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離婚以后最重要的兩件事情就是財產的分割和孩子的撫養,當孩子的撫養權交由雙方中的某一方之后,另一方同樣的是要給予孩子撫養費的,下面大家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離婚子女撫養費計算是怎樣的吧。
一、離婚子女撫養費計算,標準是什么?
離婚子女撫養費計算,標準是什么?我國《婚姻法》規定,撫養費包括子女生活費、教育費、醫療費等費用,一般情況下不撫養孩子的一方不需另付教育費,醫療費。子女撫養費的數額,可根據子女的實際需要,父母雙方的負擔能力和當地的實際生活水平確定。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對于有固定收入的,孩子撫養費一般可按其月總收入的20%--30%的比例給付,負擔兩個以上子女撫養費的,比例可適當地提高,但一般不得超過月總收入的50%;無固定收入的,撫養費可依據不當年總收入或同行業收入的平均收入,參照以上比例確定。但是在實踐中具體數額的確定,不可機械的適用法條,據此來確定離婚子女撫養費計算的標準,這可應根據當地生活水平和孩子的實際開銷做一定的調整,具體可以查閱和咨詢相關資料,人士。另外,即使孩子的撫養費法院判決當中已經確定,還是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更改的。如原定的撫養費根本不足以維持當地實際生活水平了;也或者說因子女上學或身體患病遠遠超過了預期的開銷等等。
二、離婚子女撫養費怎么給?
離婚子女撫養費怎么給?根據《婚姻法》第二十九條、第三十條及有關法律規定,從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保障子女的合法權益出發,結合父母雙方的撫養能力和撫養條件等具體情況妥善解決,這其中就包括離婚子女撫養費怎么給的問題。
1.關于離婚子女撫養費計算的數額,可根據子女的實際需要、父母雙方的負擔能力和當地的實際生活水平確定。有固定收入的,撫養費一般可按其月總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給付。負擔兩個以上子女撫養費的,比例可適當提高,但一般不得超過月總收入的百分之五十。無固定收入的,撫養費的數額可依據當年總收入或同行業平均收入,參照上述比例確定。有特殊情況的,可適當提高或降低上述比例。
2.離婚子女撫養費一般應定期給付,有條件的可一次性給付。對一方無經濟收入或者下落不明的,可用其財物折抵子女撫養費。父母雙方可以協議子女隨一方生活并由撫養方負擔子女全部撫養費。但經查實,撫養方的撫養能力明顯不能保障子女所需費用,影響子女健康成長的,不予準許。
3.撫養費的給付期限,一般至子女十八周歲為止。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以其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并能維持當地一般生活水平的,父母可停止給付撫養費。
4.其他。生父與繼母或生母與繼父離婚時,對曾受其撫養教育的繼子女,繼父或繼母不同意繼續撫養的,仍應由生父母撫養。離婚后,一方要求變更子女撫養關系的,或者子女要求增加撫養費的,應另行起訴。父母不得因子女變更姓氏而拒付子女撫養費。父或母一方擅自將子女姓氏改為繼母或繼父姓氏而引起糾紛的,應責令恢復原姓氏。在離婚訴訟期間,雙方均拒絕撫養子女的,可先行裁定暫由一方撫養。總結以上法律知識,離婚子女撫養費計算標準在法律上規定并不具體,因為離婚案件中夫妻支付能力和各地經濟水平不同,很難用具體的數額予以確定。所以,在個案中,法院法官有一定的裁量權,這對于離婚案件任何一方當事人來說,證據是否充分和訴訟技能是否高明非常關鍵。如果案情比較復雜,在離婚子女撫養費計算和給付存在較大爭議的情況下,最好尋求專業婚姻家庭律師的幫忙,對當事人來說,在證據搜集和訴訟技能方面會是一個很好的彌補。
我相信大家在閱讀了上述的文章之后,都應該了解了離婚子女撫養費是如何進行計算的了吧,希望小編的編輯能夠對大家的生活有所幫助,如果大家還有其他方面的疑問,歡迎找尋我們律霸的專業律師為您進行解答。
離婚子女撫養費期限怎么規定的,父母一方應該給多久?
離婚案件中法院會判子女撫養費出多少
離婚后小孩撫養費怎么給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再婚后女兒拒絕贍養怎么維權
2021-01-05交通事故律師收費標準,律師費誰出
2021-01-08商標設計分幾種類型
2020-11-15著作權法定許可制度是什么
2021-03-06不服交通事故人身傷殘評定怎么辦
2021-03-25酒駕被追尾承擔多少責任
2021-02-13婚姻自由原則的內容
2021-01-18交通事故誤工費怎樣求償
2021-03-21享受工亡賠償標準情形
2021-03-07何時開始喪失繼承權
2020-12-16勞動合同終止包括幾種情況
2021-01-11意外傷害險可分為哪些種類
2020-11-12工程保險的種類有哪些
2020-11-22什么情況下可以找保險公司理陪
2021-02-15人身保險理賠難嗎
2021-01-21外資保險公司因解散清算的,需要公告嗎
2020-12-28傻子放火保險有的賠嗎
2021-02-12交通保險理賠誤區有哪些
2020-11-22保險公司正式申請設立的程序是如何的
2021-01-16新保險法增加哪些規定
202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