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不因父母離婚而消除。離婚后,子女無論由父或母撫養,仍是父母雙方的子女。離婚后父母對于子女仍有撫養和教育的權利和義務。
王女士反映:王女士3年前離婚,按照法院判決,當時剛上小學的兒子由其父親直接撫養,王女士未與兒子共同生活,無法行使教育他的權利。日前,因兒子在學校與他人打架被受害人家長提起人身損害賠償之訴,法院通知王女士與其前夫一起作為兒子的法定監護人參加訴訟有依據嗎?
律師解答:我國《婚姻法》第三十六條規定:“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不因父母離婚而消除。離婚后,子女無論由父或母撫養,仍是父母雙方的子女。離婚后父母對于子女仍有撫養和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因此,王女士離婚后雖然不直接撫養兒子,但與兒子之間的母子關系并未改變,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也未改變。人民法院受理以王女士兒子為被告的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后,鑒于王女士的兒子尚未成年,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十六條關于“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的規定,將王女士列為法定監護人之一,通知其參加訴訟是有充分法律依據的。
◆如何認定受遺贈人“知道受遺贈后兩個月內”的起算點?
陳先生反映:其父親于2002年6月作了遺贈公證,將遺產全部遺贈給他人。2009年4月,陳先生的父親死亡。陳先生想了解:依據繼承法第二十五條規定:“繼承開始后,繼承人放棄繼承的,應當在遺產處理前,作出放棄繼承的表示。沒有表示的,視為接受繼承。受遺贈人應當在知道受遺贈后兩個月內,作出接受或者放棄受遺贈的表示。到期沒有表示的,視為放棄受遺贈。”那么,是不是只要受遺贈人無法證明其于2002年8月前有明確表示接受遺贈,就可以認定受遺贈人放棄受遺贈?
律師解答:遺贈是指自然人以遺囑的方式,將其個人的財產贈與國家、集體或者法定繼承人以外的人,并于其死后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為。雖然遺贈是在生前作出的,但只有于遺贈人死亡后該遺贈才發生法律效力,即遺贈人死亡前,不發生財產所有權的轉移。因此,關于如何認定受遺贈人“知道受遺贈后兩個月內”的起算點問題,應當把繼承法第二十五條第一款和第二款聯系起來理解,繼承從被繼承人死亡時開始,被繼承人活著時,即便做了遺囑公證,受遺贈人也不適宜在其生存時就表示接受遺贈,只能等被繼承人死亡后再表達自己愿意接受遺贈的意愿,故兩個月的最早起算點應是從被繼承人死亡之日起算。如果受遺贈人在被繼承人死亡之后才得知遺贈事宜,應當在知道受遺贈后兩個月內作出接受或者放棄受遺贈的表示。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合同滯納金最高限額
2021-02-02股東代表訴訟中以誰的名義提訴訟
2020-12-01成立公司是否需要實繳出資
2020-12-28搶黃燈出現交通事故是全責嗎
2021-01-16陷入履行不能可以解除合同嗎
2020-11-18房地產開發轉讓手續應該如何辦理
2020-11-13關于雙重勞動關系的爭議
2021-02-01私自改離職證明違法嗎
2021-03-04雇傭關系受傷怎么賠
2020-12-11勞動仲裁委直屬哪個部門管轄
2020-11-12勞動糾紛一裁終局的情形
2021-03-06投資型保險的費用及給付型態
2020-11-30海上運輸保險的承保范圍
2020-11-16保險合同變更申請書的內容
2021-02-06保險合同有哪些特點
2020-12-08辭職后用人單位不辦理保險交移
2021-03-01人身保險事故獲雙賠的正當性依據
2021-01-26校車肇事損失保險公司拒賠無理
2021-02-25商業保險已賠償侵權人還需要賠償嗎
2020-12-06車輛修理費高于市值,保險公司能拒賠嗎
202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