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电影网一区_jizz内谢中国亚洲jizz_都市激情亚洲综合_特黄特色欧美大片

公訴人怎么訊問被告人

來源: 律霸小編整理 · 2025-05-07 · 412人看過

公訴人怎么訊-問被告人

公訴人訊-問被告人,是指在法庭調查中,公訴人就起訴書指控的犯罪事實以及相關情況對被告人依法進行發問的訴訟活動。從刑事訴訟角度看,訊-問是收集證據的過程;從心理學角度看,訊-問是訊-問者與受訊者之間特殊的心理接觸;從信息論觀點看,訊-問又是收集對案件有意義信息的過程;作為一種社會活動,訊-問還具有進行法制教育和宣傳的作用。修改后的我國刑事訴訟法,使公訴人成為訊-問被告人的主角。因此,立足于我國的立法和司法實踐,研究公訴人訊-問被告人的基本規則和方法,對于正確履行公訴職能,完成指控犯罪任務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訊-問被告人的基本規則

(一)關聯性規則

最高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下稱《規則》)第335條規定:“訊-問被告人應當避免不當訊-問”,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下稱《解釋》)第136條規定:“審判長對于控辯雙方訊-問被告人的內容與本案無關或者發問的方式不當的,應當制止”,這些規定均隱含了訊-問的關聯性規則。所謂訊-問的關聯性是指訊-問的內容與案件事實是否有客觀聯系,是否能夠對案件的待證事實有揭示作用。關聯性規則要求公訴人訊-問應有針對性,訊-問內容必須與指控的犯罪事實有關。凡是與指控的事實沒有某種聯系的問題都不能訊-問,這種聯系不能局限于有因果關系的事實,關鍵在于對查明案件有無作用。如果訊-問內容與案件無關,將可能受到審判長的制止或辯護人的反對。但對辯護人或被告人以“與犯罪無關”干擾公訴人必要訊-問的,公訴人應簡要地向審判長說明訊-問的目的,繼續必要的訊-問。

關聯性是實質性和證明性的結合,如果所提的問題對案件的某個實質性事實或情節具有揭示性,就具有關聯性。具體可以通過這樣三個步驟來確定某個問題是否具備關聯性:1、該問題試圖揭示什么?2、被揭示的問題是否為本案中的實質問題?3、該問題對實質性問題能否起到揭示作用。

為了確定訊-問的內容,除在庭前擬寫好訊-問提綱外,還必須仔細聆聽被告人在公訴人訊-問之前當庭所作的陳述。公訴人在這一活動中,要特別注意分辨出被告人的陳述與起訴書的指控是否有差異、有何差異,因為被告人當庭對起訴書指控的態度如何,對公訴人乃至訴訟參與人在整個庭審中的訴訟活動走向都有重要的影響。公訴人應當根據被告人陳述的情況,及時調整訊-問提綱,列出重點訊-問的問題,并調整證據的使用方案。

法庭調查的全部任務在于查清事實,以確定被告人是否構成犯罪以及構成何罪、適用何種刑罰。因此,公訴人訊-問被告人時,應當在起訴書指控的范圍內進行,要突出控罪特征和全部構成要件,把握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界限。一般應主要圍繞以下事實進行:1、指控的犯罪事實是否存在,是否系被告人所實施,被告人是否承認起訴書指控的罪行;2、實施犯罪行為的時間、地點、方法、手段、結果,被告人犯罪后的表現等;3、犯罪集團或者一般共同犯罪案件中參與犯罪人員的各自地位和應負的責任;4、被告人有無責任能力,有無故意或者過失,行為的動機、目的;5、有無依法不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情況,有無法定的從重或者從輕、減輕以及免除處罰的情節;6、犯罪對象、作案工具的主要特征與犯罪有關的財務的來源、數量以及去向;7、被告人全部或者部分否認起訴書指控的犯罪事實的,否認的根據和理由能否成立;8、與定罪量刑有關的其他事實。

(二)合法性規則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43條規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規則》第335條規定:“訊-問被告人應當避免可能影響陳述客觀真實的誘導性訊-問”;《解釋》第146條規定,訊-問被告人“不得以誘導方式提問”。這些規定是構成了合法性規則或者說是反對誘導性訊-問規則的法律基礎。該規則要求公訴人在法庭上訊-問被告人應當符合法律規定,不能采取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進行訊-問。

誘導性訊-問又稱“暗示訊-問”,是指訊-問者為了獲得某一回答而在所提問題中添加有暗示被訊-問者如何回答問題的內容,或者將需要被訊-問者澄清的有爭議的事實假定為業已存在的事實加以訊-問。誘導性訊-問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情況:一是虛假誘導,即暗示被告人,使其故意作違背其記憶的陳述,如問被告人:“你根本沒有參與行兇,這是不是事實?”;二是錯覺誘導(?),暗示被告人使之產生錯覺,作出違背真實記憶的陳述,如問被告人:“你到現場時是下午三點鐘,對不對?”;三是記憶誘導,通過暗示使被告人恢復對某些事實的回憶。按照我國法律,這三種誘導方式在法庭調查活動中,前兩種是一律禁止的。后一種,對未成年人的訊-問以及對一時有記憶障礙或對普通訊-問方式無法理解的被告人,可以在法官允許后,對被告人使用。《規則》第335條規定:“訊-問未成年的被告人,應當根據未成年人的特點進行。”,這是可以對未成年人使用誘導性詢問的法律依據。對于那些因一時的記憶障礙而陳述有誤的被告人,《規則》也規定經審判長的許可,可以宣讀其原來的陳述進行訊-問,以幫助被告人恢復記憶。對理解能力差的被告人,在法官的指導下,使用旨在幫助理解問題的誘導性訊-問,可以保證庭審的順利進行,對案件事實的客觀真實性沒有影響,這在司法實踐中也是允許的。

(三)問題類型與回答要求相一致規則

這一規則要求,開放性問題不能要求被訊-問者作封閉性的回答,反之,亦相同。如有證據證明被告人在某晚七點在現場出現過,公訴人問被告人:“你晚飯后到何處去過?”這是個開放性的問題,被告人可以回答在到現場前的任何去處去過,公訴人如果因為被告人沒有回答到現場去過,就指責被告人沒有回答公訴人的問題,這顯然是不恰當的。

(四)證據支撐規則

某種程度上講,公訴人對被告人的訊-問是“明知故問”,在于向法庭揭示指控的脈絡。這一特點要求,公訴人對被告人訊-問的問題,應當有一定數量的證據佐證,否則,一旦被告人回答出乎意料之外,便會陷入被動。反之,即使被告人翻供,也可以宣讀被告人原來的供述,結合有關證據,采取有效的對策,以便庭審的順利進行。

(五)區別對待規則

這一規則要求,對受多罪名指控的被告人,應當對每項控罪涉及的每個犯罪事實與情節逐一訊-問;對共同犯罪的被告人應當分別訊-問,可選擇其中實施主行為或參與犯罪全過程的被告人先訊-問,或選擇能如實陳述或陳述較清楚的被告人先訊-問;對既有共同犯罪又有單獨犯罪的被告人,一般先訊-問共同犯罪部分再訊-問單獨犯罪部分。

(六)擇要訊-問規則

這一規則要求對被告人就起訴書的指控已陳述清楚且無差異的,在一般情況下可不再重復訊-問。公訴人重點要訊-問被告人在陳述時與起訴書指控有差異或有遺漏之處,尤其對涉及犯罪構成要件、罪責、量刑的事實與情節,應當訊-問清楚。如果被告人陳述的內容十分簡單,就必須按照犯罪構成要件和相關情節,逐一詳細對被告人進行訊-問。

(七)有理有節規則

這一規則要求,在訊-問中,公訴人不要重復被告人回答的內容,因案確需強調的內容不受此限制;對被告人的回答不宜反復打斷,也不宜在被告人尚未回答完前一問題時就接著發問,但被告人惡意攻擊政府、司法機關,應當及時制止;一般情況下要用普通話發問,任何情況下均不允許使用不文明語言,對被告人的無理取鬧或胡攪蠻纏不感情用事。

二、訊-問被告人的具體方法

在掌握基本規則后,公訴人還應當因人而宜、因案而宜,選擇適當的方法對被告人進行訊-問。由于不同的被告人有不同的認罪態度,不同的案件有不同的證據條件,為了提高訊-問的效果,有助于法庭查明案件事實,公訴人決不能采取千篇一律的方式訊-問被告人。

(一)被告人對待公訴人訊-問通常所持的幾種態度

1、完全認罪或對指控的諸罪名均認罪;

2、否認起訴書指控的犯罪。通常會有二種情況,一種是否認實施過指控的犯罪行為,另一種是不否認行為,但否認主觀上有犯罪故意,如沒有受賄、貪污的故意等;

3、否認一控罪下的一項或幾項事實,或者否認諸控罪中的一項或幾項罪名;

4、不否認構成指控的犯罪,但有意避重就輕。通常有三種情況,一是否認加重的量刑情節;二是否認從重的量刑情節;三是過分夸大被害人的過錯;

5、對控罪承認部分指控事實,否認部分指控事實,具有將重罪滑向輕罪的傾向。

(二)對于認罪被告人的訊-問

由于認罪的被告人在法庭上,一般都能夠自覺接受審判,對于公訴人的客觀提問,也都能如實陳述。公訴人對這類被告人的訊-問,重點要問清與定罪量刑有關的事實和情節,并根據被告人的陳述能力在訊-問中采取短問長答或長問短答相結合的方法,二種方法的比重,公訴人可根據被告人陳述能力的強弱來確定。

訊-問時,公訴人可選擇時序法或者倒置法進行發問。所謂時序法是指按照案件事實發生的時間順序進行發問的方法,如按起意、預備、實施犯罪的過程依次發問。通常適用于對犯罪起因不作糾纏的被告人。所謂倒置法,是指先問加害的行為后問動機、起因等問題的方法,通常適用于被害人有過錯而被告人又對之過分糾纏的侵犯人身權利的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索債型的非法拘禁等類案件被告人的訊-問。

(三)對于不認罪或者否認部分指控被告人的訊-問

1、被告人不認罪或者部分否認指控的主要類型:

被告人到案后的供述情況通常有三種:到案后始終不認罪,甚至拒絕做陳述記錄;到案后在偵查或審查起訴階段認過罪,也否認過罪;到案后在偵查和審查起訴階段均認罪,當庭陳述時突然推翻原供述,否認犯罪。其對待公訴人的訊-問一般表現為如下幾種情況:(1)在法庭上對公訴人的發問沉默不語,不回答任何問題;(2)否認犯罪或指控的事實,但對以往的認罪陳述不作辯解;(3)否認犯罪或指控的事實,同時又對以往的認罪陳述進行辯解。司法實踐中,后一種情況比較常見。

2、對于不認罪或者否認部分指控被告人的對策

對這類被告人,公訴人要根據案件的證據條件,結合被告人以往供述的情況來進行訊-問。《規則》第336條規定,被告人在庭審中的陳述與在偵查、審查起訴中的供述不一致,足以影響定罪量刑的,可以宣讀被告人供述筆錄,并針對筆錄中被告人的供述內容對被告人進行訊-問,或者提出其他證據進行證明。

對于不認罪或否認部分指控的被告人,如果其辯解確能成立,公訴人應當依法予以認可并采取相應的對策。反之,被告人顯屬故意逃避罪責的,他們通常在對待公訴人的訊-問時,會有較強的對抗心理和準備,且在回答訊-問時往往答非所問或胡攪蠻纏,甚至惡意攻擊辦案部門、辦案人員,目的是企圖逃避罪責,在法官乃至聽眾中混淆視聽。對此,公訴人絕不能等閑視之,必須當庭選擇相應的方法,有理、有節、有效地進行訊-問,揭露和證實犯罪。要注意的是,被告人的上述特點,決定了公訴人不能強求通過訊-問當場使被告人認供,有的公訴人過于追求這一點,結果導致被動。實際上,通過訊-問,能揭示被告人供述的虛偽性,即為有效,而有效也是制服被告人的一種表現。

對于否認犯罪或部分否認指控的被告人,公訴人需要根據案件的證據條件結合被告人的以往的供述情況,選擇被告人當庭陳述中的最薄弱環節進行發問。具體可以分如下幾種情況處理:

(1)被告人過去做過有罪供述,但當庭翻供否認實施過犯罪行為,或否認有犯罪故意,且在翻供中對過去作的認罪供述故意誣蔑是被司法人員刑訊或誘供或被迫簽字,而翻供理由存在破綻。

對這一類型的翻供可以區分幾種條件再分步驟進行:

第一、被告人到案后作首次有罪供述時有審訊錄象并能證明被告人當庭翻供的理由是謊言的,公訴人在訊-問時可直接指出其過去作過多次有罪供述,現在又否認并稱是被迫的這與事實不符,要求法庭播放首次訊-問錄象,直接揭穿被告人的謊言。

第二、被告人到案作有罪供述后,對筆錄進行過多處修改的,公訴人可出示筆錄,指出其中的修改之處,證明被告人所謂“沒閱看筆錄”或是被迫簽字是不實的,亦能揭穿其謊言。

第三、被告人翻供的理由明顯違背生活邏輯的,公訴人可指出其中的荒謬之處來揭穿謊言。如原浦東新區社會發展局局長張某受賄、玩忽職守一案庭審時,被告人當庭推翻以往的有罪供述,辯稱這是其被偵查人員押在落下冰塊的空調下挨凍且被打的皮開肉綻后,被迫承認的。公訴人當庭質問道:空調機制冷溫度最低只達零上18度,怎么會落下必須達到零度以下才能形成的冰塊?如果皮開肉綻,身上必定有傷口,為何所有的同監犯或監所訓導當時都沒有看到呢?使其謊言昭然庭上。

第四、被告人所謂被屈打成招的內容,在當時筆錄中不存在,而是在間隔一段時間后才供述的。公訴人可明知故問,欲擒故縱,先問清何時被打,“屈招”的是什么內容,讓被告人把“故事”講完。然后問他,你這段內容到底是什么時間交代的,給旁聽者及法庭留下懸念,再宣讀被告人首次交代此節筆錄的時間和供述內容的自然性等細節,向法庭闡明,被告人這段翻供理由與客觀記載存在矛盾,揭露其謊言。

第五、被告人在偵查階段與起訴階段都作了有罪供述,但在起訴階段對偵查階段的部分陳述作過修正,對二個階段相同的供述部分,當庭翻供的,可用歸謬法來訊-問。如上海市原嘉定縣副縣長鈕某受賄一案庭審時,鈕將原收受一套家具的事實,翻供為付過七百元,且不明知差價,并污蔑是受逼迫才屈供的。公訴人便抓住其中的破綻發問:就收受這套家具,你在檢察機關作過四次供認,在偵查和審查起訴階段都有,你講的受逼迫發生在哪一次,哪個階段?答:在偵查階段。問:公訴人提審時是否告訴你應如實供述?答:是的。問:那你為何沒有“如實”供述?答:因為在偵查階段供認了,在審查起訴階段就不想改口了。問:你在偵查階段供認的,在審查起訴階段改口的,真的沒有嗎?答:沒有。問:你在偵查階段供認替王某辦事后借的2千元,王講算了,你就不還了,是嗎?答:(沉默)。問:(出示筆錄)有沒有?答:有的。問:而你在審查起訴階段又改口稱,王讓你慢點還,你才暫時沒還,是嗎?答:(沉默)是的。問:那你剛才講在偵查階段供認在審查起訴階段就不改口的理由是事實嗎?答:(沉默)。問:你連白紙黑字寫的都要當庭撒謊,又怎能讓人相信你今天的供述呢?被告人此時已語無倫次。公訴人隨后向法庭宣讀了被告人的原供述,并指出,這將在舉證階段得到證明。公訴機關的此節指控被法院認可。

第六、被告人在偵查階段初期翻供但到后期或到審查起訴階段又認供,且對以往的翻供交代過原因,這一原因又被查實的。公訴人可在訊-問時用查實的原因來揭露被告人翻供的虛偽性。

以上六種情況都屬被告人翻供的理由存在破綻,具有這些條件的,公訴人就可以先解剖被告人翻供理由上的矛盾,再揭露被告人翻供的虛偽性,補強指控的客觀性,維護司法機關的形象,亦可震懾被告人的抗拒心理。緊接著宣讀被告人以往的認罪供述,向法庭說明,其認罪陳述,將在公訴人舉證時得到證實。運用上述方法揭穿被告人翻供的虛偽性,在實踐中能起到較好訊-問效果,公訴人應當掌握,其關鍵就在于要把握住“條件”,抓住破綻,巧妙地設問。

(2)有的案件,沒有上述條件,但是被告人以往的有罪供述具有先供后證特點的,公訴人可以用此特點來訊-問被告人,揭露被告人無罪供述的虛偽性。

一個犯罪事實,如果是被告人到案后先供述,然后偵查人員去查證證實的,對于這種情況,只要排除其內容是傳來的,便可確認被告人無罪辯解的虛偽性。因為排除傳聞后,如果被告人不是親自作案,絕不可能對作案地點、現場狀況、具體手段、后果等細節作出詳細的陳述,偵查人員也不可能用事先不掌握的情況來誘供被告人。因此,運用先供后證這一特點,不僅能使被告人所謂被迫的翻供理由不攻自破,同時也可以證明被告人原來的有罪供述具有不可逆轉的客觀性、真實性,顯現其當庭的無罪供述是虛偽的。

公訴人在訊-問時可先問被告人,原來的有罪陳述是到案后何時作的?然后提請審判長許可將被告人的第一份有罪供述出示給被告人辨認,向法庭說明這份筆錄是經被告人簽字或對被告人宣讀過的,公訴人再宣讀這份筆錄,并指出其中的那幾項內容在被告人到案時有關部門尚不掌握,是在被告人主動交代后,才被查明的,因此,被告人所謂被迫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其在這份筆錄中的陳述內容亦是真實的。對此,公訴人將在下面的法庭調查中舉證證明。

(3)有的案件,雖然有被告人在偵查和審查起訴階段的認罪供述,但是,其當庭的無罪供述不具備上述二類反駁條件的,或者被告人到案后一直拒絕供認犯罪的,對于這類被告人,公訴人難以從被告人翻供的理由上找出突破口,一般不宜直接去訊-問被告人為何翻供,而是要結合案件的證據條件,抓住被告人當庭供述與證據證實的事實之間的矛盾對被告人進行訊-問,從中揭露其當庭無罪供述的虛偽性。具體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法:

第一、抓住被告人當庭供述與證據的矛盾,尋找破綻,通過層層設問,出其不意地揭露被告人辯解與行為的自相矛盾。使用這一方法的前提是,發問的問題都要有證據證實,公訴人可先問幾個不爭的事實,再抓住被告人辯解與證據證明的事實間的矛盾,通過有機地組合發問,置被告人于不能自圓其說的地步,揭露被告人陳述的虛偽性。如徐某某用煤氣殺夫案庭審時,徐否認自己作案,稱丈夫是因煤氣意外泄露致死。公訴人先問被告人是否除丈夫外,與他人有性關系;是否因外遇提出離婚被丈夫拒絕,被告人承認。公訴人又問,你如何肯定丈夫是意外死亡?答:我當時在門外洗自行車,丈夫在家午睡,一個半小時后進門發現燒水的煤氣被溢滅了,丈夫在床上人事不省,室內都是煤氣味。公訴人問,你說你聞到煤氣味,為何當時鄰居進來稱有煤氣味,你連忙否認?你說煤氣被溢滅,那灶具和地面應該有溢下的水,為何當時進屋的數名鄰居都證明灶具和地上沒有水?你說你肯定丈夫是煤氣中毒,為何當時對救護人員隱瞞并謊稱丈夫是頭痛病復發?被告人語塞。公訴人又向法庭指出,被告人的這段陳述顯然與事實不符。之后,公訴人宣讀了被告人的有罪陳述,并向法庭指出公訴人將在舉證階段進行證明,結束了這段訊-問。這段訊-問,有效地震懾了被告人的翻供。徐某最終被法院認定構成故意殺人罪。

第二、被告人對指控的部分事實否認的,公訴人可以問清被告人承認的部分,再對被告人否認的部分采取點問的方法。如受賄案件的被告人,其當庭的翻供往往集中在否認收受財物上。對此,公訴人可先問明被告人與行賄人是否認識,是否接受過請托,是否行使過職權,然后根據被告人到案后的供述情況分別設問。如果該被告人到案后一直是供認的,當庭突然翻供,公訴人可對被告人指出,你否認收受財物,公訴人是第一次聽到,公訴人注意到你到案后在偵查和審查起訴階段始終供述,你收受過財物,是吧?這二種說法孰真孰假,在下面的法庭調查中將會被查明的。即可打住。如果被告人到案后供認過,也否認過。則可對被告人指出,你到案后供認過收受財物,是吧?這二種說法孰真孰假,公訴人將會舉證說明的。即可打住。這樣做,是因為這類被告人抗拒心理較強,在不具備前述的條件時,如果問其何種為真的,或者為何當庭要否認,都不能問出有效結果來,而且可能會讓被告人糾纏,導致公訴人被動。這種點到為止的方法,足以給合議庭及旁聽者留下一個被告人當庭陳述尚不可信的印象,為在舉證階段用證據揭露留有余地,也使公訴人不失有理、有節。

第三、共同犯罪的被告人翻供,公訴人可選擇能如實供述的其他被告人先問,再針對翻供被告人的供述破綻來盤問,揭露其當庭供述的虛偽性。如本市罕見的洪某某等三人盜竊珍貴文物案中,第一被告人(倉庫保管員)與第二被告人(柜臺營業員)共謀要將倉庫內的珍貴文物盜賣,第二被告人又約第三被告人共同作案,后未銷贓就案發了。但第三被告人到案后始終否認有共同犯意,第一被告人又不能直接證實其參與共謀。此節證據形成一對一。公訴人在庭審中先問第二被告人,為何要選第三被告人而不是別人幫助?答:因為第三被告人是業務組長,精通瓷器,他選出的文物賣得出價錢。問:挑出的文物放成幾堆,由誰放的?答:二堆,是第三被告人挑的。問:為何要挑二堆?答:其中一堆是給鋪面挑的,另一堆是為外盜挑的。問:為何要給鋪面挑一堆?答:因為倉庫里人來人往,這樣好遮人耳目。公訴人此時又問第一被告人:當時是否放了二堆?答:是的。問:是誰挑的?答:是三被告挑的,他挑后就走了。第二被告人對我說,將其中的一堆拿出去。問:這一堆店里是否允許鋪面出售?答:不允許。這業務組都知道。這時公訴人再問第三被告人:一、二被告人講你將文物挑成二堆是否是事實?答:(沉默)是的。問:你為何這樣做?答:我是為鋪面挑的,我是組長我有權。問:其中一堆店里明確規定鋪面不能銷售的,你知道嗎?答:(沉默)。問:你是業務組長,對此規定難道不知道么?答:知道。問:既然你為鋪面挑選,又為何挑選鋪面不允許銷售的東西?答:語塞。問:你這樣做除了說明你是與第二被告人共謀后按約定行事,難道還會有什么合理解釋嗎?答:(沉默)。此案第三被告人一審被定罪判刑后,未上訴。

第四、有的案件,被告人不否認實施的行為,但卻否認自己在主觀上有犯意,鑒于被告人的否認會影響到定罪,并且,其犯意又無法直接看到,公訴人應從主觀見之于客觀上來把握發問的重點,結合案件的證據,抓住被告人的破綻,通過訊-問,將被告人真實的主觀狀態層層剝露出來。

如本市原某區副區長祝某受賄案,庭審時,祝將收受邱某3萬元說是對邱講過借的,對自己受賄故意諱莫如深。公訴人意識到,被告人是在試探,如不當庭揭露其的受賄故意,會給定性帶來影響。公訴人隨即訊-問:你剛才陳述,之前你已收受了李某、徐某賄賂的7萬元,是嗎?答:是的。問:那你在拿邱某3萬元前已有7萬元,你并不缺錢,是嗎?答:是的。問:邱某在之前是否向你表示過要給以酬謝?答:是的。問:你拿到3萬元后,是用于急需了還是一直存放在家?答:存放在家。問:你后來碰到邱某再提過還嗎?答:沒有。至此被告人的受賄故意已昭然庭上。之后,辯護人亦未表示異議。

又如,本市原新錦江大酒店副總經理李某受賄案,李在案發時已得知行賄人在臺灣難以取證,而其轉移的贓款亦被繳獲。李到案后便始終將承包商送給的六千美元辯稱是借的,是用于出國留學的。公訴人當庭訊-問:這筆錢你是否付了學費。答:沒有。問:為何不還?答:我考慮出國后生活要用。問:在美國要用美元,既然你出國要用,為何又全部換成人民幣且存五年定期,這是用于出國留學嗎?答:(沉默)。問:你認識對方帶錢給你的人嗎?答:不認識。問:交給你時,錢裝在什么里?答:信封里。問:你清點了沒有?答:沒有。問:6千美元不是小數字,帶給你的人你又不認識,你并非是腰纏萬貫的人,按你的說法是要還的,你為何連清點一下的勇氣都沒有?答:這時他的伙計進來了。問:既然是借的,是正大光明的,為什么怕別人看到,何況還是交給你錢的人的伙計呢?答:語無倫次。這段發問,公訴人通過對“借錢”的理由是否真實、錢的處理是否符合“借款”用途、錢的交付是否符合借的特征、有否歸還的誠意等,層層剝開,使真相在庭上澄清。李某此節事實被法院認定為受賄。

再如原本市某區公安局長龔某受賄案,被告人在庭審時翻供稱,某聯營單位送交給他的2萬元是上繳的利潤,且部分用于支出,部分存在自己經管的小金庫中(其辦公室抽屜內),試圖否認受賄。公訴人訊-問,對方給你錢時對你講明是上繳的利潤嗎?答:我覺得是這個意思。問:你跟班子通過氣嗎?答:我是局長不需通氣。問:但是這個聯營單位由分管局長負責呵,你應當與他通氣為何不通氣?答:我疏忽了。問:可是有2筆錢行賄人送來時,這名副局長就在你辦公室,你卻回避他,這難道也是疏忽?答:語塞。問:局里的小金庫有專人保管,誰也不知道你處有小金庫啊?答:我這里放點錢處理些業務上的特別開支方便些。問:你處理了哪幾筆開支?答:例舉了幾筆。問:可是我們查明,這幾筆開支均已在他人保管的小金庫中報銷了,這是有憑證的,你這個說法是真實的嗎?答:(語塞)。龔某這節事實被法院定為受賄。

第五、對被告人供述中有將重罪滑向輕罪的傾向,公訴人要抓住控罪的構成要件,針對關鍵的對應事實問明真相。如某起共同盜竊案,其中一名被告人利用其他被告人事先沒有講明盜竊,到案后始終否認有參與盜竊的故意,僅承認只有幫助銷贓的行為及故意。其當庭供稱事先不明知,是其他共犯騙他駕車到現場運贓的,但其在黑暗中不能辯明真相直到銷贓地才得知系盜竊的。公訴人訊-問:你到現場后是從大門開進去的還是停在圍墻外?答:是他們叫我在離圍墻蠻遠的地方停車的,我不知他們要干嗎。問:他們裝上來的是什么?答:鉛錠。問:每一塊重達25公斤你知道嗎,答:是蠻重的,問:如此重的貨不走大門運,這還不反常?答:我不知道,問:你是專業貨運出租車主,對正當的裝貨常識你會不懂?答:我沒想那么多。問:后來有狗叫聲,你聽到后跑到圍墻處讓同伙快走是不是,答:(沉默),是的。問:按你的說法沒有感到不正常,那又為何聽到狗叫聲就害怕了呢?答:我怕被狗咬。問:如果怕被狗咬,你關上門坐在車里就安全了,為何倒要跑出去叫騎在墻上的人下來快走,這樣不矛盾嗎?答:(沉默),問:這足以證明你是怕狗叫引來工廠門衛被發現,所以催同案犯快逃,難道不是嗎?被告人面紅耳赤。至此,被告人具有幫助盜竊的故意已被揭示在庭上。

第六、對辯解力強的或胡攪蠻纏的被告人,公訴人可用揭露式的長問句來訊-問,用查明的事實結合客觀剖析來歸謬被告人的辯解,層層揭開被告人試圖極力隱藏或掩飾的犯罪事實與情節。如潘-萍毀容案的被告人李某,當庭辯稱其事先準備濃硫酸并非想真正使用,只是想嚇唬被害人逼其收回分手的決定,后來作案是一時沖動。公訴人意識到被告人試圖否認起訴書指控其蓄意作案、動機卑劣的量刑情節。公訴人問,濃硫酸是否是你特地從廠里拿來的?答:是的。但我并不想真用。問:你不但準備了濃硫酸,還對潘-萍反復講如果她不收回分手的決定,她會后悔的,你也會后悔的,是不是?答:我這是提醒她,她的新男友會不如我。問:你的這個說法有個明顯的漏洞,她將來的男朋友是什么樣的人,連潘-萍也不知道,你更不可能對一個未見面的人就肯定不如你,你對后悔的解釋是不能自圓其說的。答:她與我分手,我要后悔的。問:你是指兩個人同時后悔了,一件使兩個人同時后悔的事,在當時除了你用濃硫酸澆她,毀了她的容,而你自己也要受到法律的制裁,還會是什么?答:(語塞)。問:這表明,這一天你準備逼潘-萍收回分手的決定,如果達不到目的,你就用硫酸毀她的容,這個已經被你其后行為所證明的事實,難道你也要否認嗎?答:(沉默)。

3、對沉默不語的被告人,公訴人可以根據起訴書指控的脈絡,采用一段事實用一個長句發問,再用是不是補問一次,即接下問。待全部事實問完后,公訴人應提請法庭注意,被告人盡管不回答,但他逃避不了指控的罪責,公訴人將在舉證階段,證明起訴書的指控是確鑿的,即可。

公訴人對翻供、假供或拒供的被告人的訊-問,無論采取哪一種發問方法,在舉證階段,公訴人都必須將發問中使用的事實,用證據加以證明,這是公訴人必須遵守的訊-問原則。

最后,應特別指出的是,公訴人在聆聽被害人、訴訟代理人、被告人的辯護人經審判長許可后對被告人的發問過程中,并非是被動的,而是要對出現的以下情況及時處置:

1、注意分辨出被告人的陳述前后是否有矛盾或者差異,如果發現有這類情況并可能影響定罪量刑的,公訴人在上述人員發問完后應當及時征得審判長許可,進行補充發問加以澄清。

2、注意分辨辯方的提問是否與本案有關,發問的方式是否得當,如果發現提問與本案無關或者發問的方式不利于法庭客觀公正地查明案情的,公訴人應當立即要求審判長制止或者要求對該項陳述內容不予采納。

3、注意分辨被告人對同一事實的陳述與其他被告人的陳述是否有矛盾,如果有的,公訴人應當建議法庭傳喚有關的被告人同時到庭進行對質。

4、注意被告人在辯護人訊-問時,有無故意顛倒黑白,污蔑司法機關的情況。如果有,公訴人應當征得審判長的許可,加以制止或通過補充發問加以澄清。如浦東新區原社會發展局局長張某受賄、玩忽職守一案開庭時,辯護人訊-問張某,檢察機關在對你實施刑事拘留時,是否出示過手續,是否讓你簽過字?張某稱沒有。辯護人又問如果是這樣的,那是違法的,你知不知道?張某附合。對此,公訴人及時征得審判長許可后補充發問,公訴人先是出示附卷的在開庭前已復印移送法院的刑事拘留證問張,這上面的簽名是否是你所簽,張不得不承認。又問,簽名的日期是否是執行當天的日期,張稱是的。公訴人再問,那你剛才回答辯護人這個問題時豈不是當庭撒謊?張某十分尷尬。公訴人繼而要求將此拘留證向辯護人出示,并提請法庭注意,辯護人如果認為這是一個問題的話,他應該也完全可以在來我院閱卷時搞清。事實上,辯護人來我院閱過卷,如果他閱卷時忽視了,那他是不負責任的,他今天在庭上對被告人進行這樣的發問也是不嚴肅的;如果他閱卷時搞清了,那他剛才的提問更是沒有必要和極不嚴肅的。審判長當即采納了公訴人的意見,批評了被告人與辯護人。

以上就是律霸網小編為你介紹的法律知識,從刑事訴訟角度看,訊-問是收集證據的過程;從心理學角度看,訊-問是訊-問者與受訊者之間特殊的心理接觸;從信息論觀點看,訊-問又是收集對案件有意義信息的過程;作為一種社會活動,訊-問還具有進行法制教育和宣傳的作用。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登錄×

驗證手機號

我們會嚴格保護您的隱私,請放心輸入

為保證隱私安全,請輸入手機號碼驗證身份。驗證后咨詢會派發給律師。

評論區
登錄 后參于評論
法律常識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