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資產計稅基礎是指在收回資產賬面價值的過程中,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定可以從應納稅經濟利潤中扣除的金額。
(1)設備價值100元,本期和上期已扣除折舊30元,折現值70元作為折舊或處置扣除,從以后期間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以后收回設備時,70元不構成應納稅利潤,設備的計稅基礎為其賬面價值70元,無差額。(2)存貨原值為100元,減值準備為40元,賬面價值為60元。未來銷售過程中,可抵扣應納稅經濟利益成本為100元,存貨稅金為100元,形成暫時性差異40元。
2。負債的計稅基礎,是指負債的賬面價值減去以后期間計算的應納稅所得額,即依照稅法規定可以抵扣的金額。
(1)應付職工薪酬賬面價值100萬元的,在本次計稅時已扣除相關費用,以后支付后不能從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應付工資的計稅基礎是100萬元,沒有差別。(二)賬面價值100萬元的房地產經營收入,按照收付實現制征稅。納稅后,未來結轉時可抵扣應納稅利潤100萬元,稅基為0,形成暫時性差異100萬元。在計稅基礎上,舊制度強調企業收支與稅收收入、稅收抵免的差額,主要從金額的角度,主要從損益表的角度;在此基礎上,舊制度強調會計收入與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暫時性和永久性差異,并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新準則強調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某一日資產負債計稅基礎之間的差額,主要是從余額的角度考慮;在此基礎上,新準則強調資產和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處理之間的暫時性差異,并將暫時性差異對企業的影響分為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分別處理。
例如,a公司于2000年12月1日購置了一項設備,賬面價值90萬元,包括購買價款、運雜費、保險費等,a公司設備的賬面價值和計稅基礎為90萬元,期末無殘值。假設a公司會計制度規定折舊采用直線法:會計折舊年限為5年,稅折舊年限為6年。2001年至2006年,年均實現會計利潤100萬元。2001年至2004年,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33%,2005年改為25%。相關會計處理如下:
1。第一種會計處理方法:2001年末,相關所得稅會計處理:
(1)會計年度折舊=90/5=18萬元
(2)納稅年度折舊=90/6=15萬元
(3)固定資產賬面價值與稅基差額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75-72)×33%=9900元
(4) 所得稅費用=100元(5)應交所得稅=(100+3)×33%=3399萬元
借方:所得稅33
遞延所得稅資產0.99
貸方:應交所得稅-應交所得稅33.99
2002-2004,會計處理同上。2005年底,所得稅稅率改為25%,會計處理:2001年至2004年遞延所得稅資產調整:遞延所得稅資產調整額=0.99×4△33%×(25%-33%)=-0.96(萬元)
借方:所得稅0.96
貸方:遞延所得稅資產0.96
會計處理根據2006年新的所得稅稅率:借方:所得稅25遞延所得稅資產0.75貸款: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25.75,稅法規定不計提折舊,遞延所得稅資產予以轉回。所得稅會計處理:
借方:所得稅25
貸方:遞延所得稅資產(15×25%)3.75
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100-15)×25%]21.25
2。2001年末至2004年末的第二種會計處理方法同上。2005年底,會計處理:
(1)固定資產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差額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90-15×4)-(90-18×4)]×25%-0.99×4=-0.96(萬元)
(2)所得稅費用=25.75+0.96=26.71(萬元)
(3)應交所得稅=(100+3) ×25%=25.75(萬元)
借:所得稅26.71
貸:遞延所得稅資產0.96
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25.75
2006年會計處理同第一法。
以上兩種方法均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但從以上會計處理可以看出,第二種會計處理方法相對簡單。分析:資產負債法對所得稅的會計處理可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確定產生暫時性差異的項目
2、確定各年度的暫時性差異
3、確定差異對納稅的影響
4,根據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負債的賬面價值,確定每年應計提的遞延所得稅,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負債的金額決定了暫時性差異對每年所得稅的影響。
5。
當期虧損的處理
舊制度規定,對于可以結轉的可抵扣虧損,在彌補虧損時不確認當期所得稅優惠。在新準則中,可供以后期間結轉的可抵扣虧損,以可用于抵扣可抵扣虧損的未來應納稅所得額為限,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資產。這是一種現行的確認方法,即在虧損年度確認所得稅扣除的收益。
例如:a企業2011年至2014年賬面利潤分別為-10萬元、3萬元、4萬元、5萬元。假設沒有其他納稅調整,所得稅稅率為30%。2011年12月31日,a企業有充分理由確定有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彌補當年虧損的,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30000元(100000×30%)。借方:遞延所得稅資產30000,貸方:所得稅-損失補償和減稅30000。2012年實現利潤3萬元,全部用于彌補2011年的虧損,遞延所得稅資產轉回9000元(3萬×30%)。2012年12月31日,a企業對遞延所得稅資產的賬面價值進行了復核。由于產品銷售存在問題,預計未來虧損2萬元,無法彌補下一年度應納稅利潤。此時應減記遞延所得稅資產的賬面價值為6000元(20000×30%)。根據《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辦法》(國稅發[2000]84號)的規定,企業所得稅前原則上允許扣除的項目,必須遵循據實扣除的原則。除國家稅收規定外,企業按照財務會計制度等規定提取的各項準備金,在企業所得稅前不得扣除。相應地,a企業應增加應納稅所得額6000元,增加的部分全部用于彌補以前年度的虧損。此時賬面上未更正的損失為7萬元(10萬-3萬),而稅前可彌補的損失為6.4萬元[10萬-(3萬+6000)],兩者金額不一致。
4。2013年實現利潤4萬元,全部用于彌補2011年虧損,轉回遞延所得稅資產1.2萬元(4萬×30%)。2013年12月31日,a企業對遞延所得稅資產的賬面價值進行了復核。由于經營狀況良好,估計很可能取得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彌補以前年度的虧損。此時,2012年減記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應轉回6000元。借方:遞延所得稅資產6000貸方: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合同法屬于什么法
2021-03-24強制執行效力債權文書公證的規定
2020-12-28公司章程與公司法規定不一致時應依哪個為準
2020-11-23民事調解到期不給錢如何處理
2020-11-26民事法律行為的有效條件需要哪些
2021-02-19判決書生效后多長時間可以申請強制執行
2021-03-01交通事故責任劃分及賠償標準
2020-12-30事業單位集資建房屬于什么性質
2021-02-12公司可以隨意調崗嗎
2021-01-27勞務公司拖欠員工工資該怎么做
2021-02-15意外險保額如何計算
2021-03-25飛機延誤賠償多久到賬
2021-01-09新車投保應注意什么問題
2020-11-28人身保險合同中“違法行為免賠”條款應該如何理解
2021-01-07超速行駛發生事故保險公司為什么不全賠
2020-12-14開車故意犯罪保險公司會不會理賠
2021-03-25什么是投保人和被保險人欺詐
2020-12-05補償性保險合同與給付性保險合同的區別有哪些
2021-02-23旅游購買保險要注意什么
2021-03-26網上投保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