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隨著東芝筆記本電腦缺陷、三菱帕穆羅SUV質量問題、松下召回手機等一系列涉外產品責任案件的發生,中國消費者(用戶)開始了涉外維權活動。但在實踐中,消費者權益保護案件卻陷入兩難境地。究其原因,是現行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難以適用。因此,如何適用法律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而召回制度的適用則是關鍵。所謂召回制度,是指產品存在缺陷,危害消費者安全健康的情形。經營者自行發現或者通知他人發現這種情況的,應當主動回收危險品,避免實際損害消費者的實際權益;經營者發現這種危險,但不處理的,此時,為保護消費者利益,保護消費者權益,保障消費者生命、身體、健康或者財產安全,有關部門可以強制經營者追回商品。這里的經營者包括產品的制造商。由此可見,召回制度保護消費者的最大優勢在于,它可以要求經營者在損害發生前加以防范。然而,召回制度并不能解決缺陷產品給消費者造成損失的賠償問題。對于損失,消費者只能根據《產品質量法》或《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相關規定,要求經營者賠償。關于召回制度,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做出了規定,而我國現行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卻沒有做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四條規定,經營者應當承擔“修理、更換、退貨”等民事責任,僅限于造成消費者財產損失的情形,消費者無權承擔消費者不造成損失時的需求。那么,我國現行法律對召回制度是否有規定?筆者認為,《產品質量法》第二十八條和《合同法》第一百五十五條關于銷售者或者銷售者“修理、更換、退貨”民事責任的規定,實質上也是對召回制度的規定,但適用范圍過于狹窄,即:,僅限于消費者與銷售者之間有銷售合同的情形,外國生產者不直接與消費者訂立銷售合同的,不適用本條第二款的規定,消費者無權要求外國生產者承擔民事責任“修、換、還”。可見,我國現行法律對召回制度還沒有做出完整的規定,這勢必在某些場合對消費者權益保護產生不利影響。以三菱為例,由于中國現行法律沒有規定完整的召回制度,如果三菱沒有直接與中國消費者簽訂三菱銷售合同,按照現行法律,三菱不能被要求召回三菱。因此,為了更好地保護消費者權益,我國應修改現行法律。修改方式有兩種:一是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十八條第一款中規定:“有充分事實證明經營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對消費者的安全健康構成危險的,操作人員應立即收回貨物或停止眼部護理。經營者發現危險而不處理的,有關主管部門可以強制經營者回收,以保護消費者權益,保障消費者的生命、身體、健康和財產安全。”二是修改《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四條。經營者“修理、更換、退貨”民事責任的規定,不應局限于給消費者財產造成損失的場合,還應包括產品危險性足以危害消費者安全健康的情形,即不造成損失的場合。在涉外產品責任案件中,外國產品因其缺陷給中國消費者造成人身和財產損失的,中國消費者可以要求外國廠商承擔產品侵權責任,以賠償產品的人身和財產損失。但是,如果要求外國制造商(負責人)承擔產品責任,則必須涉及以下兩個問題:
1。承擔侵權責任的法律依據《產品質量法》第二十九條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十一條、第四十條至第四十二條、第四十九條為索賠依據。與大多數國家的產品質量法一樣,我國對消費者的保護只包括人身損害和財產損失的賠償,而不包括產品缺陷造成的損害。《產品質量法》第二十九條規定“產品的缺陷造成缺陷以外的人身、財產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可見《產品質量法》明確排除了缺陷產品的損失。因此,消費者不能依據《產品質量法》對商品本身的損害要求賠償。消費者只有按照合同法的有關規定,要求銷售者承擔違約責任,才能對產品本身的損害進行補救。第二,追究違約責任人的違約責任——適用合同法,合同法的救濟是通過追究一方的違約責任來賠償損失,這必須以合同法律關系的存在為基礎。
在涉外產品責任案件中,當事人通常包括:外國制造商(生產者)、產品分銷商(經營者)、消費者(用戶本人或第三方)。一般來說,他們之間的關系是:外國制造商授權專門的經銷商(又稱代理商)銷售他們的產品,經銷商與消費者簽訂銷售合同銷售他們的產品。外國制造商和分銷商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性質的?是否構成間接代理關系?筆者認為,關鍵在于如何理解國外廠商的授權行為,如何根據授權行為的內容區別對待。
1。如果廠家與經銷商在委托合同中約定由經銷商銷售其產品并代為簽訂合同,則銷售合同的一切后果由廠家承擔+此時,應視為經銷商與廠家之間的關系已解除一種代理關系,其行為是間接代理。判斷這種間接代理的標準有兩個:一個是制造商和分銷商之間是否存在授權,這取決于他們之間簽訂的合同的內容;另一個是銷售合同的后果是否屬于制造商。出賣人的違約行為構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四百零二條、第四百零三條規定的違約的。如果外國制造商和分銷商之間沒有委托代理關系,并且分銷商和消費者之間簽訂的銷售合同的后果不屬于制造商,則不應承認外國制造商和分銷商之間的間接代理關系。至于授權國外廠商經銷其產品,不應視為代理行為的授權,因為這種授權只授予經銷商銷售其產品的權利,而不是與第三人發生法律關系的權利,而經銷商與第三人法律關系的后果完全由經銷商自己承擔。此時,實際上存在著兩種契約關系,即國外制造商與分銷商之間的分銷關系(本質上也是一種交易)和分銷商與消費者之間的交易關系。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只能就產品缺陷造成的損害向經銷商追究違約責任。
合同當事人確定后,面臨著追究違約方違約責任的問題。要求外國制造商或分銷商承擔違約責任必須涉及以下兩個問題:
1。承擔違約責任的法律依據主要是合同法第一百五十五條、第一百一十一條、第一百二十二條的規定。根據《合同法》關于違約責任的規定,追究違約責任的賠償范圍包括產品本身和人身損害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什么是模擬拆遷,有什么特點
2020-11-15手機照片法庭上算證據嗎
2021-01-22關于人民法院辦理執行異議和復議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內容是什么
2020-11-25惡意轉移夫妻財產怎么分割財產
2020-11-10盜竊罪和侵占罪的區別
2021-02-03單位集資房糾紛適用什么法律
2020-12-08合同債權質押是怎樣的
2021-01-15自助存包丟失商場是否應當賠償
2020-12-04勞動安全衛生的定義,勞動安全風險有什么
2020-12-25勞務派遣處理勞動合同爭議
2020-12-12新勞動法被辭退怎么賠償
2020-12-14勞動爭議仲裁管轄地
2020-12-18拖欠農民工工資之后的經濟怎么補償
2020-11-15投資理財保險的注意事項
2021-02-06飛機延誤酒店怎么處理,飛機延誤無法按時入住酒店怎么辦
2021-01-16淺析人身保險合同糾紛存在的問題
2020-12-22公眾責任保險理賠時需要提供什么
2021-02-07保險公司不承擔或者免除承擔責任的情況
2020-12-25保險公司以不屬于事故項目拒賠未說明的條款有效嗎
2021-03-12保險司法鑒定可以自已做嗎
2021-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