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仲裁法頒布實施以后,針對其中所規定的國內和國際商事仲裁之司法監督的雙重標準,學術界展開了曠日持久的論爭,其核心內容為國內法院應否監督國際商事仲裁的實體內容,并由此形成了“全面監督說”和“程序監督說”兩種觀點。本文擬結合世界各國仲裁司法監督的立法和實踐情況,圍繞上述兩種截然相對立的觀點,對這一問題作進一步的探討。
一、國際商事仲裁的司法監督模式
從國際條約和各國的仲裁立法和實踐情況來看,世界范圍內對涉外商事仲裁的司法監督模式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國內法院非因公共政策原因,不介入涉外仲裁實體問題的模式。
這是主要國際商事仲裁條約和絕大多數國家國內仲裁立法采取的方法。在國際商業仲裁崛起的近20年里,法院鼓勵與支持仲裁,盡量減少對仲裁的監督和干預已成為一種國際潮流。比如,聯合國1958年在紐約通過的《承認與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和解決投資爭議國際中心1965年在華盛頓訂立的《關于解決各國和其他國家的國民之間投資爭端公約》以及UNCITRL1985年6月制定的《示范法》,均對涉外仲裁的實體審查持否定態度。其理由是:如果承認國內法院有權對涉外仲裁裁決進行實體性司法審查,則無異于使仲裁程序從屬于法院程序,從而有悖于仲裁裁決的終局性。大陸法系國家以及受大陸法系影響的國家,除法國的國內仲裁中允許就仲裁的實體問題向法院上訴以外,都采取了法院非因公共政策原因不干預仲裁實體的方法。原則上,即使裁決明顯錯誤,仲裁員的決定也不能被法院推翻。
(二)即使不因公共政策問題,國內法院也擁有對涉外仲裁的實體問題進行監督的權力的模式(以下將其稱為“全面監督的模式”)。
英國1950年仲裁法以強行性規定賦予國內法院干預仲裁實體問題的權力,且干預的理由不限于公共政策。即要求仲裁員就特別案件向法院陳述,法院將就源于仲裁的法律問題做出決定,此即所謂的“特別案件陳述程序”。而且法院對仲裁法律爭議的管轄權是不能排除的,當事人合同中排除案件陳述程序的條款被認為是違反了公共政策,因而不產生效力。該法還規定,法院有權依據裁決表面的事實與法律錯誤而撤銷裁決。英國1950年仲裁法雖早已被修改,但有些國家仍實施參照該英國仲裁法制定的法律。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國家賠償的項目有哪些,標準是什么
2020-11-12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是誰
2020-11-27對抗環保強制措施怎么處理
2021-02-13雙眼皮什么情況下會鑒定為醫療事故
2020-11-13不安抗辯權什么時候行使
2021-01-16離婚證據的收集包括哪些
2021-03-01婚姻自由與婚姻自主權有什么區別
2021-02-24配偶被判刑,婚姻關系如何解除
2021-02-21離職了工資要次月發這違法嗎
2020-12-09賣房合同代理簽字成立嗎
2021-02-06遺產繼承可否跨區辦理公證
2020-12-28購買人壽保險后應注意哪些事項
2021-02-16保險詐騙中數罪的處理
2020-12-07一旦保險公司承保后需要承擔哪些義務
2020-11-16保險法釋義 第一百七十條
2021-01-30土地承包的經營權可以轉包嗎
2020-12-10集體所有土地轉讓的類型有哪些
2020-12-08土地轉讓中要考慮哪些問題
2020-12-07林地承包經營權轉讓合同
2021-01-25拆遷補償安置協議時效期為多久
2021-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