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兩種收益概念
損益表債務法以“收入/費用觀”定義收益,認為收益是產出價值超過投入價值的差額,即會計主體經過交易的、本期已實現收入與相關費用配比后的凈額,其經濟實質是已實現經營收益。資產負債表債務法以“資產/負債觀”定義收益,根據FASB第6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收益是所有者財富的增加,即會計主體除所有者投入資本及向所有者分配利潤以外的、本期所有者權益的增加,其經濟實質是綜合收益,包括已實現經營收益和未實現資產利得。損益表債務法下,收益(所得)=收入-費用。收入增加或費用減少,所得增加,則納稅(所得稅費用或應交所得稅增加,下同);費用增加或收入減少,所得減少,則抵稅(所得稅費用或應交所得稅減少,下同)。資產負債表債務法下,收益(所得)=期末凈資產-期初凈資產-所有者投入資本(+向所有者分配利潤)。除所有者投資增減以外,資產增加或負債減少,即凈資產增加,所得增加,則納稅;資產減少或負債增加,即凈資產減少,所得減少,則抵稅。
二、兩種所得稅會計差異
會計上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計算出的會計所得與稅法的收付實現基礎上的應稅所得之間的差異(以下簡稱為“所得稅會計差異”)及其對所得稅影響的會計處理是所得稅會計的核心問題。損益表債務法從損益的角度定義并核算所得稅會計差異,將由于確認收入、費用的時間不同而產生的會計所得與應稅所得之間的差異稱為時間性差異。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從凈資產變動的角度定義并核算所得稅會計差異,將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之間的差異,即會計和稅法確認資產、負債的時間不同而產生的會計所得與應稅所得之間的差異稱為暫時性差異。時間性差異與暫時性差異有其共同點。一是能夠在未來期間轉回。二是差異影響的所得稅金額遞延或分配到以后各期。三是稅率變動時,需調整遞延稅款或遞延所得稅資產(負債)的期初余額;轉回時間性差異或暫時性差異影響的本期所得稅金額按現行稅率計算。但二者也有較大的差異。第一,核算理念不同,損益表債務法從損益的概念出發核算時間性差異;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從凈資產變動的概念出發核算暫時性差異。第二,差異的范圍不同。損益必然導致凈資產變動,所以暫時性差異發生額(期末-期初)包括全部時間性差異,暫時性差異還包括時間性差異以外的其他暫時性差異,如資本公積變動引起的凈資產變動?!秶H會計準則第12號——所得稅》列舉了以下幾種其他暫時性差異:“購買式企業合并的成本,依據所取得的可辨認資產和負債的公允價值分配計入這些可辨認的資產和負債,但計稅時不允許調整;資產被重估,但計稅時不做相應的調整;企業合并產生的商譽或負商譽;初始確認時資產負債的計稅基礎不同于其初始賬面價值;對子公司、分支機構和聯營企業的投資或在合營企業中的賬面價值與投資或權益的計稅基礎不同”。第三,差異的性質不同。時間性差異是發生額;暫時性差異是余額。第四,會計報表列示不同。時間性差異引起的預交所得稅資產和欠交所得稅負債均通過“遞延稅款”科目合并核算,在資產負債表中合并列示,“遞延稅款”借方余額列為“遞延稅款借項”,貸方余額列為“遞延稅款貸項”。暫時性差異引起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通過各自的會計科目分別核算,在資產負債表中分別列示。此外,對于由會計與稅法確認收入、費用或資產、負債的口徑不同而形成的永久性差異,因其不會在未來期間轉回,損益表債務法與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均采用應付稅款法對其進行會計處理,即根據應交所得稅確認所得稅費用。因此,存在永久性差異時,“會計所得=應稅所得=會計利潤±永久性差異”。
三、兩種所得稅會計差異的核算
損益表債務法下,時間性差異分為未來增加應稅所得的應納稅時間性差異和未來減少應稅所得的可抵減時間性差異。發生應納稅時間性差異時,會計所得>應稅所得,對于該項時間性差異,會計有收入或無費用,所得增加,納稅即借記“所得稅”;稅法無收入或有費用,所得減少,抵稅即貸記“遞延稅款”,表示有費用責任無應交稅金的欠交所得稅負債增加。計提所得稅的會計處理:
借:所得稅(會計所得×所得稅率)
貸:遞延稅款(時間性差異×所得稅率)
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會計所得-時間性差異)×所得稅率]]
注:“遞延稅款”的借貸方向也可根據時間性差異的方向確定:發生應納稅時間性差異時,“應稅所得=會計所得-時間性差異”,時間性差異的方向與會計所得相反,與應稅所得相同,所以時間性差異影響的所得稅記入“遞延稅款”的貸方(下同)。轉回應納稅時間性差異時,會計所得<應稅所得,對于該項時間性差異,會計無收入或有費用,所得減少,抵稅即借記“遞延稅款”,表示欠交所得稅負債的償還;稅法有收入或無費用,所得增加,納稅即貸記“應交稅金”。計提所得稅的會計處理:
借:所得稅(會計所得×所得稅率)
遞延稅款(時間性差異×所得稅率)
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會計所得+時間性差異)×所得稅率]
可抵減時間性差異的核算原理與上述應納稅時間性差異相同。資產負債表債務法下,暫時性差異分為資產收回或負債償還時增加應稅所得的應稅暫時性差異和減少應稅所得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應稅暫時性差異可表示為:發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時,凈資產賬面價值>計稅基礎,對于該項暫時性差異,會計有資產或無負債,凈資產增加,納稅即借記“所得稅”;稅法無資產或有負債,凈資產減少,抵稅即貸記“遞延所得稅負債”,表示欠交所得稅負債增加。計提所得稅的會計處理:
借:所得稅(會計所得×所得稅率)
遞延所得稅負債(暫時性差異發生額×所得稅率)
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會計所得-暫時性差異發生額)×所得稅率]
轉回應稅暫時性差異時,凈資產賬面價值<計稅基礎,對于該項暫時性差異,會計無資產或有負債,凈資產減少,抵稅即借記“遞延所得稅負債”,表示欠交所得稅負債的償還;稅法有資產或無負債,凈資產增加,納稅即貸記“應交稅金”。計提所得稅的會計處理:
借:所得稅(會計所得×所得稅率)
遞延所得稅負債(暫時性差異發生額×所得稅率)
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會計所得+暫時性差異發生額)×所得稅率
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核算原理與上述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相同。不存在其他暫時性差異時,損益表債務法與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的核算結果相同,但存在其他暫時性差異時,兩種債務法的核算結果則不同。
通過上述比較可以看出,資產負債表債務法以資產、負債的確認、計量為核心,以現行價值、全面收益為基礎,是一種完全的債務法,與損益表債務法相比,它能夠更加全面地核算所得稅會計差異,更加真實地反映遞延所得稅資產(負債),為決策提供更加相關的所得稅會計信息。
以上便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知識,相信大家通過以上知識都已經有了大致的了解,如果您還遇到什么較為復雜的法律問題,歡迎登陸律霸網進行律師在線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要約收購義務
2021-01-07交通事故庭外調解流程有哪些
2021-02-12交通違章不處理會上征信嗎
2020-12-17法律法規的變化需要變更勞動合同嗎
2021-02-12合同債權的法律界定是什么
2020-11-29公司股東欺詐轉讓股權如何起訴
2021-03-26什么情況下房屋能夠回購
2021-02-20集資房什么時候可以提取公積金貸款
2021-02-07幫別人房產抵押貸款有風險嗎
2020-11-20勞動關系客體包括什么
2021-03-18公司倒閉員工賠償款不足怎么辦
2021-02-26意外險多少錢一年
2021-01-31客戶聘請保險經紀人的必要性有哪些
2020-11-13“觀察期”出險不理賠
2020-11-16超速行駛發生事故保險公司為什么不全賠
2020-12-14保險事故涉及多個受害人怎么理賠
2020-11-16保險人收到被保險人的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請求后應怎么辦
2021-02-15死亡事故理賠流程
2021-01-24國有土地劃撥土地轉讓有哪些條例
2020-12-08農村土地流轉流程是怎樣的
20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