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產權法和不正當競爭法的淵源源遠流長。1883年,《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正式將不正當競爭納入知識產權法的范疇。《公約》第10條規定,“成員國保證為聯盟成員國國民提供有效保護,防止不正當競爭”。所謂不正當競爭,就是“一切違反工商誠信的競爭行為”,并具體列出了應當特別禁止的三類行為,即混淆行為、誹謗行為和誤導行為。筆者認為,正確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知識產權法與不正當競爭法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利益趨同。它們都是為了維護合法利益,維護公平競爭而調整社會關系的。這一目標決定了二者都把誠信和利益平衡作為重要原則。值得一提的是,各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規定大多包括違反誠信和公平競爭的商業行為。例如,德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將其認定為以商業交易競爭為目的違反良好習慣。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條規定,經營者違反自愿、平等、公平、誠實信用原則和公認的商業道德,損害其他經營者合法權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行為,構成不正當競爭。目標和原則的主要一致性使兩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長期以來,關于知識產權法與不正當競爭法關系的爭論從未停止過,這可能是原因之一其次,知識產權法與不正當競爭法的作用機制不同。知識產權法注重建立知識成果及其相關成果的所有權制度,明確規定了成果所有人相對于他人的權利和義務。可以說,這是從靜態的角度規定智力成果與相關成果之間的法律關系;反不正當競爭法是在特定的競爭關系中約束競爭對手的行為。它以誠實信用、公共秩序和良好習慣為原則,直接評價企業行為的合法性。因此,反不正當競爭法能夠給智力成果和工商成果的開發者帶來有限的、相對的、幾乎沒有排他性的利益。這是一種被動和被動的保護,只有當案件得到法院的確認才能生效認為由于知識產權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的主要目標和原則趨同,知識產權法的保護對象可以受到競爭法的保護。反不正當競爭法能夠積極響應知識產權的保護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擴大知識產權成果的法律保護范圍,從而發揮知識產權法所不具備的作用。例如,反不正當競爭法可以對因立法原因未納入知識產權法保護的客體,特別是對新興知識成果或工商成果的保護,提供必要的保護;此外,一些不具備一國知識產權法保護要求、不能受知識產權法保護的知識成果,可以納入不正當競爭法的保護范圍,“金融城”案涉及的外匯走勢圖就是一個重要的例子,而更多的“網絡”糾紛也可以找到類似的解決方案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車子追尾后逃逸負怎么責任
2021-03-03哺乳期被勸退如何走勞動仲裁
2020-12-26污染物生產者是否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2020-12-03域名相似是否構成侵權
2021-02-03如何區分夫妻共同債務和夫妻個人債務
2020-12-21怎樣通過申請支付令來要債
2021-02-15筆跡鑒定是否有權知道結果
2021-02-13執法中隊蓋章有法律效力嗎
2021-01-18入職協議書要一式兩份嗎
2020-12-16擔保合同無效怎么處理
2021-03-04擔保范圍約定不明確
2020-11-13如何防止二手房中介亂收費
2020-11-30崗位調動與集團公司的勞動合同會自動終止嗎
2020-12-29公司未給員工足額繳納社保會承擔哪些責任
2020-12-16什么是保險近因原則
2021-02-25外資保險公司的關聯企業是指什么
2021-03-23車輛超載保險賠付嗎
2021-03-16承運人故意違約保險公司需要賠償嗎
2021-03-19新保險法中是如何規定人身保險合同的成立與生效
2020-11-08保險經紀公司管理規定有什么
2021-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