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侵權財產行為后果有哪些?
根據《民法通則》,侵權行為是指因行為人對因故意或過失侵害他人財產權和人身權,并造成損害的違法行為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承擔責任的方法: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
(五)恢復原狀;
(六)賠償損失;
(七)賠禮道歉;
(八)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以上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并適用。
二、一般侵權行為構成要件
在民法理論上,根據《民法通則》的有關規定并結合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理論,可將侵權行為分為一般侵權行為和特殊侵權行為兩大基本類型。一般侵權行為是指行為人基于過錯致人損害而應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
一般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是指在一般情況下,構成侵權行為所必須具備的因素。只有同時具備這些因素,侵權行為才能成立。一般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包括:有加害行為、有損害事實的存在、加害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四個方面。
(一)有加害行為
加害行為又稱致害行為,是指行為人做出的致他人的民事權利受到損害的行為。任何一個民事損害事實都與特定的加害行為相聯系,亦即民事損害事實都由特定的加害行為所造成。沒有加害行為,損害就無從發生。
此處所稱的加害行為是一個未經法律評價的行為,對其確定純粹基于該行為所造成的民事損害后果。從表現形式上看,加害行為可以是作為,也可以是不作為,但以作為的形式居多,以不作為構成加害行為的,一般以行為人負有特定的義務為前提。
傳統民法教科書對這一要件一般以“行為的違法性”或“違法行為”來表述,這一表述方式當然有其合理性,但不夠準確。無論是“行為的違法性”還是“違法行為”,它們實際上已對致人損害的行為作了法律評判。事實上,在這里對加害行為進行法律評判并無必要,因為一般侵權行為構成的另一個要件,即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才是對致人損害行為進行法律評判的地方。在這里,只要證明有加害行為即可。
(二)有損害事實的存在
此處所稱的損害事實,是指因一定的行為或事件對他人的財產或人身造成的不利影響。損害事實的存在,是構成侵權行為的另一個要件。沒有損害事實,就談不上侵權,更談不上侵權損害賠償。
作為侵權行為構成要件的損害事實具有以下特點:一是損害系合法權益受侵害所致;二是損害具有可補救性,即所受損害可通過一定的方式進行補救;三是損害的確定性,即損害事實確實發生,并可通過一定的方式衡量其大小和程度。
損害事實依其性質和內容,可分為財產損害、人身傷害和精神損害三種。
財產損害,主要是指由于行為人對受害人的財產權利施加侵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如毀人房屋,盜人車輛等行為致權利人的經濟利益受到損害。財產損害包括直接損害和間接損害,直接損害是既得利益的損害,如車輛被盜;間接損害是可得利益的損害,如因車輛被盜導致營業收入的減少。
人身傷害,是指由于行為人對受害人的人身施加侵害所造成的人身上的損害。人身傷害專指自然人而言,系由侵害自然人的人身所造成,具體包括生命的損害、身體的損害、健康的損害三種情況。同時,對自然人人身的損害往往也會導致其財產的損失。如傷害他人身體致其支付醫療費和收入的減少等。
精神損害又稱無形損害,主要是指自然人因人格受損或人身傷害而導致的精神痛苦。如名譽受不法侵害、隱私被他人不法披露、身體因受傷而致殘等。這些都會導致自然人的精神痛苦。與其他損害不同的是,精神損害具有無形性,難以用金錢來衡量。
我國的法律會在各個方面規范和保障著公民的行為,如果有不法分子利用非法的手段惡意侵占他人的財產,也會使他人的合法權益受到傷害,如果發生了侵權行為后,侵權人和被侵權人之間也是存在了一定的權利和義務關系,當事人也是依法可以向侵權方索要賠償。
在知識產權侵權案件中,如何對知識產權打假?
消費者怎么打消費侵權官司
知識產權侵權該怎么辦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婚內出軌生子是否犯法
2021-02-02公司未交社保是否可以主張離職賠償金
2020-12-15試用期解除勞動合同規定
2020-12-31在什么情況下,軍人婚姻不會受到法律保護
2020-11-21申請法律援助的一般條件與特殊條件
2020-11-19發生糾紛后怎樣找個靠譜的律師
2021-03-19如果抵押物沒登記合同有效嗎
2020-12-20借款擔保合同怎么寫
2021-02-12在公共場合做愛構成犯罪嗎
2021-02-09行政處罰決定書沒有按期送達可以撤銷嗎
2020-12-10非親生子女離婚歸誰
2021-03-03離婚起訴書要提交幾份
2021-02-17啥時候提出放棄繼承權
2021-02-23產假辭退我違法嗎
2021-02-17商品房外墻面的所有權到底歸誰所有
2020-12-17降薪降崗變更合同怎樣維權
2020-11-18停崗留薪人員年限到了后還能回原單位上班嗎
2021-01-15員工調崗通知書
2020-12-15疫情期間被隔離扣工資嗎
2021-03-09勞動仲裁委直屬哪個部門管轄
20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