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不因父母離婚而消除。離婚后,子女無論由父或母撫養,仍是父母雙方的子女。離婚后父母對于子女仍有撫養和教育的權利和義務。
王女士反映:王女士3年前離婚,按照法院判決,當時剛上小學的兒子由其父親直接撫養,王女士未與兒子共同生活,無法行使教育他的權利。日前,因兒子在學校與他人打架被受害人家長提起人身損害賠償之訴,法院通知王女士與其前夫一起作為兒子的法定監護人參加訴訟有依據嗎?
律師解答:我國《婚姻法》第三十六條規定:“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不因父母離婚而消除。離婚后,子女無論由父或母撫養,仍是父母雙方的子女。離婚后父母對于子女仍有撫養和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币虼?,王女士離婚后雖然不直接撫養兒子,但與兒子之間的母子關系并未改變,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也未改變。人民法院受理以王女士兒子為被告的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后,鑒于王女士的兒子尚未成年,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十六條關于“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的規定,將王女士列為法定監護人之一,通知其參加訴訟是有充分法律依據的。
◆如何認定受遺贈人“知道受遺贈后兩個月內”的起算點?
陳先生反映:其父親于2002年6月作了遺贈公證,將遺產全部遺贈給他人。2009年4月,陳先生的父親死亡。陳先生想了解:依據繼承法第二十五條規定:“繼承開始后,繼承人放棄繼承的,應當在遺產處理前,作出放棄繼承的表示。沒有表示的,視為接受繼承。受遺贈人應當在知道受遺贈后兩個月內,作出接受或者放棄受遺贈的表示。到期沒有表示的,視為放棄受遺贈。”那么,是不是只要受遺贈人無法證明其于2002年8月前有明確表示接受遺贈,就可以認定受遺贈人放棄受遺贈?
律師解答:遺贈是指自然人以遺囑的方式,將其個人的財產贈與國家、集體或者法定繼承人以外的人,并于其死后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為。雖然遺贈是在生前作出的,但只有于遺贈人死亡后該遺贈才發生法律效力,即遺贈人死亡前,不發生財產所有權的轉移。因此,關于如何認定受遺贈人“知道受遺贈后兩個月內”的起算點問題,應當把繼承法第二十五條第一款和第二款聯系起來理解,繼承從被繼承人死亡時開始,被繼承人活著時,即便做了遺囑公證,受遺贈人也不適宜在其生存時就表示接受遺贈,只能等被繼承人死亡后再表達自己愿意接受遺贈的意愿,故兩個月的最早起算點應是從被繼承人死亡之日起算。如果受遺贈人在被繼承人死亡之后才得知遺贈事宜,應當在知道受遺贈后兩個月內作出接受或者放棄受遺贈的表示。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侵犯人身權利的行為
2021-02-2834歲扶貧干部殉職可以認定為工傷嗎
2021-02-12涉外撫養管轄
2021-01-14無效婚姻會有記錄嗎
2021-01-30刑期執行過半就能申請假釋嗎
2021-01-30老人贍養費標準2020年
2021-01-27自愿放棄房產聲明書具有法律效力嗎
2021-03-22執行立案說明已經在執行了嗎
2021-01-18轉繼承怎么分割財產
2020-11-11擔保期過了法院還受理嗎
2021-02-17單位集資房拆遷怎么補償
2021-02-10繳納五險是否等同于建立勞動關系
2021-01-05雙倍經濟補償金的情形有什么
2021-02-04申請勞動爭議調解,必須要提交書面的申請嗎?
2021-01-01星期天發生事故保險公司不理賠合法嗎
2021-01-22貨物運輸保險合同的定義是什么
2021-02-11保險合同是有償合同
2021-01-12外資保險公司可以在中國設立分支機構嗎
2021-02-28被保險人喪命誰能依法獲賠
2021-03-26保險經紀人經營業務是什么
2021-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