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比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與嘉勵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股權轉讓糾紛上訴案
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
民事判決書 (2002)粵高法民四終字第53號
上訴人(原審
被告):嘉比信息技術有限公司(JABE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LTD.),住所地?英屬維爾京群島托爾托拉島路得鎮克雷墨大廈71號信箱。
法定代表人:蔡錦川,董事長。
訴訟代理人?汪明光,廣東聚英華
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嘉勵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住所地:
香港九龍官塘開源道52-54號豐利中心9字樓10室。
授權代表:麥百權,董事。
訴訟代理人:俞漩,廣東華生律師事務所律師。
訴訟代理人:植項楊,嘉勵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職員。
上訴人嘉比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下稱嘉比公司)因與被上訴人嘉勵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嘉勵公司)股權轉讓糾紛一案,不服廣東省
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2001)佛中法經初字第478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依法組成合議庭審理了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嘉勵公司于2001年6月18日向原審法院起訴嘉比公司,稱:1999年4月30日,嘉勵公司與嘉比公司
簽訂《股權轉讓合約書》,約定將嘉勵公司在三水溫泉高爾夫球俱樂部(以下簡稱俱樂部)所占股份中的百分之十五轉讓給嘉比公司(作價五百萬元),付款方式為由蔡錦川銷售會員證之收入先行支付及余額由蔡錦川操控的
臺灣德積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德積公司)股票上市之日為止現金支付。而事實上蔡錦川已將德積公司的部分股權轉讓,蔡錦川已沒有該公司之操控權,并且該公司根本不可能上市。嘉勵公司存在重大誤解。2000年7月18日,俱樂部召開董事會,規定:嘉比公司須在一個月內將十五股轉讓金如數交付嘉勵公司,否則轉讓關系取消。時至今日,嘉比公司沒有向嘉勵公司支付分文轉讓金,也不愿意按董事會的決議將15股股權歸還給嘉勵公司。故請求:一、撤銷嘉勵公司、嘉比公司簽訂的《股權轉讓合約書》。二、嘉比公司將15股股份歸還嘉勵公司。
嘉比公司辯稱:1、嘉勵公司、嘉比公司雙方簽署的《股權轉讓合約書》合法有效;雙方應當繼續履行。2、嘉比公司已支付了部分股權轉讓金,只是沒有付清而已。德積公司的股票雖然至今沒有上市,但嘉比公司并未在《股權轉讓合約書》中承諾何時上市,更沒有證據證明今后就不能上市,因此,嘉比公司并沒有
違約。3、原嘉比公司之間的股權轉讓得到了其他各方股東的同意,并經中國政府有關部門審查批準,俱樂部董事會決議無權作出取消轉讓股權的決定,董事會決議是違法的。4、嘉勵公司、嘉比公司之間的股權轉讓已由廣東省人民政府于1999年12月13日發給了《批準證書》,如果嘉勵公司請求嘉比公司歸還其轉讓的股權,應先行提起
行政訴訟,請求撤銷批準證書,然后再提起民事訴訟。5、根據雙方的《股權轉讓合約書》,嘉勵公司須先行出資完成十八洞及臨時會館等設施,如果沒有完成以至停工,則嘉比公司無須支付十五股轉讓金;而有證據表明,球場停工,這說明是嘉勵公司違約,嘉比公司未付清股權轉讓金不構成違約。
原審法院查明:1993年6月18日,三水市蘆苞工業總公司(下稱工業公司)與嘉勵公司簽訂《中外合作三水溫泉高爾夫球俱樂部合同》,約定:雙方共同合作成立俱樂部,中方提供場地990畝,占10%,港方投資2,793.9萬美元,占90%;合作一方向第三者轉讓其全部或部分合作條件和投資,須經合營他方的同意,經原審批機關批準并辦理變更登記手續;合作公司的一切重大事宜均需由董事會決定,其中合作雙方合作條件的改變、轉讓等應由董事會一致通過。1994年5月29日,俱樂部成立,系中港合作企業,具有
法人資格。1999年4月30日,嘉勵公司、嘉比公司雙方簽訂一份《股權轉讓合約書》,約定嘉勵公司將其在俱樂部的股權中的百分之十五轉讓給嘉比公司,作價共人民幣五百萬元;付款方式為由嘉比公司銷售會員證之收入先行支付給嘉勵公司,余款至德積公司股票上市之日為止以現金支付;嘉勵公司必須先行出資完成本項球場十八洞及臨時會館等建設(約五百萬元人民幣),如嘉勵公司不能完成以上資金導致建造停工,則嘉比公司將不負擔股權轉讓之任何作價,停工之事則交由董事會議決。1999年5月17日,董事會決定:俱樂部的股東從二方變更為四方,即增加臺企國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臺企公司)及嘉比公司。此后,俱樂部修改了相關的合同及章程,規定俱樂部的經營利潤按工業公司占10%,嘉勵公司占27%,臺企公司占40%,嘉比公司占23%;并報經三水市外經貿局批準;于1999年12月13日獲得了由廣東省人民政府頒發的批準證書。但至2001年12月4日,工商登記上所記載的俱樂部的股東仍為兩方即工業公司及嘉勵公司。
2000年7月18日,俱樂部召開董事會,董事會決議規定:嘉勵公司去年以人民幣五百萬元轉讓十五股給嘉比公司,由于嘉比公司至今未付款,導致由嘉勵公司借錢給中方取國土證的協議未能實施,為此董事會決定:嘉比公司須在一個月內將十五股轉讓金如數交付嘉勵公司,否則,轉讓關系取消,股權歸還嘉勵公司。蔡錦川在該董事會決議的手寫件上簽名;后在打印件(內容與手寫件一致)上簽名時注明“不同意付款期限”。2000年8月31日,廣東華生律師事務所律師植超杰受嘉勵公司授權向蔡錦川先生發出《律師函》,稱嘉比公司至今尚未支付五百萬元股權款,如三日內嘉勵公司仍未收到五百萬元轉讓金,則雙方終止1999年4月30日所簽訂的《股權轉讓合約書》。2000年11月4日,梁錦鴻向三水市法院起訴蔡錦川,請求撤銷《股權轉讓合約書》等。該案后來移送給原審法院審理,原審法院以原、被告主體不適格為由作出(2001)佛中法經初字第159號民事裁定書駁回梁錦鴻的起訴,現已發生
法律效力。
另查:俱樂部于2000年10月已開打十八洞,臨時會館等建設也于前九洞開打時即1999年10月已建成完工。
以上事實經審核,本院予以確認。本院還查明:(1)1999年12月13日工業公司、嘉勵公司、臺企公司和嘉比公司簽訂的《中外合作三水溫泉高爾夫俱樂部補充合同之三》約定:嘉勵公司在合營公司(指俱樂部)所提供的合作條件中分別轉讓如下,轉讓44.44%給臺企公司,轉讓25.56%給嘉比公司,上述兩公司在原合營合同的基礎上成為合營丙方和丁方;合營各方的合作條件為:工業公司提供場地990畝,嘉勵公司無息提供款項934.47萬美元,占注冊資本的30%,臺企公司無息提供款項1?384.26萬美元,占注冊資本的44.44%,嘉比公司無息提供款項796.17萬美元,占注冊資本的25.56%;合作條件的轉接在
營業執照更改后30日內完成;合營公司經營利潤和出售會員證收入的分配為工業公司占10%,嘉勵公司占27%,臺企公司占40%,嘉比公司占23%。合營公司董事會調整為11人,其中嘉比公司委派3人,并擔任總經理。《中外合作三水溫泉高爾夫俱樂部修改章程之三》則將上述補充約定列入俱樂部章程中,1999年12月14日,三水市對外經濟貿易局批準上述俱樂部的合營合同與章程的修改。1999年12月13日廣東省人民政府向俱樂部簽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臺港澳投資企業批準證書》將嘉比公司列為俱樂部的丁方投資者。(2)廣東省公安廳以廣公(經)字(1999)596號凍結了俱樂部的土地及附屬物。(3)2000年4月14日俱樂部球場財務管理監督小組向俱樂部各股東發出《籌措資金通知》,載明為解決流動資金暫缺,特按股份比例籌集運作資金50萬元人民幣,其中通知嘉比公司按23%股份比例籌措資金127,788元人民幣。2000年7月13日嘉比公司向俱樂部集入資本金127,800元人民幣。[Page]
原審法院經審理認為:嘉比公司于1999年4月30日與嘉勵公司簽訂的《股權轉讓合約書》系雙方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三十五條第二款之規定,“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其出資時,必須經全體股東過半數同意”,嘉比公司與嘉勵公司簽訂《股權轉讓合約書》之后,董事會于2000年7月18日通過決議,要求嘉比公司向嘉勵公司支付股權轉讓款,表明全體股東均同意該轉讓合約,故該《股權轉讓合約書》合法有效。《股權轉讓合約書》約定將嘉勵公司在俱樂部所占之股份轉讓15%予嘉比公司,雖然后來俱樂部經修改后的合同、章程以及廣東省人民政府頒發的批準證書均將嘉比公司列為俱樂部的股東之一,但工商登記材料表明,嘉比公司并沒有登記為俱樂部的股東。嘉勵公司請求嘉比公司將轉讓給嘉比公司的十五股返還給嘉勵公司,由于該十五股股權并未發生轉移,故不存在返還的問題,對嘉勵公司該訴訟請求,應予駁回。嘉比公司辯稱其已支付了部分股權轉讓金,但從2000年7月28日的董事會決議上蔡錦川注明“不同意付款期限”及2000年8月31日廣東華生律師事務所律師植超杰受嘉勵公司授權向蔡錦川先生發出催收五百萬元股權款《律師函》可以推知,嘉比公司并沒有向嘉勵公司交納股權轉讓金,故對于嘉比公司該辯稱,不予支持。嘉比公司還以嘉勵公司未先行完成十八洞等設施導致停工為由認為嘉比公司不支付股權轉讓金并不違約。而事實上俱樂部的十八洞早已于2000年10月開打,臨時會館等設施也于1999年10月建成,故嘉比公司以此為由不支付股權轉讓金理由不成立。嘉比公司辯稱,根據《股權轉讓合約書》,嘉比公司承諾在德積公司的股票上市之日付清股權轉讓金,但德積公司至今沒有上市,嘉比公司也沒有承諾何時上市,故嘉比公司不支付股款不構成違約。原審法院認為,嘉勵公司、嘉比公司雙方在《股權轉讓合約書》中約定待德積公司上市之日付清股權轉讓金,是對
合同履行期的約定;由于德積公司從簽約時至今仍未上市,以后會不會上市未為可知,故該合約書約定的合同履行期應視為不明確。根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六十二條第(四)項之規定,“履行期限不明確的,
債務人可以隨時履行,
債權人也可以隨時要求履行,但應當給對方必要的準備時間”。2000年7月18日的董事會決議決定,由嘉比公司在一個月內支付股款給嘉勵公司,否則取消轉讓關系,蔡錦川在該董事會決議上簽名。據此可以認為嘉勵公司已向嘉比公司行使了支付股款的請求權。稍后的《律師函》更進一步表明了嘉勵公司向嘉比公司主張權利的態度。但至起訴時止,嘉比公司也未能支付股款給嘉勵公司,超出了合理的必要的準備時間,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九十四條第(三)項之規定,嘉比公司已構成違約,嘉勵公司享有
解除合同的權利。嘉勵公司以德積公司不可能上市,嘉勵公司存在重大誤解為由請求撤銷《股權轉讓合約書》證據不足;本應予以駁回。但鑒于本案《股權轉讓合約書》并未實際履行,嘉比公司并未實際登記為俱樂部的股東,且解除合約書也符合嘉勵公司請求撤銷合約書之意旨,故為避免當事人訟累,支持解除該合約書。綜上,依據上引法律規定及《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一款之規定,原審法院判決如下:一、解除嘉比公司與嘉勵公司之間于一九九九年四月三十日所簽訂的《股權轉讓書》;二、駁回嘉勵公司的
其它訴訟請求。本案受理費35,010元,由嘉勵公司、嘉比公司各負擔一半,即17,505元。
嘉比公司不服原審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請求:1、判令撤銷原審判決的第一項判決,改變為駁回嘉勵公司的訴訟請求。2、判令本案一、
二審訴訟費用全部由被上訴承擔。事實與理由如下:(一)原審判決認定《股權轉讓合約書》并未實際履行是錯誤的。第一,根據《股權轉讓合約書》約定,嘉勵公司轉讓十五股股權予嘉比公司的條件之一是:“由乙方擔任副董事長兼任總經理全權處理球場監造以加速球場之開發建造工程營運管理。”嘉比公司的持牌人蔡錦川在《股權轉讓合約書》簽署后,依約于1999年5月17日經俱樂部董事會決議出任俱樂部總經理,月薪為30,000元(至今俱樂部分文未付)。經過蔡錦川先生一年多時間的艱苦努力,終于在2000年7月31日辭去總經理職務之前,基本上完成了拖延六年之久的俱樂部球場十八洞的建造工程,俱樂部于2000年10月開打十八洞,臨時會館等建設也于前九洞開打時即1999年10月建成完工。因此,嘉比公司已經依約用自己的實際行為履行了《股權轉讓合約書》。第二,根據《股權轉讓合約書》約定,嘉勵公司轉讓十五股股權予嘉比公司的條件之二是:嘉勵公司先行負責完成了球場十八洞及臨時會館等建設開發的全部出資,嘉比公司才應當向嘉勵公司支付股權作價。下列證據證明嘉勵公司沒有依約先行負責完成球場十八洞及臨時會館等建設開發的全部出資,因此它無權要求嘉比公司支付股權之作價。2000年2月28日,嘉勵公司致函臺灣臺企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即俱樂部另一股東)及林福明先生,證明因資金困難,停工甚久,無法如期完工。2000年4月14日,球場財務管理監督小組向俱樂部各股東發出籌措資金通知,請各股東按各自的股權比例籌集伍十萬元人民幣以解燃眉之急,嘉比公司為此向俱樂部支付了127,800元人民幣。第三,依據《股權轉讓合約書》,嘉勵公司于1999年7月1日致函嘉比公司的持牌人及各股東,決定給予各股東自行銷售分配的會員證,并回撥銷售商傭金。嘉比公司售出會員證約五十名,應得“回撥傭金”1,589,500元,這筆錢全部進入了俱樂部的財務帳,嘉比公司分文未收,依照《股權轉讓合約書》的約定,應視為嘉比公司向嘉勵公司支付了部分“股權轉讓之作價”。綜上所述,原審判決認定“本案《股權轉讓合約書》并未實際履行”是錯誤的,嘉比公司不僅依約以實際行為履行了合約書,并且在支付股權轉讓金條件不成就時也向嘉勵公司支付了部分股權轉讓金。
(二)原審認為嘉比公司并未實際登記為俱樂部的股東,因此,十五股股權并未發生轉移是錯誤的。第一,俱樂部的股東有四個,即嘉勵公司、嘉比公司、工業公司和臺企公司。嘉比公司和臺企公司在受讓嘉勵公司的股權之前就已經是俱樂部的內部持股人,嘉比公司享有俱樂部經營利潤和出售會員證收入分配的8%,受讓嘉勵公司轉讓的十五股后變為享有經營利潤和出售會員證收入分配的23%。根據1999年12月13日俱樂部補充合同之三和修改章程之三的約定和規定,“原項目之二方改為四方共同持有”;“自原審批機關批準后生效。”同日,三水市對外經濟貿易局作出批復,同意俱樂部補充合同及修改章程的內容,并且由廣東省人民政府頒發了批準證書。據此,《股權轉讓合約書》約定的十五股股權,已經轉移,原審認為該十五股股權并未發生轉移與事實不符。第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第七條和第十條規定:“中外合作者在合作期限內協商同意對合作企業合同作重大變更的,應當報審查批準機關批準;變更內容涉及法定工商登記項目、稅務登記項目的,應當向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稅務機關辦理變更登記手續。”“中外合作者的一方轉讓其在合作企業合同中的全部或者部分權利、義務的,必須經他方同意,并報審查批準機關批準。”由此可見,法律要求去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登記的前提是“變更內容涉及法定工商登記項目”,并不是所有變更都應去工商行政機關登記,一方轉讓其在合作企業合同中的權利、義務的,只有必須經他方同意,并報審查批準機關批準,并沒有要求必須到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登記。由于嘉比公司本來就是俱樂部的隱名股東,受讓嘉勵公司轉讓的股權實際是股東內部轉讓股權,不涉及到注冊資本的變更,因此去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登記不是″法定″。所以,原審據此認為《股權轉讓合約書》約定的十五股股權并未發生轉移與法律相悖。如前所述,原審認為嘉比公司并未經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登記為俱樂部的股東,因而轉讓的十五股股權并未發生轉移與事實不符,與法律相違背。如果一定要認定去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登記才算完成該十五股股權轉讓程序的話,依據《股權轉讓合約書》第二條的約定,責任也在嘉勵公司,而不屬于嘉比公司的過錯。[Page]
(三)原審判決
適用法律是錯誤的,
撤銷合同和解除合同是兩種不同的法律行為。由于原審法院對法律的理解錯誤,將合同的
撤銷權與解除權混為一談,當嘉勵公司請求撤銷《股權轉讓合約書》證據不足時,轉而認為“解除合約書也符合原告請求撤銷合約書之意旨,為避免當事人訟累,本院支持解除該合約書。”其實,嘉勵公司請求撤銷《股權轉讓合約書》豈只是證據不足,而且是過了
訴訟時效,根據《合同法》第55條規定,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1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撤銷權消滅。嘉勵公司于1999年4月30日與嘉比公司簽署《股權轉讓合約書》,2001年8月16日才向法院起訴請求撤銷,又沒有提供中斷時效的證據,完全失去了勝訴的可能。
(四)原審判決是一個嚴重違反審判程序的判決。民事訴訟的一條重要原則就是“不告不理”。原審法院判決解除《股權轉讓合約書》,嚴重違反了上述審判原則,原審法院擅自“追加”的判決嚴重違反了
民事訴訟程序和審判規則。總之,原審判決是一個背離事實、適用法律錯誤和嚴重違反審判程序和規則的判決,請求二審法院依法糾正。
嘉勵公司答辯如下:(一)嘉比公司歪曲了事實真相。1、嘉勵公司是依照香港公司法例注冊的香港公司,該公司實行的是董事會會議制度,公司不設董事長、董事局主席,法定代表人等,故《
上訴狀》中稱梁錦鴻先生是嘉勵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嚴重歪曲了事實。而且梁錦鴻先生已于1999年10月將其在嘉勵公司處的股份全部轉讓給了梁智中先生,即是說,1999年10月之后,梁錦鴻先生已經與嘉勵公司沒有了法律上的關系,更沒有代表嘉勵公司的權利,故嘉比公司將梁錦鴻先生表述為嘉勵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并要嘉勵公司對梁錦鴻先生1999年10月之后的行為負責,完全違反了事實真相。2、嘉勵公司于1999年7月1日提出的,出售會員證價格標準及給付銷售商傭金《建議書》,只是當時嘉勵公司以股東之一的身份向其他人提出的一個建議,后來由于情況的變化,該提議已經被俱樂部董事會會議否決(附件一),故俱樂部自出售第一張會員證到現在,從來沒有向任何股東支付過一分錢的傭金,而且嘉比公司出示的《會費支付明細表》上的47位會員,已經是俱樂部至今的全部會員,這些會員大部分是嘉比公司方的人連認識都不認識,有什么可能由他們售賣會員證給這些會員呢?而且嘉比公司又有什么能耐,由其獨家包攬了俱樂部金額會員證的銷售?故《上訴狀》中稱,嘉比公司售出會員證“約”五十名,應得“回拔傭金”158萬多元,純屬無稽之談。3、嘉勵公司僅是俱樂部的股東之一,故嘉勵公司根本無權單方就俱樂部的人事安排對嘉比公司作任何的任命或承諾,故《股權轉讓合約書》中,對嘉比公司的工作任命和安排以及承諾,均是沒有任何法律效力,不能對雙方產生任何的約束力。簽約之后,蔡錦川先生一直均沒有正常到俱樂部工作,在其“任”總經理的十四個月間,其只是蜻蜒點水般地光臨一下三水市,而且通常到三水市后,是住在縣城市中心的四星級的“恒益大酒店”,住所距球場幾十公里之遙(附件二),所以,其任職僅一年多一點,就因工作不力,徒有虛名而被董事會罷了職,至今俱樂部也沒有向他支付工資。但《上訴狀》中,嘉比公司卻將俱樂部的一切成果據為己有,仿佛是其救了整個球場。4、蔡錦川先生親筆簽名的2000年7月28日《俱樂部董事會決議》第二條明確表述:嘉勵公司去年以人民幣伍佰萬轉讓15股給蔡錦川,由于蔡錦川先生至今未付款,......。可見,嘉比公司未付分文股權轉讓金是眾所周知的事實,連嘉比公司自己也不敢否認,但《上訴狀》中,嘉比公司卻稱有150多萬元的傭金可以沖抵,如果是,當時其有什么可能不提出來呢?
(二)嘉比公司是乘嘉勵公司經濟窘迫之機,以欺詐的手法,致使嘉勵公司對事實發生重大的誤解,并在此情形下,與嘉比公司簽訂了本《股權轉讓合約書》。九九年四月,俱樂部整個工程已經基本建造完成,由于資金困難,一直苦于無錢辦理“土地使用權”證,由于按中國大陸的政策,此證是否辦理事關重大,合作之初,嘉勵公司承諾的合作條件之一,就是承諾
借款伍佰萬元給中國大陸合作方辦理“土地使用權”證,故當時嘉勵公司在資金方面面臨極大的壓力,嘉比公司見此情形,主動提出愿意提供伍佰萬元的資金給嘉勵公司,但條件是嘉勵公司必須出讓15股之股權給他,并且當時嘉比公司宣稱,其操控的德積公司將于九九年底上市,其將擁有大量的現金,蔡錦川先生承諾親自到球場上班,對球場的建造工程承擔更多的責任。由于俱樂部的注冊資金為27,007.40萬元,15股權意味著是擁有了4,051.11萬的注冊資金,伍佰萬元僅是15股股權真正價值的八分之一,如果不是情態緊迫嘉勵公司急需500萬現金,而且是嘉勵公司蒙騙,嘉勵公司有什么可能會以如此之低的價錢賣掉自己的股權呢?賣掉15股之后,嘉勵公司還將由第一
大股東降為第二股東!可見,這15股的價值對嘉勵公司是多么的重要,同時也表明,這份《股權轉讓合約書》在訂立時,明顯顯失公平。本案原審期間,經嘉勵公司委托他人到臺灣調查德積公司的資料,證實:德積公司成立于1986年11月17日,資本總額為1,180萬臺幣,其斷斷續續共發展了43間連鎖店,但其生意是一年不如一年,到簽約時,至少已經倒閉了18間分店,到2001年9月12日,倒閉家數到了34間,僅余9家小分店在勉強經營。該公司最興旺的時期,總資產尚不足上市公司最低限額的二十分之一(這類公司在臺灣上市的條件是:資本不少于三億元臺幣,股東人數最少1,000人以上),其總資本在最高額時,折合人民幣還不夠500萬元。現在或以后,九小間賣炸雞炸鴨的小店鋪,又有什么可能上市發行呢?可見,德積公司的上市,一直都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謊言!嘉比公司以虛假的事實,以不可能成就的事情作為履行合同的前提條件,這種手法難道不是欺詐嗎?這樣的合同,根本就沒有存在的現實意義,撤銷它或解除它,都是為了終結一個騙局。
(三)俱樂部董事會(即合營各方的代表)同意《股權轉讓合約書》生效的條件是:在董事會(2000年7月28日)后一個月內如數付款,否則,該轉讓關系取消。《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第十條明確規定:中外合作者的一方轉讓其在合作企業合同中的部分權利,必須經他方同意,并報審查批準機關批準。由于合作他方同意的轉讓條件是:在2000年8月28日前如數付款,否則,取消轉讓。即是說,合營各方是有條件地同意這個股權轉讓。時到今日,此股權轉讓,由于嘉比公司違反了合營他方的同意轉讓條件,故實質上并沒有成就法律規定的生效條件,就事實的性質而言,這份《股權轉讓合約書》到今日為止,并沒有生效,對雙方均沒有法律約束力。三水市對外經營貿易局的批文批準的也僅是嘉比公司對俱樂部經營利潤的分配占有比例,并非是批準嘉比公司占有俱樂部的23%的股權。這等事實,充分證實了原審判決所認定的“該十五股股權并未發生轉移”的事實是正確的。嘉勵公司痛以超低價出讓15股股權,其本意就是希望能馬上獲得500萬元現金來解燃眉之急,由于“病急亂投醫”,結果嘉勵公司被玩弄了幾年,一分錢也沒有得到,現在該《合約書》的存在,不但沒有達到嘉勵公司簽訂本《合約書》所預期的目的,反而對俱樂部的正常經營產生著巨大的障礙。鑒于:一、《股權轉讓合約書》從未實際履行;二、《股權轉讓合約書》由于所附的生效條件,不為嘉比公司同意,故合同事實上并沒有真正生效;三、簽約時,嘉比公司欺騙了嘉勵公司,致使嘉勵公司因重大誤解而訂立了這個顯失公平的合同;四、《合約書》如果繼續履行下去,則是允許嘉比公司無需支付一分錢的代價,而獲取幾千萬元的利益,這顯然違背《合同法》第五條、第六條確立的公平、誠實信用原則。故嘉勵公司根據上述的事實和理由,懇請二審法院,辯明是非,無論是撤銷合同也好,解除合同也好,依法保護無辜者的合法權益。[Page]
本院認為:本案屬涉外合作經營企業股權
轉讓合同糾紛。《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
經濟合同法》第五條第二款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履行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合同、中外合作勘探開發自然資源合同,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因此,本案應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
(一)關于本案《股權轉讓合約書》的效力問題。嘉比公司與嘉勵公司簽訂的《股權轉讓合約書》,約定嘉勵公司將其在俱樂部的15%的股權轉讓給嘉比公司,并約定了付款方式。該合約書所轉讓的股權屬中外合作企業的股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第十條規定:“中外合作者的一方轉讓其在合作企業合同中的全部或部分權利、義務的,必須經他方同意,并報審查批準機關批準。”雖然1999年12月13日工業公司、嘉勵公司、臺企公司和嘉比公司簽訂的《中外合作三水溫泉高爾夫俱樂部補充合同之三》經過了審查批準機關批準,但這并不等于本案嘉比公司與嘉勵公司簽訂的《股權轉讓合約書》也經過了批準,該兩份合同的主體、內容、簽訂的時間均不相同。由于本案的《股權轉讓合約書》未經過審查批準機關批準,故對雙方當事人不發生法律效力,嘉勵公司關于撤銷該合同的訴訟請求不能成立。原審判決認定《股權轉讓合約書》合法有效,進而解除該合同,均欠當,予以糾正;嘉比公司上訴認為該合約書合法有效,依據不足,不予支持。
(二)關于《股權轉讓合約書》的履行問題。本案《股權轉讓合約書》簽訂后,未經批準,雙方當事人也未辦理
股東變更手續。工商登記材料表明,嘉比公司并沒有登記為俱樂部的股東,所以,本案所涉的十五股股權事實上并未發生轉移。嘉比公司上訴認為十五股股權已經發生轉移,證據不足,不予支持;嘉勵公司要求嘉比公司返還十五股股權的訴請,不能成立,予以駁回。由于本案合同未成立,嘉比公司上訴提出的關于嘉勵公司違約、原審判決程序違法等主張均不能成立。
綜上所述,嘉勵公司要求撤銷《股權轉讓合約書》以及要求嘉比公司返還十五股股權的訴訟請求不能成立,本院不予支持;嘉比公司上訴認為《股權轉讓合約書》已經取得政府主管部門批準并已經實際履行的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予支持;原審判決認定事實錯誤,處理欠當,予以糾正。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款第(三)項的規定,判決如下:
一、撤銷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2001)佛中法經初字第478號民事判決;
二、駁回嘉勵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的全部訴訟請求;
三、駁回嘉比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上訴。
本案一、二審
案件受理費各人民幣35?010元,由嘉勵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負擔。嘉勵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嘉比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分別預交人民幣35?010元,故由嘉勵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在本判決發生法律效力之日起十日內向嘉比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逕付35?010元人民幣,法院不作清退。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 判 長 鄧燕輝
代理審判員 楊慧怡
代理審判員 何文龍
二00二年十二月三日
書 記 員 陳韶妍
陳愛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