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不因父母離婚而消除。離婚后,子女無論由父或母撫養,仍是父母雙方的子女。離婚后父母對于子女仍有撫養和教育的權利和義務。
王女士反映:王女士3年前離婚,按照法院判決,當時剛上小學的兒子由其父親直接撫養,王女士未與兒子共同生活,無法行使教育他的權利。日前,因兒子在學校與他人打架被受害人家長提起人身損害賠償之訴,法院通知王女士與其前夫一起作為兒子的法定監護人參加訴訟有依據嗎?
律師解答:我國《婚姻法》第三十六條規定:“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不因父母離婚而消除。離婚后,子女無論由父或母撫養,仍是父母雙方的子女。離婚后父母對于子女仍有撫養和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因此,王女士離婚后雖然不直接撫養兒子,但與兒子之間的母子關系并未改變,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也未改變。人民法院受理以王女士兒子為被告的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后,鑒于王女士的兒子尚未成年,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十六條關于“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的規定,將王女士列為法定監護人之一,通知其參加訴訟是有充分法律依據的。
◆如何認定受遺贈人“知道受遺贈后兩個月內”的起算點?
陳先生反映:其父親于2002年6月作了遺贈公證,將遺產全部遺贈給他人。2009年4月,陳先生的父親死亡。陳先生想了解:依據繼承法第二十五條規定:“繼承開始后,繼承人放棄繼承的,應當在遺產處理前,作出放棄繼承的表示。沒有表示的,視為接受繼承。受遺贈人應當在知道受遺贈后兩個月內,作出接受或者放棄受遺贈的表示。到期沒有表示的,視為放棄受遺贈。”那么,是不是只要受遺贈人無法證明其于2002年8月前有明確表示接受遺贈,就可以認定受遺贈人放棄受遺贈?
律師解答:遺贈是指自然人以遺囑的方式,將其個人的財產贈與國家、集體或者法定繼承人以外的人,并于其死后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為。雖然遺贈是在生前作出的,但只有于遺贈人死亡后該遺贈才發生法律效力,即遺贈人死亡前,不發生財產所有權的轉移。因此,關于如何認定受遺贈人“知道受遺贈后兩個月內”的起算點問題,應當把繼承法第二十五條第一款和第二款聯系起來理解,繼承從被繼承人死亡時開始,被繼承人活著時,即便做了遺囑公證,受遺贈人也不適宜在其生存時就表示接受遺贈,只能等被繼承人死亡后再表達自己愿意接受遺贈的意愿,故兩個月的最早起算點應是從被繼承人死亡之日起算。如果受遺贈人在被繼承人死亡之后才得知遺贈事宜,應當在知道受遺贈后兩個月內作出接受或者放棄受遺贈的表示。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河道整治拆遷的實施主體是誰
2021-03-12死刑冤假錯案如何賠償
2020-12-08股權轉讓變更需要實名認證嗎
2021-03-14訴訟離婚訴訟狀怎么寫
2021-02-09父母離婚母親去世父親是監護人嗎
2020-12-25看守所非直系親屬能探望嗎
2021-01-08交通肇事與交通肇事罪有什么區別
2020-11-20扣押商品車是否構成刑事犯罪
2020-12-21羈押與逮捕分別是什么意思
2021-02-06五一勞動節幾天三薪
2020-12-19公司裁員流程是什么
2020-12-22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的調解什么時候結束
2021-03-20加快發展出口產品責任險的對策
2021-01-02意外傷害保險理賠的范圍
2020-12-21保險是先用交強險賠付嗎
2020-11-09車撞人保險沒賠付需墊付嗎
2020-12-12土地承包經營權是指什么權
2021-02-02國有企業土地怎么轉讓
2021-02-26土地流轉方式
2021-03-17澄海區拆遷人民防空警報設施和報廢警報器、控制終端等設備審批辦理(流程、材料、地點、費用、條件)
2021-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