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價什么時候生效?有人認為應該采用“寄信主義”,即要約發出后即生效。然而,大多數人認為應采用“到達原則”,要約必須在到達受要約人時生效。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國際公約都持這種觀點。例如,《德國民法典》第130條規定,當對方以非對話方式向其表達意圖時,意圖的表達在通過通知送達對方時生效。中國臺灣地區《民法典》第九十四條規定,對話人是意思表示,意思表示在對方理解時生效。第95條規定,如果意圖的表達不是通過對話,則意圖的表達應在通知送達對方時生效。《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十五條和《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第二條、第三條也規定,要約在送達受要約人時生效。我國合同法的這一規定也是參照外國的一般規定制定的。應當指出,“要約到達受要約人”并不意味著要約必須實際交付給受要約人或其代理人。只要要約送達受要約人通常的地址、住所或受要約人控制的地方(如郵箱等),即視為要約已送達。“向受要約人交付”生效。即使受要約人在要約交付給受要約人之前已經知道要約的內容,要約也不會生效。在對話要約的情況下,更合適的解釋是,當通過數據電文發送的要約生效以及如何到達是一個問題時,“意圖的表達在對方理解時生效”。數據消息是由現代通信工具發送的消息,它們在發送時已經到達。中國合同法是參照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制定的《電子商務示范法》的有關規定制定的。《示范法》第15條“發送和接收數據電文的時間和地點”第1款規定:“除非發端人和收件人之間另有約定,發送數據電文的時間是數據電文進入發端人或代表發端人發送數據電文的人無法控制的信息系統的時間。”第2款規定:“除非發端人和收件人之間另有約定,否則數據電文的接收時間應按以下方式確定:
1。如果收件人指定一個信息系統來接收數據電文:(1)數據電文進入指定信息系統的時間應為接收時間;或(2)如果數據電文發送至收件人的信息系統,但未發送至指定的信息系統,則收件人檢索數據電文的時間應為收到時間。收件人未指定信息系統的,數據電文進入收件人任何信息系統的時間為收到時間。“本條第1款規定了什么是數據電文的“發送”,第2款規定了什么是數據電文的“到達”。《合同法》本條采用了《示范法》第15條第2款的規定,但省略了第1(2)款的規定也就是說,當指定了一個特定的接收系統,而另一方未能將其發送到特定的接收系統(盡管它也發送到收件人的系統),收件人檢索數據電文的時間即為接收時間。并非示范法的這一規定有任何問題,而是合同條例相對簡潔。如果出現這樣的問題,我們也應該這樣把握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沒有購房資格簽訂的合同有效嗎
2021-01-16法律顧問處理客戶糾紛的方法
2020-12-03留置人員一定有罪嗎
2021-02-252020要是持票人開具空頭支票怎么處罰
2021-01-19發生交通事故當事人如何處理
2021-01-09交通事故工傷的待遇
2021-02-24合作關系是否可以有競業限制
2021-01-25離婚房產糾紛如何解決
2020-12-18農村集體土地租賃期限有多長
2020-11-18競業限制協議未蓋公章有效嗎
2020-12-10建筑公司可以將勞務分包給無資質的個人嗎
2021-03-11臨時工發生工傷可以進行工傷認定嗎
2020-11-29被保險人未履行風險增加的通知義務怎么處理
2021-02-02互聯網保險有哪些法律法規
2021-02-03保險單車架號錯了理賠怎么進行
2021-02-21無責免賠條款有法律效力嗎
2021-01-21保險原則具體包括哪些
2021-02-08不足額保險
2020-12-14標準體
2021-01-09集體土地承包程序有哪些
2021-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