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對重大誤解的判斷標準是什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七十一條規定:“如果行為人對行為的性質、對方當事人、標的物的種類、質量、規格和數量有錯誤的理解,使行為的后果與自己的意思相反,并造成重大損失,則可以認定為重大誤解。”根據上述司法解釋,合同法中的主要誤解包括:。對合同性質的誤解當事人就同一事項訂立合同,但對合同標的的性質或性質有錯誤理解,可能構成重大誤解。例如,將租房換賣、借錢換禮物和鍍金物品誤認為純金。但是,如果雙方自愿承擔錯誤的風險,則不應將其視為重大誤解。對雙方具體身份的誤解,例如將a公司誤認為B公司并與其簽訂合同,尤其是在信托合同中,如信托、信貸、委托、存款等;在基于感情和特殊關系的合同中,如禮物、免費貸款等;在基于特定人技能的合同中,如履行,在上述具有個人性質的合同中,當事人的誤解是一種重大誤解。在沒有人身性質的合同中,如果在實際交易中,有時誤解不會給當事人造成損失,對誤解甚至造成重大損失,也不會構成重大誤解。對于需要特定履約能力的合同(一些承諾合同和技術合同),對身份的錯誤理解也可能被視為重大誤解。具體履約能力是一個難以把握的問題,一般是指當事人具有一定的特定技術、特定設備,能夠完成一定的行為。例如,甲方希望從乙方處獲得某項專有技術的實施許可,而丙方的單位名稱與乙方的單位名稱相似,因此甲、丙方簽訂了專有技術實施許可合同。雖然丙方也擁有專有技術,但實施條件太差,沒有后續開發能力。履約后果將使甲方遭受重大損失。此時,甲方可以基于對主題的誤解要求甲方解除合同。對標的物的誤解,包括對標的物的品種、質量、規格、數量等的誤解(1)對目標品種的誤解,如誤購軋鋁廠為軋鋼廠,二鍋頭為茅臺酒。對標的物的誤解將破壞合同的目的,并導致誤解遭受重大損失,這是一種重大誤解。(2)對標的物質量的誤解,例如購買假貨作為原件,銷售鉆石作為普通鉆石。如果標的物的質量直接關系到締約目的或當事人的重大利益,則誤解會使誤解無法實現締約目的或給當事人的利益造成重大損失,因此應將其視為重大誤解。否則,應視為一般誤解。(3)對標的物規格的誤解,如將千噸液壓機誤認為是萬噸液壓機等。這種誤解也可以視為對標的物的種類和質量的誤解,如果對誤解造成重大損失,則構成重大誤解。(4)對數量、包裝、性能方法的誤解,標的物的履行期等內容也將構成重大誤解,對誤解造成重大損失。上述內容是小編對“重大誤解法院的判決標準是什么”問題的回答。如果讀者需要法律幫助,歡迎他們參加lyba的法律咨詢。com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征地政策征地流程征地補償
2021-02-18抵押擔保物不夠償還債務怎么辦
2020-12-10合伙企業與注冊公司的區別有哪些
2020-12-26贍養包括小孩嗎
2021-02-07勞動仲裁委直屬哪個部門管轄
2020-11-12保險公司的形式有哪些
2020-12-03航班延誤保險賠償問題
2020-12-20海洋貨物運輸保險索賠期限
2021-01-18簽定家庭財產兩全保險合同需注意事項
2021-03-13保險合同的特征
2021-02-12保險合同糾紛案件如何管轄
2021-02-02肇事用救護車保險報銷嗎
2020-12-18不給臨時工買保險合法嗎
2021-03-19保險如何避免巨災風險
2020-12-18車輛超高保險公司拒賠合理嗎
2020-12-16保險受益權的變動分析
2021-03-11單位職工住房拆遷補償給誰
2021-01-16強拆后能否獲得安置拆遷補償了
2021-03-09繳存拆遷補償安置費
2020-12-29國有土地和集體土地在城市拆遷上有哪些不同點
20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