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確定經濟補償的基本工資?《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按照勞動者在本單位的工作年限和每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準,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本條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終止或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實際上,經濟補償的計算基礎是前12個月的平均應付工資還是實際工資?是稅前工資還是稅后工資?許多雇主都有一定的隨機性。本案涉及的經濟補償計算存在以下三個問題:
<1。經濟補償的平均工資基數是否應計算“年末十三薪”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工資總額構成規定》第四條規定:“工資總額由以下六部分組成:(一)小時工資;(二)計件工資;(三)獎金;(四)津貼和補貼;(五)加班工資;(六)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在這種情況下,“十三年終獎和工資”是獎金的性質,是工資總額的組成部分。因此,在計算經濟補償的平均工資基數時,雇主應計算“前十二個月工資”內工人的十三年終獎和工資“經濟補償的平均工資基數能否扣除個人繳納的社會保險和住房公積金費用?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社會保障和住房公積金由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按一定比例繳納。用人單位每月為勞動者代扣代繳的個人部分d最后進入工人個人社會保障或公積金賬戶的是貨幣收入,這當然屬于工資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在計算經濟補償的平均工資基數時不能扣除。經濟補償的平均工資基數是稅前還是稅后?對于這個問題,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平均工資是稅前還是稅后,但《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規定,經濟補償的工資基數是根據勞動者應得的工資計算的,通常指稅前工資,根據財政部2001年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關于對個人與雇主解除勞動關系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免征個人所得稅的通知》第1條規定:“個人因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包括經濟補償、生活補貼和用人單位發放的其他補貼),收入低于當地職工上一年度平均工資三倍的部分免征個人所得稅;超出部分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對個人因解除勞動合同取得的經濟補償征收個人所得稅的通知》(國稅發[1999]178號)的有關規定計算征收。“
上述規定表明,工人獲得的經濟補償金必須高于一定的總金額才能征稅;如果工人獲得的一次性經濟補償金低于上一年度當地雇員平均工資的三倍,則免征個人所得稅。因此,公司不能在計算工資基數時應納稅,經濟補償的平均工資基數應為稅前工資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人身損害如何認定農村戶口
2020-12-11“購房協議”可當買賣合同履行
2020-11-21土地承包經營權需要交稅嗎
2021-02-25買的新房應如何進行驗收
2021-01-16侵犯著作權罪的量刑標準是怎樣的
2021-02-20一方不讓探望子女怎么辦
2020-12-23家庭冷暴力
2021-03-05離婚女婿對前岳母無贍養義務嗎
2021-02-13離婚證據有哪些
2020-11-12民事合同欺詐會否判刑
2021-01-19學校檔案弄丟是行政之訴還是侵權之訴
2020-11-13離婚后另立戶口拆遷有補償嗎
2021-01-05用人單位如何發錄用通知
2021-01-16行政許可的申請與受理
2021-01-09超市的罐頭致我損害,能要求超市賠償嗎
2020-11-29保險公司中需要罰款的情況有哪些
2021-02-12理財保險的三大誤區如何避免
2021-03-01飛機晚點有賠償嗎
2020-11-30應該找誰賠付房屋意外受到的損失
2021-03-05司機在交通事故后逃逸保險公司是否應理賠?
20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