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
申請執行人生某,男,某村村民。
被執行人于某,女,某村村民。
被執行人劉某,男,某村村民。
被執行人高某,女,某村村民。
2004年9月,生某到東營市東營區人民法院起訴于某、劉某、高某,要求三被告共同償還劉某某(劉某某生前與于某系夫妻關系,是劉某、高某之子)生前借其的款項。東營區法院審理后認為,該債務系于某與劉某某的夫妻共同債務,劉某某己死亡,于某負有對該債務清償的義務。劉某、高某未與劉某某共同生活,沒有清償其債務的義務,但該二人系劉某某的法定繼承人,應在繼承劉某某的遺產范圍內承擔償還責任。同年11月,東營區法院判決于某償還生某借款本息34914元;劉某、高某在繼承劉某某遺產的范圍內承擔還款責任。判決生效后,于某、劉某、高某未按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時間向生某履行償還借款的義務。2005年3月,生某向東營區法院申請強制執行,要求法院強制被執行人于某、劉某、高某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
[執行]
案件進入執行程序后,東營區法院依法向被執行人于某、劉某、高某送達了執行通知書和傳票,但被執行人未在法院限期內自動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執行過程中經于某與生某協商,于某以其與劉某某的共有房屋3間折價15000元抵償欠生某的債務,無力清償剩余債務。劉某與高某也未能實際繼承劉某某的遺產。
東營區法院根據申請人提供的線索查明,劉某某因交通事故于2004年7月死亡,肇事者尚某與于某、高某、劉某在某縣法院達成賠償協議,尚某賠償于某、高某、劉某及于某的兒子四人死亡賠償金27000元、精神撫慰金2500元。同年8月,于某、劉某、高某達成協議,于某分得死亡賠償金9000元,劉某、高某分得死亡賠償金18000元。經申請人申請,東營區法院到該縣法院對三被執行人獲得的死亡補償金進行了扣留。劉某、高某隨向東營區法院提出執行異議,認為法院判決他們在承擔劉某某的遺產范圍內承擔責任,他們獲得的死亡補償金不是遺產,不能進行執行。
針對被執行人劉某、高某提出的異議,合議庭存在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死亡賠償金是因劉某某的生命建康權受到侵害而產生的,是對劉某某生命建康權受侵害而作出的賠償,被執行人劉某、高某接受了18000元的死亡賠償金,相當于繼承了劉某某18000元的遺產,法院應當執行該18000元。劉某與高某的異議不成立。另一種意見認為,劉某、高某獲得的18000元是死亡賠償金,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三條關于遺產的定義與范圍,故該死亡賠償金不是遺產,法院不能強制扣留該18000元。法院判決的是劉某與高某在繼承劉某某的財產范圍內承擔責任,劉某與高某未能實際繼承遺產,就不用承擔責任。故劉某與高某的異議成立,法院應當對劉某與高某應得的18000元死亡賠償金的扣留予以解除。
東營區法院采納了第二種意見。
[評析]
小編認為第二種意見是正確的。
該案中,東營區法院所扣留的死亡賠償金的所有人系于某、高某與劉某。法院判決于某承擔的是清償責任,對于某應得部分死亡賠償金,不論性質是什么,法院能夠執行無異。但高某與劉某是在繼承劉某某的遺產范圍內承擔清償責任,對劉某與高某所得死亡賠償金能否執行,這決定于死亡賠償金的性質與含義。
民事理論認為,公民的權利始于出生,終于死亡。受害人因受侵害死亡后,其作為民事主體的資格己經消失,因此,死亡受害人不能以主體資格主張權利,請求損害賠償。在此情況下,請求賠償的主體是間接受害人,即死者的近親屬或法定繼承人。從權利人受損害方面講,一方面是財產損害,另一方面是精神損害。對財產損害的賠償有兩種理論,一種是"扶養喪失說",一種是"繼承喪失說"。"扶養喪失說"認為,因侵害他人生命導致受害人死亡,受害人生前扶養的未成年人或者沒有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成年近親屬,因此喪失了生活的供給來源,受到了財產損害,侵權責任人應當對該項損害予以賠償。《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19條規定,"侵害公民身體造成傷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殘廢者生活補助費等費用;造成死亡的,并應當支付喪葬費、死者生前扶養的人必要的生活費等費用"。這一條款的規定就是延用了這一理論,只對扶養費、喪葬費等直接損失作了規定,并未涉及到死亡賠償金的問題。但在實踐中,依據這一理論,如果被害人沒有被扶養人,就無須賠償被扶養人生活費,只須賠償喪葬費,這顯然不公平,也不妥當。"繼承喪失說"則認為,侵害他人生命致使他人死亡,不僅被害人的生命受到了侵害,而且造成受害人余命年歲內的收入逸失,這就給受害人的近親屬造成了財產損失。如果不發生事故,受害人沒有死亡,被害人將獲得正常的勞動收入,除去自己消費的外,其余應由近親屬或法定繼承人合法繼承。《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延用了這一理論,在第十七中規定"受害人死亡的,賠償義務人除應賠償……等費用外,還應當賠償喪葬費、被扶養人行生活費、死亡補償費……"。在第29條中規定了死亡賠償金的計算方法,"死亡賠償金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準,按十年計算。六十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七十五周歲以上的,按五年計算"。從這兩條的規定不難看出,死亡賠償金的內容是對權利人收入損失的賠償,其性質是對死者的近親屬的財產損害賠償。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涉外離婚一方不同意怎么辦
2020-12-27商標侵權免責的條件是什么呢
2020-12-12立約定金的作用有哪些
2021-01-11花錢保外就醫容易嗎
2021-03-19房屋作為遺產如何分割
2020-11-24怎樣申辦贍養協議公證
2020-11-26申請強制執行,但是被告拒不執行判決該怎么辦
2021-03-26夫妻間冷暴力違背婚姻法嗎
2021-02-09買家不想和賣家解除合同補齊材料可以嗎
2021-01-18合同糾紛是否能提起侵權之訴
2021-02-03老板不批試用期離職怎么辦
2021-03-17試用期沒有7天不給工資是否合法
2020-12-18被惡意調崗可以要求賠償嗎
2021-01-02外包勞務審計流程怎么進行
2021-01-21企業污水污染魚塘該賠償嗎
2021-03-12代位追償在財險和壽險中的不同運用
2020-11-17保險合同的效力變更包括哪些
2020-12-19單位要給滿50歲的女職員買養老保險嗎
2021-02-17失業保險待遇轉遷是怎么規定的
2020-11-16發生車禍理賠多久時間有效
2021-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