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救助法》,又稱“海上救助法律制度”,是指規范海上救助以及由海上救助引起或與海上救助有關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海上救助法》以公平、公共利益和鼓勵救助為基本原則。其任務是通過調整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促進海上運輸、經濟貿易的發展,促進社會財富的有效保護。鼓勵援助最終是為了保護公眾利益;它是鼓勵成功救援者獲得豐厚回報的重要手段;特別賠償金的支付是隨著海上運輸業的發展,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海難救助法中獨特的“無效果無報酬”原則是公平原則的體現
海難救助法的歷史是一部古老的法律制度。可以說,海上救助的產生和發展與人類海上貿易的產生和發展是并存的,最早的海上救助法誕生于古代歐洲的地中海地區,其表現形式是當時的區域海事習慣法。根據查士丁尼在公元6世紀的理論匯編和羅馬法學家的著作,公元前9世紀羅得海法中有關于海上救助的記載。它規定了救助者(主要是船員)應得到獎勵,搶劫者應受到懲罰。在中世紀,海上救助法有了相當大的發展,但它仍然是以區域海事習慣法的形式存在,未能形成統一的國家法。歐洲沿海地區制定的《奧雷隆慣例》進一步規定,如果船舶滿載起航,中途無法繼續航行,船員應盡最大努力挽救貨物。扎花人收到貨物后,應當按照完成航次的比例支付運費和救助費。此時,救助更多的是一種“純救助”
在現代,海上救助法開始以國家法律的形式出現,如1681年法國路易十四頒布的《海事條例》和1713年英國《安妮十二法案》。此后,各個航運國家的海上救助立法相繼出現并不斷完善,我國在這方面的立法起步較晚,可以追溯到1929年12月30日國民黨政府頒布的《海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制定了一系列有關海上救助的法律法規。1992年11月7日頒布的《海商法》第九章關于海難救助的22條規定表明,中國的海難救助法律制度已經得到完善。就這方面的國際公約而言,主要是1910年《統一海難救助若干法律規定公約》和1989年《國際海難救助公約》。制定這兩項公約,是為了統一各國關于海上救助的法律規則,逐步實現海上救助法的國際統一。海上救助法的調整范圍海上救助法是海商法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是一項獨特的法律制度;它主要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權利和義務,但也存在著不平等主體之間的權利和義務;其構成規范主要屬于“私法”和“實體法”范疇,但也有一些屬于“公法”和“程序法”范疇。具體而言,海上救助法的調整范圍,即其調整的法律關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最終解釋權是否是合同要約
2021-01-05如何確定城市房屋拆遷行政訴訟中的被告
2021-02-04拆遷糾紛一般往哪個部門反映合適
2020-12-18放棄行政復議后能再行政復議嗎
2020-12-17侵占他人車位犯法嗎
2021-03-21追討退休前工資是勞動爭議嗎
2021-03-10臨時工在工地出了事故死亡能賠償多少錢
2020-12-16用AI換臉技術偽造他人的臉惡搞是否侵權
2021-01-01股權轉讓怎么合法轉讓
2021-03-03受欺騙贈與合同是否可以撤銷
2021-01-17訂婚后女方要求退婚怎么辦
2021-01-09主合同消滅擔保合同也消滅嗎
2021-03-02反擔保合同期限屆滿反擔保人還需要承擔責任嗎
2020-12-16公司非法克扣員工工資構成犯罪嗎
2020-12-10中外投資類保險產品的區別有哪些
2021-02-08私家車載客遇事故保險公司是否理賠
2021-03-04新型人身保險產品是重要的創新
2021-03-05無證駕駛肇事保險公司應當賠償
2021-02-21事故索賠需準備哪些證件?
2021-01-03謊稱發生保險事故保險人會退保險費嗎
20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