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中國企業反傾銷對策
所謂反傾銷,是指進口當局為了保護本國產業,對來自外國的傾銷產品采取強制性措施,以提高傾銷商品在進口國國內市場的銷售價格或限制進口數量。但由于反傾銷國在進行反傾銷時,常以反傾銷之名,行貿易保護之實,濫用反傾銷措施進行貿易保護。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出口額的不斷擴大,同時也使國外對華反傾銷指控越來越多。
一、我國企業被反傾銷的發展態勢
1.對華反傾銷訴訟的次數日益增多
一直以來,西方國家對我國出口商品實施的反傾銷訴訟和措施便層出不窮,對華反傾銷的指控有愈演愈烈之勢。僅2006年,國外對華大宗出口商品反傾銷案件更是多達60余起,較2005年增長率達到37%。2007年上半年則有16起。
2.被訴傾銷產品的范圍不斷擴大
西方國家只要認為危害或將要危害到本國競爭力差的產品,都可以列為反傾銷產品的范圍。被訴產品從最初的輕工、紡織等傳統商品,擴大到機械、鞋類、打火機、自行車、鉛筆、箱包、剎車盤、彩電以及化工原料和農產品等4000多種商品。
3.征收反傾銷稅的稅率明顯提高
西方一些國家對我國征收的反傾銷稅稅率非常高,征收幅度低則百分之十幾,高則達百分之百甚至上千。如2006年12月,美國商務部對我國幾家企業出口的冷凍及罐裝暖水蝦征收的反傾銷稅稅率,最低的是27.9%,最高的是112.8%,而其對越南征收的僅為4.1%至25.8%。面對如此高的稅率,無論哪家企業都無法承受,這意味著中國企業將被迫從該市場完全退出。
二、中國企業屢受反傾銷之害的主要原因
中國出口商品屢遭國外反傾銷指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筆-者主要將其分為外因和內因兩個方面。
1.外因方面
歐美各國對中國是“非市場經濟國家”的歧視觀念根深蒂固。由于一些國家對中國和中國企業的誤解和偏見,對我國使用“非市場經濟國家的待遇”,而在第三國參考價格的選取上又別有用心。這種歧視待遇使得中國商品更容易被認定為傾銷。理論上應找經濟發展水平相當的第三國作為替代國,但美國、日本、丹麥、智利、新加坡等發達國家都曾被選作中國的替代國。如此,很難使我國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如2000年歐盟在對中國彩電傾銷案的訴訟中,就把新加坡做為中國的替代國。很明顯新加坡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不論是其經濟發展水平,還是生產和銷售的成本結構都與中國產品有巨大差異。據此把新加坡的正常價格與中國的出口價格相比較,必然會扭曲事實,使訴訟結果對我國企業非常不利。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單方承諾屬于合同嗎
2021-02-23行政監督證能執法嗎
2021-01-22工傷勞動仲裁步驟是什么
2020-12-05如何注冊品牌名
2020-12-24商標轉讓的條件是什么
2021-02-28行政處罰信息公開多長時間
2021-01-15贈與房產不可要回的情形
2021-01-16贍養費能一次清嗎
2021-03-07民事法律規范都包括哪些
2021-02-10員工不辭而別的話單位要怎么處理
2021-02-25現在房產抵押都有他項權證嗎
2021-01-05老人死后農村股份誰繼承
2021-01-14違反治安管理立案能撤銷嗎
2020-11-11在兒童樂園玩耍腳骨頭摔斷了,兒童樂園要負責任嗎
2021-02-01試用期交押金合法嗎
2021-02-19實習期上高速被處罰一次后后面再抓住怎么辦
2020-11-20實習期獨自駕車上高速發生追尾
2021-03-16股權激勵糾紛是否屬于勞動仲裁
2020-11-21什么是是人壽保險的受益人及怎樣指定人壽保險的受益人
2021-02-14意外傷害的保險有哪幾類
20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