斷”公證查封的摩托車未及時封存也無證據證實,本田公司在原審法院第二次指定的舉證期限內提交的證據并未超過舉證期限,原審判決確定的賠償數額公正合理。本田公司認為原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請求
二審法院駁回上訴,維持原審判決。
被上訴人文安公司無答辯意見。
二審中,上訴人力帆公司、被上訴人本田公司及被上訴人文安公司均未向本院提供證據材料。
經審理查明,原審判決認定的事實屬實。另查明,2005年7月14日,重慶力帆實業(集團)有限
公司名稱變更為力帆實業(集團)有限公司。
本院認為:由于文安公司未到庭參加訴訟,其是否系冒充力帆公司的上??偞斫涗N處的事實不能確認,但文安公司是否系冒充力帆公司的上??偞斫涗N處,與文安公司銷售的摩托車是否是假冒力帆公司的摩托車并無必然聯系。原審判決根據本田公司提供的證據已經充分地證論,公證保全的文安公司銷售的相應摩托車系力帆公司生產,力帆公司并未提供充分的證據與理由予以推翻。力帆公司關于原審判決認定文安公司銷售的產品系力帆公司生產屬事實不清的上訴理由不能成立。
原審判決也已經充分論證了被拍攝的識別代號為LF3TCJ2D51C012088的摩托車以及案件訴訟過程中在淮浦倉庫存放的車輛識別代號為LF3TCJ2D71C012092的摩托車,為本田公司于2001年4月在文安公司處購買的摩托車。原審判決還同時對力帆公司關于公證查封的摩托車未及時封存的主張不能成立的理由作了充分的闡述,力帆公司在二審中并沒有提供新的證據與理由可以推翻原審判決的相應認定。更何況,公證保全的從上海眾邦電氣公司購買的車輛識別代號為LF3TCJ2DX2C001394的LF125T-2D摩托車,也印證了力帆公司生產銷售過被控侵權摩托車。力帆公司關于公證查封的摩托車未及時封存的上訴理由不能成立。
原審法院第一次指定舉證期限至2004年6月14日,在第一次交換證據后,因爭議焦點多、涉案證據多、牽涉面廣,原審法院延長舉證期限至2004年7月28日,并不違反法律的規定。原審判決認定事實所依據的證據均是雙方當事人在原審法院指定舉證期限內提供的證據,并未接受當事人的逾期舉證。力帆公司關于原審判決程序對力帆公司不公的上訴理由不能成立。
由于本田公司因侵權所受的損失以及力帆公司因侵權獲得的利益均難以確定,本田公司亦未提供專利許可使用費作參考,原審法院根據本田公司專利權的類別、力帆公司侵權的性質與情節、本田公司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等因素酌情確定的賠償數額,并無不當。力帆公司關于原審判決賠償數額過高的上訴理由不能成立。?
原審判決關于一審案件受理費的計算有誤,應予以更正。
綜上所述,上訴人力帆公司的上訴請求與理由沒有事實和法律依據,應予駁回。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條,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款第(一)項,第一百五十七條,第一百五十八條之規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本案一審案件受理費人民幣19,478元,由上訴人力帆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負擔人民幣8,847元,被上訴人上海文安摩托車有限公司負擔人民幣2,949元,被上訴人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負擔人民幣7,682元。
本案二審案件受理費人民幣19,478元,由上訴人力帆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負擔。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 ?
審 判 長 朱丹
審 判 員 張曉都
審 判 員 于金龍
?
?
?
二○○六年十月十八日
書 記 員 董爾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