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瑞邦永和科貿有限公司與強生(上海)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強生(中國)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縱向壟斷協議糾紛上訴案
[創新意義]本案是我國首例縱向壟斷協議糾紛案,也是我國首例獲得原判的壟斷糾紛案件,是我國反壟斷審判發展的里程碑。本案涉及反壟斷法對限制最低轉售價格行為進行分析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二審判決對限制最低轉售價格行為的法律評價原則、舉證責任分配、評價因素分析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嘗試。分析方法和結論對促進我國反壟斷案件的審理和反壟斷法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本案的判決充分體現和發揮了人民法院制止壟斷、保護和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的職能。美國禮來公司、禮來(中國)研發公司、黃藝偉侵犯技術秘密糾紛案【創新意義】新民事訴訟法增加了行為保全制度的規定,并將其適用范圍擴大到所有民事案件。行為保全是權利人在緊急情況下保護自己權利的有效手段。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的申請,積極合理地采取知識產權保全措施,充分利用保全制度的及時性,提高知識產權司法救濟的及時性、便捷性和有效性,對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具有重要意義。本案是我國第一個依據新《民事訴訟法》在商業秘密侵權訴訟中適用行為保全措施的案件,突出了人民法院順應社會需要,依法加強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的實際工作。百度在線網絡技術(北京)有限公司與**奇虎科技有限公司不正當競爭糾紛上訴案件
[創新意義]近年來,互聯網運營商不正當競爭糾紛頻發,而許多糾紛都是由于互聯網產品或服務之間的相互干擾引起的。在審理此類糾紛的同時,如何規范互聯網經營者的競爭秩序,維護互聯網產品和服務的自由公平競爭秩序,是知識產權審判的一項重要任務。本案二審判決強調互聯網產品或服務應當和平共處,自由競爭。是否使用某種互聯網產品或服務,應取決于網民的自愿選擇。原則上,互聯網產品或服務不應相互干擾。如果采取干預措施來保護公共利益,也應確保干預的必要性。本案二審判決確立的互聯網產品或者服務競爭應當遵循的非公開必要不干涉原則,對規范互聯網經營者競爭秩序進行了創新性探索,對類似案件的處理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如何具體確定合理使用是網絡環境下著作權糾紛的共同焦點之一。本案一審判決和二審判決對合理使用認定的具體規則作了較為深入的探討。本案二審認為,只要著作權法規定的行為應當由著作權人實施,原則上應當認定為侵權,除非使用者提出相反證據證明該行為符合合理使用的構成要件;使用行為構成合理使用的,為使用行為的目的復制的行為應當與使用行為一并考慮。使用行為構成合理使用的,復制行為也可以構成合理使用。二審判決在合理使用具體規則的探索上具有較強的創新性,對規范和發展網絡著作權糾紛中的合理使用規則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創新意義】本案對植物新品種權糾紛的判決具有探索和創新意義。為了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知識產權的價值,本案判決理念的創新是借鑒強制許可制度,對涉案品種的生產,平衡父本和母本的同等價值,并以司法判決的形式直接責令雙方相互授權、互免許可費,促進了本案廣泛種植的雜交水稻優良品種9優418的連續生產。本案二審宣判后,雙方協商履行生效判決,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中山市**日用品有限公司和**通巴兒童用品有限公司因侵犯實用新型專利權一案開庭審理
[創新意義]在侵犯知識產權一案中,權利人往往難以證明自己的損失和侵權人的利益,導致他的賠償請求不能得到法院的充分支持。賠償數額低、舉證難是制約知識產權保護和侵權制裁力度加強的重要因素。最高人民法院通過對本案的判決,明確了以下三點認識:一是權利人與侵權人就侵權損害賠償數額事先達成的協議合法有效,而本協議的法律屬性是雙方約定未來因侵權而給權利人造成的損失或侵權人因侵權而獲得的利益,事先達成一個簡單的計算確定方法;2、 上述關于侵權損害賠償金額的約定不構成權利人與侵權人之間的交易合同,因此侵權人應當承擔的侵權責任僅為侵權責任,不屬于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條規定的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的;3、 法院可以直接以權利人與侵權人之間的事先約定作為確定侵權損害賠償數額的依據。本案的審理對于探索各種合法有效的措施,適當減輕權利人的舉證責任,完善損害賠償的計算方法,提高損害賠償的力度,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本案由**亞旺烤鴨店有限公司、**淮海亞旺烤鴨店有限公司及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申請商標異議復審爭議再審。在本案中,最高人民法院明確指出,本條所稱“不正當手段”,是指后來的商標申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以前的商標,具有惡意牟利的意圖。一般來說,如果在先使用商標有一定影響,而后來的商標申請人申請注冊時明知或者應當知道該商標的,可以推定其有侵占他人商標聲譽的意圖,即二者一般是重合的。但不排除在本案特殊情況下,在先商標雖有一定影響,但在先商標申請人并無惡意,不構成本條所稱的“不正當手段”。李某與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三亞市海棠灣管委會就商標糾紛行政糾紛申請再審,是我國商標實施中的一個突出現象大量囤積商標的法律申請是普遍存在的。本案中,最高人民法院援引《商標法》第四條的規定,指出了《商標法》中申請商標注冊的初衷,并據此認定,缺乏真實使用意圖,申請商標注冊的行為不合理、不合法,囤積大量商標的行為屬于擾亂商標注冊秩序、損害公共利益等行為,依照商標法第四十一條第一款的規定,應當撤銷非法占用公共資源的行為,對相關法律的適用有一定的指導作用,遏制商標搶注現象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交通事故造成人受傷,受害人在多長時間內起訴法院會受理
2020-11-12故意侵害他人知識產權可以請求懲罰性賠償嗎
2021-02-24行政執法依據包括什么
2020-12-06交通事故傷殘評定有幾級
2021-01-16車被保全有時間限制嗎
2021-01-20申請強制執行,但是被告拒不執行判決該怎么辦
2021-03-26外聘員工發生工傷單位怎么處理
2021-02-17離婚訴訟書可以寫得詳細點嗎
2021-03-09武漢購房政策有什么
2020-12-07無效的勞動合同還需要解除嗎
2020-12-12員工調崗調薪該如何操作
2021-01-19人事外包與勞務派遣的區別
2020-12-27干15天辭職有工資嗎
2020-11-12勞動爭議案件訴訟一般需舉證的內容
2020-12-11產品質量責任保險承保哪些責任?
2020-12-04出口產品責任險筑道出口防險墻[1]
2021-03-25訂立保險合同分哪些階段
2021-01-12人身保險殘疾程度劃分為幾種
2021-01-29保險合同成立兩年后能否以未如實告知拒賠
2021-03-08保險合同糾紛上訴有什么規定
202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