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條】
第九條 國務院編制人口發展規劃,并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根據全國人口發展規劃以及上一級人民政府人口發展規劃,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編制本行政區域的人口發展規劃,并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釋義】
本條是關于政府制定人口發展規劃,并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規定。
一、關于政府人口控制
各國政府因各自國內存在的人口問題不同,對人口規模和人口增長速度所持的觀點也截然不同,一些國家鼓勵人口增殖,另一些國家鼓勵人口控制。鼓勵人口控制的國家又有兩種模式:一種是通過家庭計劃生育計劃控制人口,一種是通過政府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我國采取的是政府計劃生育控制人口的模式,國務院編制人口發展規劃,并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其理由是:
(一)由我國的基本國情所決定
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人均資源相對不足,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
我國的人口壓力大。由于人口基數大,盡管實行計劃生育,每年新出生人數仍在2100萬左右;凈增人數1300萬左右,相當于瑞典和挪威兩個國家的人口總和。這樣的增長趨勢還將持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同時,我國人口分布不平衡,94%的人口聚居在占全國總面積43%的東南部,鄉村人口占總人口的近70%,城市化水平較低。
(二)國家利益優先是政府人口控制的基本原則
政府行為是對國家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而國家利益最大化不是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簡單相加。雖然個人利益也是國家利益的基礎,但是在特殊情況下,在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國家代表的是整體利益。人口問題之所以是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矛盾的焦點,主要表現在個體生育行為與社會生育目標不一致。為了達到在人口運行中社會利益最大化的原則,需要政府控制個人生育行為,實現人口集體控制的目標。
(三)生育行為的外部性是政府人口控制的微觀基礎
外部性是指個人行為對他人福利的影響。個人基于利己的原因過度生育,造成人口過剩,導致資源匱乏、勞動力供求失衡、社會成員整體生活水平增長緩慢等不利情況,從而減少了他人的福利,構成負外部性。個人生育成本與社會成本背離,個體生育者將一部分個人生育成本以社會成本的形式,轉嫁給其他家庭和社會。
在經濟學領域,外部性是政府對經濟活動進行干預的主要原因。在市場、道德等杠桿作用“失靈”的時候,政府用控制的方式達到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平衡。在人口問題上也是同樣的道理。
西方國家沒有實行政府人口控制的原因是:1.人口適度,人口基數小;2.生育行為的負外部性表現不明顯,人口與經濟發展、資源、環境等的矛盾并不尖銳;3.市場、道德等杠桿作用并未“失靈”;4.有些國家人口負增長,通過政府控制的手段達不到能拉動人口增長的目的。
我國有其特殊性,應選擇有利于自身發展的人口控制模式。江澤民同志曾指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口控制也應當由市場調節的觀點是一種誤解。實行計劃生育,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決定的。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條件下,控制人口增長屬于政府調控的職能。企圖依靠市場調節來控制人口增長,是無法實現我國的人口計劃的。
二、關于人口發展規劃#p#分頁標題#e#
人口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對社會發展起著促進或延緩的作用。人口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出發點,是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必要因素;人口的發展變化和經濟的發展變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如果人口發展目標與經濟發展相協調,就能促進和加快經濟的發展,如果人口發展與經濟發展比例失調,就會延緩經濟的發展。因此,人口與發展問題密切相關,控制人口增長有利于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只有經濟和社會發展了,才能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必須堅持人口與發展綜合決策,制定符合國情的人口發展規劃,并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之中,采取有效措施,確保人口計劃的實現。
把人口發展規劃納入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之中,實現一體化的發展戰略,是從2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在人口控制過程中形成的。這一理論主要包括:1.人口控制與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體化。要解決人口增長過快的問題,必須在實行計劃生育和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努力提高醫療保健水平,發展社會福利事業,建立以養老保險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解除人們的各種后顧之憂。2.人口分布、遷移、流動與社會經濟發展一體化。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以及社會福利、教育等方面的發展過分地集中在城市。解決此類問題的根本出路,不僅在于控制農村人口向城市涌入,更在于調整經濟發展戰略、重視農村的發展、推動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3.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體化。“白發浪潮”即將到來,必需建立起較完善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以平衡生存與發展之間的矛盾。4.人口素質與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必須大力發展落后地區的文化教育事業,提高人口素質,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勞動力。
我國自20世紀70年代起開始制定全國人口發展規劃,并將人口發展規劃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之中。按照本法規定,人口發展規劃由國務院編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人口發展規劃的分類,按規劃的期限,可以分為年度計劃、五年計劃和遠景(長期)規劃;按規劃的區域范圍,分為基層人口發展規劃、地區人口發展規劃和全國人口發展規劃。地方的人口發展規劃,由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編制,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近三十年計劃生育工作的實踐證明,通過制定人口發展規劃,調節人口與經濟、社會、環境的關系,是我國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的一個重要的調控手段。人口發展規劃是由各級計劃生育部門共同編制的。國家人口計劃由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編制,經國家計委綜合平衡后,報國務院、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準下達。省、地、縣三級人口計劃由各級計劃委員會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共同編制,報同級人民政府批準下達。
今后十年我國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的目標是:到2010年末,全國人口總數(不含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控制在14億以內,年均人口出生率不超過15‰。出生人口素質明顯提高;出生嬰兒性別比趨向正常;育齡群眾享有基本的生殖保健服務,普遍開展避孕節育措施的“知情選擇”;初步形成新的婚育觀念和生育文化;逐步建立調控有力、管理有效、政策法規完備的計劃生育保障體系和工作機制。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附件一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產生辦法修正案》的決定
2010-08-2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免名單(2010-4-30)
2010-04-30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
1970-01-01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
1997-11-0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關于澳門社會治安問題的意見
1998-07-1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吉爾吉斯共和國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關于三國國界交界點的協定》的決定
2000-04-29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關于地區反恐怖機構的協定》的決定
2002-12-28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2004修正)
2004-08-28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防止傾倒廢物及其他物質污染海洋的公約>1996年議定書》的決定
2006-06-29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授權香港特別行政區對深圳灣口岸港方口岸區實施管轄的決定
2006-10-3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決定
1993-03-3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的決定
1983-09-0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教師節的決定
1985-01-2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縣、鄉兩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選舉時間的決定
1986-09-05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防空法
1996-10-29地質資料管理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生豬屠宰管理條例(2016修訂)
2016-02-06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實施條例(2017)
2017-05-28水庫大壩安全管理條例(2018修正)
2018-03-19出入境邊防檢查條例
1970-01-01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2016年修正)
2016-02-06地圖管理條例
2015-11-26醫療機構新生兒安全管理制度(試行)
2014-03-14非上市公眾公司監督管理辦法(2013修訂)
2013-12-26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關于印發《中小學校責任督學掛牌督導規程》和《中小學校責任督學工作守則》的通知
2013-12-18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維護建設稅暫行條例(2011修訂)
2011-01-08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規程(試行)
2013-08-28國務院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
2013-08-0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成立國務院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的通知
2013-06-14國務院關于同意將云南省會澤縣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批復
2013-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