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權憑證與執行中止的比較
(1)執行中止制度有明確的法律依據。中國“民訴法”已經列舉了執行中止的幾種情形,執行中止依據明確。
(2)執行中止不會侵犯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執行中止只是暫時停止對案件的執行,只是一個程序性問題,對案件的實體權利義務未作實體性變更,利息依原判決照算。
(3)執行中止不會出現金額錯誤。對當事人放棄的權利或已經履行的義務都可以在執行中體現,若金額有出入均可在執行完畢前得以糾正。
(4)執行中止不會增加訴訟成本。執行中止無須制作精美憑證,只須制作普通的裁定書,當事人無須特意保管。如遺失,當事人可憑復印件申請恢復執行。
綜上所述,執行中止可以說是有百利而無一弊,債權憑證有百弊而無一利,但各級法院均置執行中止不用而另起爐灶,這就讓人深思:法院有部門利益?法官素質差?答案都是否定的。法官經過多年來的政治和業務培訓,整體素質已相對較高;執行中止與債權憑證本身就不含有經濟利益,同時在法院實行收支兩條線的情況下,法院與法官更無利益可言。究其原因是執行中止本質不明確。中國廣大民眾、法官甚至許多法院領導都有這樣一種思想:案件進法院,法院應全額執行。否則執行員要么“無能”,要么“腐敗”,“中止執行裁定書”成了“執行不力”、“法律白條”的標志,這種看法是中國要根除中止執行的思想根源。但是這種傳統觀念又是極其錯誤的,執行中止不僅不是法官“無能”、“腐敗”的標志,相反執行中止反映了社會的發展規律,它實質是商業風險在執行中的反映。理由是:
第一、商業有風險。中國現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水平低,被執行人的履行能力相對有限,特別是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在法制不健全的情況下,商業風險大量存在,這就決定了被執行人的履行能力的不全,這個履行能力不因當事人提起訴訟的改變而改變。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執行案件不可能全部全額執行完畢。
第二、訴訟有風險。也就是說法院不可能查清被執行人的全部客觀情況。一方面中國法律尚未也不可能賦予法官完全查清客觀情況的權力。另一方面,因各種原因被執行人可能逃避或規避債務,有關機關也可能找出各種原因不協助法院的執行,法院也可能因自身人力、物力、財力的不足,無法查清被執行人的所有財產、債權、債務情況。要求法院做到案件執行結果與被執行人的客觀情況相一致是不現實的。
如果讀者需法律方面的幫助,歡迎到律霸網進行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合同要約有效期限
2020-11-27怎樣能撇清婚內債務
2021-03-11減刑、假釋司法解釋
2021-03-13收到執行裁定書怎么辦
2021-02-20房產抵押后法院還可以凍結嗎
2021-02-28反擔保合同必須三方簽字嗎
2021-03-12非法占有是否具有處分權
2021-01-16勞動合同的續訂的程序
2020-12-06一個員工是否可以跟兩個公司簽勞動合同
2021-01-05一房多租詐騙15萬,一房多租構成犯罪嗎
2021-01-16違反保密協議可以解除合同嗎
2020-11-09航班延誤保險賠償問題
2020-12-20保險公司拖車費標準是多少
2021-02-24常見的保險合同糾紛案例
2021-02-07代簽商業三者險投保單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2020-12-09發生車禍理賠多久時間有效
2021-01-19有關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幾個基本
2020-12-21施工承包合同爭議的解決方式有哪些
2020-11-19土地承包經營權繼承是什么意思
2021-02-22土地轉包期內甲方死亡合同怎么辦,轉包合同怎么寫
2021-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