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是什么(《侵權責任法》有效期限截止于2020年12月31日)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2014年12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31次會議通過自2015年1月7日起施行)
為正確審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的規定,結合審判實踐,制定本解釋。
第一條?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環境保護法第五十八條等法律的規定,對已經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或者具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重大風險的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行為提起訴訟,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第二項、第三項、第四項規定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第二條?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在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的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以及基金會等,可以認定為環境保護法第五十八條規定的社會組織。
第三條?設區的市,自治州、盟、地區,不設區的地級市,直轄市的區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可以認定為環境保護法第五十八條規定的“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
第四條?社會組織章程確定的宗旨和主要業務范圍是維護社會公共利益,且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的,可以認定為環境保護法第五十八條規定的“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
社會組織提起的訴訟所涉及的社會公共利益,應與其宗旨和業務范圍具有關聯性。
第五條?社會組織在提起訴訟前五年內未因從事業務活動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受過行政、刑事處罰的,可以認定為環境保護法第五十八條規定的“無違法記錄”。
第六條?第一審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由污染環境、破壞生態行為發生地、損害結果地或者被告住所地的中級以上人民法院管轄。
中級人民法院認為確有必要的,可以在報請高級人民法院批準后,裁定將本院管轄的第一審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交由基層人民法院審理。
同一原告或者不同原告對同一污染環境、破壞生態行為分別向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轄,必要時由共同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第七條?經最高人民法院批準,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本轄區環境和生態保護的實際情況,在轄區內確定部分中級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審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
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的區域由高級人民法院確定。
第八條?提起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一)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一條規定的起訴狀,并按照被告人數提出副本;
(二)被告的行為已經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或者具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重大風險的初步證明材料;
(三)社會組織提起訴訟的,應當提交社會組織登記證書、章程、起訴前連續五年的年度工作報告書或者年檢報告書,以及由其法定代表人或者負責人簽字并加蓋公章的無違法記錄的聲明。
第九條?人民法院認為原告提出的訴訟請求不足以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其釋明變更或者增加停止侵害、恢復原狀等訴訟請求。
第十條?人民法院受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后,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內將起訴狀副本發送被告,并公告案件受理情況。
有權提起訴訟的其他機關和社會組織在公告之日起三十日內申請參加訴訟,經審查符合法定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將其列為共同原告;逾期申請的,不予準許。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以人身、財產受到損害為由申請參加訴訟的,告知其另行起訴。
第十一條?檢察機關、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及其他機關、社會組織、企業事業單位依據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的規定,可以通過提供法律咨詢、提交書面意見、協助調查取證等方式支持社會組織依法提起環境民事公益訴訟。
第十二條?人民法院受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后,應當在十日內告知對被告行為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
第十三條?原告請求被告提供其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名稱、排放方式、排放濃度和總量、超標排放情況以及防治污染設施的建設和運行情況等環境信息,法律、法規、規章規定被告應當持有或者有證據證明被告持有而拒不提供,如果原告主張相關事實不利于被告的,人民法院可以推定該主張成立。
第十四條?對于審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認為必要的,應當調查收集。
對于應當由原告承擔舉證責任且為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所必要的專門性問題,人民法院可以委托具備資格的鑒定人進行鑒定。
第十五條?當事人申請通知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就鑒定人作出的鑒定意見或者就因果關系、生態環境修復方式、生態環境修復費用以及生態環境受到損害至恢復原狀期間服務功能的損失等專門性問題提出意見的,人民法院可以準許。
前款規定的專家意見經質證,可以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第十六條?原告在訴訟過程中承認的對己方不利的事實和認可的證據,人民法院認為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不予確認。
第十七條?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審理過程中,被告以反訴方式提出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十八條?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已經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或者具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重大風險的行為,原告可以請求被告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恢復原狀、賠償損失、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
第十九條?原告為防止生態環境損害的發生和擴大,請求被告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予以支持。
原告為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采取合理預防、處置措施而發生的費用,請求被告承擔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予以支持。
第二十條?原告請求恢復原狀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判決被告將生態環境修復到損害發生之前的狀態和功能。無法完全修復的,可以準許采用替代性修復方式。
人民法院可以在判決被告修復生態環境的同時,確定被告不履行修復義務時應承擔的生態環境修復費用;也可以直接判決被告承擔生態環境修復費用。
生態環境修復費用包括制定、實施修復方案的費用和監測、監管等費用。
第二十一條?原告請求被告賠償生態環境受到損害至恢復原狀期間服務功能損失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予以支持。
第二十二條?原告請求被告承擔檢驗、鑒定費用,合理的律師費以及為訴訟支出的其他合理費用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予以支持。
第二十三條?生態環境修復費用難以確定或者確定具體數額所需鑒定費用明顯過高的,人民法院可以結合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范圍和程度、生態環境的稀缺性、生態環境恢復的難易程度、防治污染設備的運行成本、被告因侵害行為所獲得的利益以及過錯程度等因素,并可以參考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的意見、專家意見等,予以合理確定。
第二十四條?人民法院判決被告承擔的生態環境修復費用、生態環境受到損害至恢復原狀期間服務功能損失等款項,應當用于修復被損害的生態環境。
其他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敗訴原告所需承擔的調查取證、專家咨詢、檢驗、鑒定等必要費用,可以酌情從上述款項中支付。
第二十五條?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或者自行達成和解協議后,人民法院應當將協議內容公告,公告期間不少于三十日。
公告期滿后,人民法院審查認為調解協議或者和解協議的內容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出具調解書。當事人以達成和解協議為由申請撤訴的,不予準許。
調解書應當寫明訴訟請求、案件的基本事實和協議內容,并應當公開。
第二十六條?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依法履行監管職責而使原告訴訟請求全部實現,原告申請撤訴的,人民法院應予準許。
第二十七條?法庭辯論終結后,原告申請撤訴的,人民法院不予準許,但本解釋第二十六條規定的情形除外。
第二十八條?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的裁判生效后,有權提起訴訟的其他機關和社會組織就同一污染環境、破壞生態行為另行起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一)前案原告的起訴被裁定駁回的;
(二)前案原告申請撤訴被裁定準許的,但本解釋第二十六條規定的情形除外。
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的裁判生效后,有證據證明存在前案審理時未發現的損害,有權提起訴訟的機關和社會組織另行起訴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第二十九條?法律規定的機關和社會組織提起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不影響因同一污染環境、破壞生態行為受到人身、財產損害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的規定提起訴訟。
第三十條?已為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生效裁判認定的事實,因同一污染環境、破壞生態行為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規定提起訴訟的原告、被告均無需舉證證明,但原告對該事實有異議并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
對于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生效裁判就被告是否存在法律規定的不承擔責任或者減輕責任的情形、行為與損害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被告承擔責任的大小等所作的認定,因同一污染環境、破壞生態行為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規定提起訴訟的原告主張適用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被告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被告主張直接適用對其有利的認定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被告仍應舉證證明。
第三十一條?被告因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在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和其他民事訴訟中均承擔責任,其財產不足以履行全部義務的,應當先履行其他民事訴訟生效裁判所確定的義務,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三十二條?發生法律效力的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的裁判,需要采取強制執行措施的,應當移送執行。
第三十三條?原告交納訴訟費用確有困難,依法申請緩交的,人民法院應予準許。
敗訴或者部分敗訴的原告申請減交或者免交訴訟費用的,人民法院應當依照《訴訟費用交納辦法》的規定,視原告的經濟狀況和案件的審理情況決定是否準許。
第三十四條?社會組織有通過訴訟違法收受財物等牟取經濟利益行為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依法收繳其非法所得、予以罰款;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有關機關處理。
社會組織通過訴訟牟取經濟利益的,人民法院應當向登記管理機關或者有關機關發送司法建議,由其依法處理。
第三十五條?本解釋施行前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司法解釋和規范性文件,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以本解釋為準。
最新資訊(《民法典》2021年1月1日生效)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二百二十九條 因污染環境、破壞生態造成他人損害的,侵權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一千二百三十條 因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發生糾紛,行為人應當就法律規定的不承擔責任或者減輕責任的情形及其行為與損害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第一千二百三十五條 違反國家規定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國家規定的機關或者法律規定的組織有權請求侵權人賠償下列損失和費用:
(一)生態環境受到損害至修復完成期間服務功能喪失導致的損失;
(二)生態環境功能永久性損害造成的損失;
(三)生態環境損害調查、鑒定評估等費用;
(四)清除污染、修復生態環境費用;
(五)防止損害的發生和擴大所支出的合理費用。
以上是律霸網小編整理的關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具體內容,如有其他疑問,歡迎在線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農村危房改造補償國家是怎么規定的
2021-02-12如何行使夫妻財產贈與財產撤銷權
2021-03-04離婚后隱藏財產的訴訟時效怎么算
2020-12-29消除不良逾期記錄的方法有哪些
2020-12-23欺詐損害國家利益合同可以生效嗎
2020-11-24業主委員會的法律地位是怎樣的
2020-12-26事實勞動關系認定的法律規定
2021-01-02口頭變更勞動合同未達成一致怎么辦
2021-01-17被公司辭退賠償需要什么證據
2021-01-12人壽保險出事故理賠嗎
2021-01-11社會保險領域嚴重失信人名單管理暫行辦法
2021-01-26冒領社會保險是否會進入社保失信人名單
2021-02-21保險代理人有哪些職業道德
2021-01-06財產所有者、保險契約、被保險人權利與義務知識
2020-12-13委托他人代理應注意什么問題?
2020-12-27未經發包方同意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是否有法律效力
2021-01-21作“釘子戶”對于拆遷補償到底有沒有優勢
2020-12-15梅州梅縣區拆遷人民防空警報設施和報廢警報器、控制終端等設備審批辦理(流程、材料、地點、費用、條件)
2020-12-04普寧拆遷人民防空警報設施和報廢警報器、控制終端等設備審批辦理(流程、材料、地點、費用、條件)
2020-11-18戶口所在地拆遷但沒有房產是否賠償
2021-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