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二條規定:“當事人結婚前,父母為雙方購置房屋出資的,該出資應當認定為對自己子女的個人贈與,但父母明確表示贈與雙方的除外。當事人結婚后,父母為雙方購置房屋出資的,該出資應當認為對夫妻雙方的贈與,但父母明確表示贈與一方的除外。”有的學者認為,在按本條規定認定贈與時應該區分子女與父母共同生活居住的還是子女已經單獨生活的,后者還得區分父母為子女出資購置房屋還是父母在子女購置房屋時出資,一定要慎重。
筆者認為從本條整體和立法精神來看,本條解決的是父母在子女購置房屋時的“出資”問題,把父母的“出資”行為認定為贈與,而不是父母自己作為共同有人購置房屋,也不是作為借款人為夫妻雙方提供援助。本條的關鍵是如何判定父母的“出資”是贈與給一方還是夫妻雙方。贈與合同均體現了贈與人強烈的個人意愿,均具有很強的人身性。因此,世界各國立法通常都將婚后一方受贈與的財產劃歸為夫妻一方所有,如1968年的《蘇俄婚姻和家庭法典》第22條規定:“婚姻期間作為禮物或通過繼承獲得的財產,分別歸各方所有。”我國臺灣地區民法也將夫妻一方婚后受贈和繼承的財產劃歸夫妻一方所有。
我國《婚姻法》將婚后贈與所得財產作為夫妻共同財產為原則,歸夫妻一方財產為例外。在確定父母“出資”贈與一方還是贈與夫妻雙方,關鍵在于父母的意圖,即意思表示。這里,筆者要考慮的是,父母意思表示的行使時間,即父母意思表示在何時表示才是父母的真正意思表示?表示的時間性,司法解釋沒有給予規定,這就給實務中帶來操作困難。一旦,夫妻雙方當事人出現離婚,父母往往會明確表示“出資”行為只贈與自己子女的,推翻以前的表示或者根本不承認曾經表示過贈與夫妻雙方。當然,夫妻另一方有證據證明贈與夫妻雙方的除外。在實務操作中,由于制度的不統一,處理的結果不同。筆者認為,不管是從法理、情理還是從父母的本意出發,應該以父母出資時的意思表示為其真正的意思表示,而不是離婚時或者發生糾紛時的意思表示。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上海房屋拆遷補償標準
2021-02-25男子嫖娼曠工被解雇起訴被駁回,曠工公司可以開除員工嗎
2020-11-17實際住房面積比老宅基證面積小怎么辦
2021-01-30離婚訴訟書可以寫得詳細點嗎
2021-03-09冷暴力算校園欺凌嗎
2020-11-13占用河灘地如何處罰
2021-02-12境外人員國內購房政策有哪些調整,外籍人士購房條件又有哪些
2021-01-15自然災害損失可獲得哪些保險賠償
2021-02-08人身意外險多久生效
2021-01-29航班延誤多久可以賠償
2021-02-03申請設立保險公司應提交哪些資料
2021-02-19人身保險合同立法中亟待完善的幾個問題(二)
2021-02-16二審判決書生效保險公司理賠時間
2020-11-17借車撞人全責 一方鑒定定案
2021-02-10分紅保險主要特點及購買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1-01-06保險代理人的資格條件有哪些
2021-01-20關于自燃險的含義是什么
2020-12-21什么是保險公估人及認定標準
2021-03-19土地出讓合同沒有時間合同有效嗎
2020-12-16土地轉讓合同效力的認定方法是什么
20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