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市場的日益繁榮,我國經濟市場上的公司也在逐漸增多。公司法人作為公司的法律代表和公司的管理人員,在一定的行為準則上應該嚴格的要求自己,不得利用公司成為自己違法犯罪的武器。那公司法人人格的濫用者都有哪些表現呢,下面小編就為你進行解答。
一、公司人格濫用的定義
公司人格濫用是指控制股東利用股東以出資承擔有限責任和公司以全部資產獨立承擔責任的規定,以自己的意志操縱公司的意志,使公司成為控制股東的傀儡,從而使公司成為自己逃避債務、規避風險的工具。
按照公司法的一般原則,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與公司嚴格分離,這種分離:
一是表現為財產上的分離,即公司的財產與股東的財產分離,股東僅以其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
二是表現為人格上的分離,股東與公司系完全獨立的人格,股東僅代表個人意志,公司的運營由公司獨立決定。
公司人格濫用的構成要件包括:公司經工商機關注冊成為獨立的法人,存在控制股東,控制股東實施了濫用公司人格的行為,控制股東以公司的行為代替自己的行為,公司人格濫用行為產生了控制股東逃避責任,債權人提起控制股東濫用公司人格之訴。
二、司法實踐中股東濫用公司人格的主要表現
(一)公司的注冊資本不到位或者甚至達不到公司注冊資本的最低限額。
公司資本是公司正常營運的物質基礎,是公司人格獨立的重要條件之一。以公司方式組織經營,但又不具備足額資本,可以認為出資人利用公司制度逃避股東個人的責任。現代公司法對設立公司的最低資本額的規定較低,一個資本不足的公司如果從事具有風險的商務運作,實際上是將損失的風險轉嫁給公司債權人。
司法實踐中,這種情況比較普遍。資本不足的表現方式有虛假驗資,先驗資后抽逃及驗資不實等表現形式。例如筆者在審理一起買賣合同欠款糾紛案件中,被告某有限公司系某工會出資設立,但出資不足,最后判令某工會在出資不足的范圍內承擔對原告承擔賠償責任。
(二)公司與股東人格混同。
公司與股東人格混同,是公司已失去獨立人格的集中表現。這種情況較多發生在小規模公司和母子公司中,公司與股東或者子公司與母公司之間發生財產、業務的混同,是對分離原則的嚴重背離。
公司與股東人格混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公司與股東財產混同。如股東在公司成立后任意抽逃資本,股東與公司的財產或賬目混在一起沒有明確界限,股東隨意為個人目的使用公司財產等,這實際上是對財產層次上分離原則的背離。
2、公司與股東經營行為混同。即股東不是按法定方式行使其權利,而是任意干預公司的具體經營活動,使公司喪失經營自主性,這實質上是對經營層次上分離原則的背離。由于財產、經營的混同導致公司與股東人格混同,公司被作為股東的另一個自我或工具,易使交易相對人處于不公平地位,并可能導致其權利落空。這種情況大都在有限責任公司中存在,例如在一起買賣合同欠款糾紛案件中,被告某公司的會計承認另外一家公司與被告是兩塊牌子,一套班子,財產由兩家公司任意調配使用,該會計同時出具了兩家公司的財務賬冊。工商登記材料顯示兩家公司不存在母子公司關系。法院根據以上事實認定,兩家公司財產混同,屬于濫用公司人格,將另一公司追加為共同被告,判令兩家公司共同償還原告欠款。
(三) 利用公司人格逃避契約義務或其他債務。
股東利用公司形式從事經營活動,在公平、誠信的前提下,嚴守分離原則,即可享受有限責任的特權,分散經營風險。有些公司債務累累,為轉移財產逃避債務,而以其財產成立一個新的公司或其他企業法人,并將經營所得轉移至新設公司或企業名下,使原公司成為空殼,用來對付債權人索債,公司獨立人格顯然已被濫用,成為股東回避契約義務的工具。這種金蟬脫殼的現象在審判實踐中頗為常見,但因新公司在設立時往往由自然人使用現金作為出資,法院不能掌握其內部的資產轉移的證據而不能判令新設公司承擔責任,這是一個頗為無耐的現象。如果放任自流,將嚴重破壞整個社會的誠信體系。筆者建議出臺法院可以審查公司資產運行的司法解釋以切實解決這一問題。
(四)利用公司人格規避法律義務。
公司法存在強制性條款,給予公司股東和公司強制性義務,股東和公司應承擔作為或不作為之義務。但控制股東利用公司的法人人格,人為地改變了公司法強制性規范的適用,達到規避法律義務的目的,從而導致法律規范本來的目的落空。
三、濫用公司人格行為的特點
(一) 濫用公司人格行為的主體是公司的控制者、操縱者。
控制股東利用其在公司中固有的便利條件,往往能夠較為便利地控制、操縱公司,所以控制投東成為濫用行為最常見的主體。除了控制股東,在特定的法律關系中,公司的董事、經理,只要實際上控制、操縱了公司,都可以成為濫用行為的主體。所以,無論是控制股東還是其董事、經理,只要實際控制、操縱著公司,就有可能成為濫用公司人格者。
(二)濫用公司人格行為在客觀上突出地表現為濫用公司人格者對公司的實際控制、操縱。
特定主體要想使公司形式成為其實現不法目的的工具或手段,首先必須對該公司擁有實際的控制權。如果特定主體對公司不擁有控制權,當然無法利用該公司形式實現自己的不法目的,從而也就無法以公司的獨立人格為擋箭牌,逃脫所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
實踐中,控制、操縱公司的方式多種多樣,這種方式可以是股權式的,即通過控制公司的絕對或者相對多數的股份來控制、操縱公司;也可以是非股權式的,如通過技術、管理、銷售渠道等方面的和優勢和能力而控制、操縱公司;還可以是行政干預式的,即通過行政權力的參與和干預來控制、操縱公司。但無論何種方式,這種外在的控制和操縱必須達到一定的程度,從而使公司喪失自主性、獨立性,失去獨立人格的基礎,也只有如此,公司人格才有被濫用的可能。
判斷公司是否被實際控制、操縱的標準較為復雜。一般來說,在判斷這一問題時,需要綜合考慮下列因素:公司的財產是否完整、獨立,是否有足夠的資產開展業務,公司的業務是否獨立開展,公司的帳目是否獨立記載、存儲,股東等人是否依照公司法規或公司章程的規定履行各項程序與義務。只有在對上述幾個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判斷后,才能得出公司是否被控制、操縱,是否喪失自主人格的結論。也只有在得出這種結論后,濫用公司人格的行為才可能存在。
(三)濫用公司人格行為是違反法律規定或者違背誠信原則和善良風俗的行為。
從法律標準上看,濫用公司人格行為是以違反法律規定或者違背誠信原則和善良風俗為特征的。這是區分濫用公司人格行為和股東出于經濟交往中限制風險責任的需要合理利用法人制度行為的法律標準。后者通常表現為股東對公司債務的有限責任原則,在市場經濟中,這是法律制度下經濟自由的體現,顯然不能因為糾治濫用公司人格行為而過度地限制經濟自由,以至于危及法人制度的基礎,影響整個法律制度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因此在濫用公司人格行為的認定中,必須嚴格區別濫用行為和合理利用行為。
(四)在主觀方面,濫用公司人格行為通常表現為惡意。
即濫用者有意識地把公司人格作為非法活動的工具或手段,借以規避法律、逃避契約義務。這里的規避法律是指特定的法律主體因受法律規定的限制而無法進行某種行為時,便利用其控制的另一獨立公司去完成。形式上看是公司的意思、公司的行為,實質上是特定人的意思和行為,只不過借用了公司的形式,用合法的形式掩蓋了非法目的。逃避契約義務則是指特定的人或公司為逃避自身已有的契約義務,而將其財產轉移給受其控制的公司,使契約義務無法得以履行;或者為擺脫契約內容對其不得為某一行為的限制而成立一個由其控制的公司。簡言之;就是利用公司形式制造契約不能履行或不必履行的既成事實,從而擺脫契約的束縛,而在表面上行為人不履行契約義務似乎于法有據。濫用公司人格行為不管是以規避法律為目的,還是以逃避契約義務為目的,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其直接后果都是損害債權人的利益,這是其主觀惡意的客觀表現,也是我們在處理有關糾紛是必須對濫用行為進行糾治的直接原因。
對公司的股東和相應的債權人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這類犯罪案件較為隱蔽,調查也較為復雜。這還要相應的部門和相關的債權人股東進行監督,防止這類事件的發生。
注冊公司法人和監事是否可以是一個人
公司法人變更要交稅嗎
一人有限公司法人擔任不是股東是否可以?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警察能參與強拆嗎
2021-02-20申請書工傷認定要多長時間才能知道結果
2021-01-26車禍獲得賠償能否申請工傷
2021-01-22貪污罪能否辦理取保候審
2020-12-22海事訴訟被請求人的財產包括哪些
2020-12-19當事人提出回避申請會產生什么后果
2021-02-14老公動手打你怎么處理
2020-11-15怎樣才能守法跳槽
2020-11-26調崗降薪案例一
2021-01-06公司能把員工的工資全部扣光嗎
2020-12-23勞動爭議仲裁可以代替離職證明嗎
2020-11-18強險范圍內保險公司是否要賠償人身損失呢
2021-02-18飛機晚點有賠償嗎
2020-11-30保險合同的受益人是指什么,什么情況下沒有受益人
2021-02-07保險公司保證金退還時間是如何規定的
2020-11-10無責以買保險撞死人要坐牢嗎
2020-12-04貨車報保險要資格證嗎
2021-01-05保險公司的組織形式是怎樣的
2020-12-06什么叫保單現金價值
2021-01-25土地承包經營權有什么效力
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