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條 國家建立食品召回制度。食品生產者發現其生產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應當立即停止生產,召回已經上市銷售的食品,通知相關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并記錄召回和通知情況。
食品經營者發現其經營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應當立即停止經營,通知相關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并記錄停止經營和通知情況。食品生產者認為應當召回的,應當立即召回。
食品生產者應當對召回的食品采取補救、無害化處理、銷毀等措施,并將食品召回和處理情況向縣級以上質量監督部門報告。
食品生產經營者未依照本條規定召回或者停止經營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的,縣級以上質量監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可以責令其召回或者停止經營。
【釋義】本條是關于食品召回制度的規定。
為防患于未然,強化生產者作為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的責任,美國等許多國家建立了食品召回制度。我國有關主管部門也在2007年發布《食品召回管理規定》,建立了我國的食品召回制度。為了加強食品安全監管,避免和減少不安全食品的危害,保護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食品安全法正式確立了食品召回制度。
(一)食品召回制度
所謂“食品召回”,是指食品生產者按照規定程序,對由其生產原因造成的某一批次或類別的不安全食品,通過換貨、退貨、補充或修正消費說明等方式,及時消除或減少食品安全危害的活動。召回不同于企業根據“三包”規定進行的換貨、退貨活動。前者針對的是某一批次或類別的產品,只要是該批次或類別可能存在安全隱患,該批次或類別的所有產品都要召回。這里,不排除其中某些產品是安全的;而后者針對的是個別產品,如果消費者購買的個別產品存在質量問題,可按規定要求換貨或者退貨。通常,同一批次或者類別的其他產品不存在質量問題。食品召回制度有三方面的意義:一是防患于未然,充分保障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二是體現食品生產經營者是保障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人;三是提高政府監管效能,變被動為主動。
為保證食品召回制度的實施,食品生產者應當建立完善的產品安全檔案制度和相關管理制度,準確記錄并保存生產環節中的原輔料采購、生產加工、儲運、銷售等信息,保存消費者投訴、食源性疾病事故、食品污染事故記錄,以及食品危害糾紛信息等檔案,及時向監管部門報告所有相關的食品安全危害信息,不得隱瞞或虛報其生產的食品危害人體健康的事實。監管部門應當加強食品召回信息管理,收集、分析與處理有關食品安全危害和食品召回信息,進行食品安全危害調查和食品安全危害評估,監督食品生產者及時召回不安全食品。
食品召回管理規定根據食品安全危害的嚴重程度,將食品召回分為三級。一級召回指已經或可能誘發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等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甚至死亡的,或者流通范圍廣、社會影響大的不安全食品的召回;二級召回指已經或可能引發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等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危害程度一般或流通范圍較小、社會影響較小的不安全食品的召回;三級召回指已經或可能引發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等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危害程度輕微的,或者含有對特定人群可能引發健康危害的成分,而在食品標簽和說明書上未予以標示,或標示不全、不明確的不安全食品的召回。
根據食品召回程序的啟動方式,食品召回可分為食品生產者主動召回和監管部門強制召回兩種。
(二)主動召回的程序
1.食品生產者發現其生產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應當立即停止生產,召回已經上市銷售的食品。
2.食品生產者應當及時通知相關生產經營者停止生產經營,通知消費者停止消費。
3.食品生產者應當記錄召回和通知的情況,如食品召回的批次、數量,通知的方式、范圍等。
4.食品生產者應當及時對召回的不安全食品根據具體情況采取補救、無害化處理、銷毀等措施。根據有關規定應當銷毀的食品,應當及時予以銷毀,防止不安全食品再次流入市場。
5.食品生產者應當及時向監管部門報告食品召回和處理情況。主要包括:停止生產不安全食品的情況;通知銷售者停止銷售不安全食品的情況;通知消費者停止消費不安全食品的情況;食品安全危害的種類、產生的原因、可能受影響的人群、嚴重和緊急程度;召回措施的內容,包括實施組織、聯系方式以及召回的具體措施、范圍和時限等;召回的效果;召回食品后的處理措施等。
6.食品經營者發現其經營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應當立即停止經營,通知相關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并記錄停止經營和通知情況。
7.縣級以上質量監督、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應當依法對食品生產經營者食品召回和處理或者停止經營的情況進行監督。
(三)責令召回的程序
1.縣級以上質量監督、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發現食品生產經營者未依照本條規定召回或者停止經營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的,可以責令其召回或者停止經營。
2.食品生產者在接到責令召回的通知后,應當立即停止生產,并按照本條規定的程序召回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
3.食品經營者在接到責令停止經營的通知后,應當立即停止經營。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2000修正)
2000-10-31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選舉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辦法
2002-03-15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的決定
2003-12-27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的決定
1996-07-0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泰王國關于民商事司法協助和仲裁合作的協定》的決定
1994-03-16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選舉和決定任免辦法
1990-03-29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法
1995-12-28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
1997-03-1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關于建立香港回歸祖國紀念碑的決議
1996-05-25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
1993-10-31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二)
2001-08-31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
2002-06-29吉林省地方志工作條例(2019修正)
2019-05-30政府投資條例
2019-04-14建設工程勘察設計管理條例(2017修正)
2017-10-17消耗臭氧層物質管理條例(2018修正)
2018-03-19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
2006-03-21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2012第二次修正)
2012-12-17關于印發《供電企業信息公開實施辦法》的通知
2014-03-10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成立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的通知
2013-04-29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貫徹實施質量發展綱要2013年行動計劃的通知
2013-02-27國務院關于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
2011-10-17國家安全監管總局辦公廳關于開展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職業健康工作現狀調查的通知
2011-04-13船舶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
2009-06-10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節油節電工作的通知
2008-08-01國務院關于廢止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
2008-01-15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清理規范各類職業資格相關活動的通知
2007-12-31物業管理條例(2007年)
2007-08-26國務院關于修改《物業管理條例》的決定
2007-08-2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490號
2007-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