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案件的介紹
行政案件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國家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違法或不當,侵犯其合法權益時,依照《行政訴訟法》規定的程序提出起訴,由人民法院立案處理的行政爭議案件。
行政案件具有行政爭議的全部屬性。與行政爭議相比,只是增加了一項程序,即由國家審判機關立案的程序。其具體表現為:當事人與國家行政機關產生行政爭議,向國家審判機關提出起訴,請示解決該項爭議,經國家審判機關依法審查,認為符合受案條件者,決定立案處理。故此,原行政爭議轉化為行政案件。行政案件可否構成,是行政訴訟法律制度的基礎問題,是行政訴訟程序的起端,它決定著行政管理相對人能否享有訴權,國家審判機關是否取得對某一特定案件的審判權。因此,正確認識行政案件的屬性,從而判定某一特定行政爭議能否立案處理,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法律問題。
根據我國《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提起行政訴訟必須具備四個基本條件:
(1)原告是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2)有明確的被告;
(3)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根據;
(4)屬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很顯然,這四個基本條件也是人民法院審查起訴和受理案件的基本依據。人民法院依此審查,對于符合條件的予以受理,對于不符合條件的裁定不予受理或駁回起訴,從而判定行政案件是否成立。
行政案件的評議和宣判
法庭辯論結束后,審判長宣布休庭,由合議庭組成人員進行合議。合議庭代表人民法院根據經過法庭審查認定的證據,確認案件事實,適用相關法律規范,最終形成人民法院對案件的裁定和判決。合議階段是合議庭組成人員各自的判斷形成多數意見乃至一致意見的過程,合議結論應堅持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但少數人的意見應當記入合議筆錄,每一位合議庭組成人員都應在合議筆錄上簽名。
經過法庭調查、法庭辯論和休庭合議三個階段后,庭審即進入最后宣判階段。宣判是由審判長代表人民法院宣告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的認定和人民法院對相應具體行政行為的處置,如撤銷、維持或變更。人民法院宣告判決一律公開進行,除當庭宣判外,還可以擇期宣判。宣告判決時,應告知訴訟當事人的上訴權利、上訴期限和上訴人民法院。
行政案件是保護公民在被國家行政機關所侵害利益時發生的,它開庭審理需要一些步驟。如果有其他相關問題想要了解,歡迎咨詢律霸網的免費法律咨詢,可以幫助你解答疑惑。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誹謗誣陷的區別是什么
2021-01-09事實婚姻的法律特征有哪些
2021-01-23訂金與定金的區別有哪些
2021-02-01有限合伙人財產份額轉讓合同當事人有哪些義務
2021-02-15生產費和撫養費如何算
2020-12-25合同債權質押是什么
2021-02-09離職公司押放工資算違法嗎
2020-11-27非法占地如何處罰
2021-02-10房屋私自改造出租合法嗎
2020-12-24什么情況下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2021-01-10辭退和開除有什么區別有哪些
2020-11-13被保險人酒后駕車保險公司是否免責
2021-01-18保險欺詐的法律后果是怎么樣的呢
2021-01-23保單的轉讓與質押規定
2021-01-12土方工程承包合同范本
2021-03-15誰可以申請土地出讓
2020-11-16村民可以拒絕土地流轉嗎
2021-01-19村委會有權簽拆遷補償安置協議嗎
2021-01-212020年舊房拆遷補償政策是怎樣的
2021-01-26拆遷安置利益轉移如何認定
20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