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各國的股利政策。股利支付的主要形式有現金股利、股票股利、財產股利、負債股利和股票回購。現金分紅和股票分紅是最常用的兩種方式。如果從全球的角度來研究國外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可以發現現金股利一直是股利支付的主要方式,但股票股利并沒有中國那么普遍。究其原因,是我國股票股利的會計處理與國際慣例不同。派發股票股利的會計處理是將未分配利潤按派發股票股利的數額轉為股本和股份溢價。國際上,轉入金額一般按股票市場價格計算,而我國則按股票面值計算。例如,一家公司已發行1萬股,每股面值1元,每股市價15元,并計劃派發1萬股股票股利(即給予的股份比例為1:1)。按照國際慣例,公司需要轉讓15萬英鎊(15萬英鎊)× 根據我國的實踐,只有10000(1× 一萬元。因此,外資上市公司只有在盈利水平較高、未分配利潤較多的情況下,才有能力高比例派發股票,從而導致外資公司很少使用股票股利。我國之所以能夠頻繁發放股票股利,與采用面值計算的會計處理規則直接相關。股利支付方式包括股利支付率(股利支付金額/凈利潤)和股利支付的穩定性。股利政策從股利支付率上可分為高支付率股利政策和低支付率股利政策。股利支付的穩定性可以分為穩定股利政策和可變股利政策(包括剩余股利政策和固定比例股利政策)。股利政策根據不同國家的具體情況而有所不同。典型的股利政策有:① 美國的股利政策。美國大多數公司實行穩定的股息政策,派息率很高。股息支付率一般在50%左右。1992年至1996年,**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股利支付率分別為76.0%、56.9%、46.6%、52.1%和50.1%。② 日本的股息政策。日本一直實行穩定的低派息政策,派息率普遍低于35%。1992年至1996年**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股利支付率分別為40.8%、32.4%、34.1%、32.4%和35.0%,明顯低于美國。③ 德國股息政策。德國大多數公司都有穩定的股息政策,股息支付率介于美國和日本之間。從1992年到1996年,美國、日本和德國的股利支付率分別為54.8%、50.1%、48.7%、41.2%和40.3%。美國股利政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1)股權結構分散。分權一直是美國公司所有權結構的主要特征,這與美國的法律背景直接相關。1863年的《國民銀行法》和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嚴格限制了金融混業經營。1940年的《投資公司法》禁止機構集中持有股份,并要求共同基金應分散化。這就導致了美國機構投資者在公司股權結構中所占比例雖然在不斷增加,但其投資行為卻與日本、德國的機構投資者有著本質的不同。美國機構投資者的目的和行為與個人投資者相似,對股利和股價非常敏感。為了保持股價穩定,美國公司必須實施穩定的股利政策,支付更高的股利。否則,如果股價表現不理想,股東往往會“用腳投票”,從而導致公司被收購。② 美國公司的國際化程度很高。自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美國企業從國外獲得的利潤所占的比重逐漸上升。1981年,美國公司的國外利潤占利潤總額的16.8%,1996年上升到39%,國外利潤的派息率遠遠高于國內利潤,一般是國內利潤的3倍。原因是海外公司的代理問題比國內公司更嚴重,股東更容易遭受損失。因此,股東自然會要求更高的股利支付率,以降低代理成本。這樣,外資利潤比重的提高將提高日本的股利支付率。日本股利政策形成的主要原因有:1.法人持股比例大是日本公司的重要特點之一。1990年,法人持股比例達到70%,法人經常交叉持股。這使得日本公司的股權結構非常穩定,法人的投資目的和行為與個人投資者有很大不同。首先,個人投資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得股利和股票差價,從而使投資收益最大化,因此投資行為趨于短期化。以日本交叉持股為例,企業投資的主要目的是在生產經營中與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業務關系,對分紅的要求不高。其次,在法人交叉持股的情況下,如果增加股利,實際上是相互支付,股利相互抵消。只有個人股東受益。法人公司只會加大分紅壓力。因此,日本企業也有降低分紅的動機。② 業務目標的差異。日本企業普遍把追求長遠發展放在第一位,產品開發和市場占有率被高度重視,股東的投資回報率被放在第二位。這樣,利潤分配就說明公司一般更注重積累而不是分配。如果經營者為了維持較高的股利而減少對技術開發和設備的投資,為了短期利益而犧牲長期發展,將得不到控股合作方公司的認可。③ 稅務影響。根據日本稅法規定,個人所得稅只在某些股票的銷量達到20萬股以上時繳納。這樣,由于資本利得稅較低,投資者更喜歡資本利得而不是現金分紅。④ 日本的銀行貸款利率較高,外部融資成本較大,因此企業往往從內部獲得資金留存利潤,從而減少了現金股利的分配。德國股利政策形成的原因有:1)以銀行為核心的公司治理結構。自19世紀以來,德國銀行逐漸從債權人轉變為大股東。德國法律對銀行持股沒有嚴格限制。德國銀行一方面持有自己的股份,另一方面接受小股東的委托,代為選舉董事會成員,從而獲得了德國大部分公司的控制權。由于銀行具有債權人和大股東的雙重角色,它們希望減少股息支付,以便公司能夠償還貸款。② 員工參與的共同治理模式。在德國公司中,監事會是權力的核心,類似于我們通常意義上的董事會。董事會是一個執行機構,本質上是一般意義上的管理層。德國公司董事會的聘任和報酬由監事會決定,重大決策由監事會批準。監事會由3至21人組成,其中股東代表占50%,職工代表占50%。此外,一般還包括一名獨立監事。股東大會的權力是有限的。監事會只能選舉股東代表,不能控制整個監事會。公司職工通過選舉職工代表,實現公司的共同治理。這種模式導致公司行為不受美國股東的支配,也不受日本法人的支配,而在德國是平衡的。在股利政策方面,能夠平衡內部積累和股東分紅要求,綜合考慮股東利益和公司長遠發展。因此,股利支付比例也介于美國和日本之間
通過對國外股利政策的分析,不難發現一個國家的公司治理、資本成本和證券市場成熟度對其企業的股利政策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目前,我國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存在諸多問題,如上市公司數量過多等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拆遷安置房和商品房的區別
2020-12-01刑事附帶民事審判程序是怎樣的
2021-01-05申請工傷認定要多久才行
2021-02-27主債務分期履行情況下的保證期間的起算
2021-03-25民事調解后還可以保全嗎
2020-11-29交通事故鑒定的方法有哪些
2021-02-22監外執行的適用條件
2021-02-28老公有外遇要離婚,妻子怎么搜集離婚證據
2021-01-12網絡語言攻擊能定罪嗎
2021-02-09異地案可以移交本地嗎
2021-01-15執行死刑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2021-01-25單位拒絕支付工傷賠償怎么辦
2020-12-12因公殉職認定標準是什么
2020-12-29合同未生效不想履行了怎么辦
2021-01-20辭退后還能辦病退嗎
2021-02-08學校檔案弄丟是行政之訴還是侵權之訴
2020-11-13村民違法建房如何處罰
2021-03-09居間合同的報酬有限制嗎
2020-11-27什么是勞動法?
2021-01-06什么情況下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202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