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一審判決后出現的證據往往有“新”的面孔,但這些證據能否成為二審的“新證據”,需要我們仔細分析。只有當新證據所反映的事實被原判決所依據的事實所涵蓋時,二審才能作為“新證據”予以采納和審查;否則,該證據在二審中不是“新證據”,二審法院不予受理,也不能據此推翻原判決。
【案件】
原告郭某與被告何某合伙向陳某借款30萬元。之后,根據雙方的合伙協議,何某將償還貸款。后來,由于陳未能認領這筆錢,郭臺銘和他在A法院提起訴訟。A法院決定郭臺銘和他應分別償還陳貸款本金和利息的一半,并對彼此承擔連帶責任。判決發生法律效力后,郭臺銘因合伙協議糾紛向B法院提起訴訟,要求他支付a法院確定的貸款本息,以償還陳某。B法院駁回了原告郭臺銘的訴訟請求,因為郭臺銘沒有履行a法院確定的償還貸款本息的義務,并且不存在償還債務超過其應承擔金額的情況。郭臺銘拒絕上訴。在二審中,郭臺銘與債權人陳某和第三方公司達成債務轉讓協議,將a法院判決郭臺銘應付給陳某的貸款本金和利息的一半轉讓給一家公司,由一家公司償還,從而履行了他的義務。在二審開庭前,郭臺銘提交了債務轉移協議和a法院出具的郭臺銘已履行義務的證明,作為支持其二審上訴的新證據,對于郭臺銘提交的債務轉移協議和a法院出具的證明是否屬于“新證據”,存在兩種不同意見。一種意見認為,這一證據是在一審結束后出現的證據。這是新發現的證據,所以應該是“新證據”。這一“新證據”使一審認定的事實發生了重大變化。因此,本案應當發回重審,或者直接撤銷、變更原判決。另一種觀點認為,郭臺銘二審提交的證據是一審后的新證據。雖然是“新的”,但證據不屬于“新發現”的范疇。因此,該證據在二審中不是“新證據”,不能作為二審處理的依據
[evaluation]
在本案二審中,郭臺銘提交的證據不是原始證據,可以肯定是“新證據”。那么,是否屬于二審“新證據”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四十一條第二款的規定,二審新證據包括:一審終結后新發現的證據;當事人在第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前向人民法院申請調查取證的證據不予受理,第二審法院認為應當根據當事人的申請予以受理和取得。因此,確定本案爭議證據是否為二審“新證據”的關鍵在于該證據是否屬于一審結束后新發現的證據。所謂“新”指的是剛剛存在、剛剛出現和最初的;所謂“發現”是指發現的意義,即物體已經存在,只是第一次看到或知道。這意味著揭示當時形勢的意義。這一新發現有兩層含義。第一種含義是指在第一審審判后產生或出現的證據。第二種含義是,雖然證據已經存在或出現在證明期限內,但在正常情況下,當事人并不知道證據的存在。判斷是否為第二種含義的“新發現”的證據,可以根據以下情況確定:第一,一審確定的爭議點不準確或完全錯誤;第二,在一審結束之前存在的證據,但在一審結束之前各方無法獲得;三是一審認定的法律關系錯誤,需要在二審中重新明確法律關系。[1] 顯然,本案中有爭議的證據并不是第二種意義上的新發現證據。因此,爭議證據是否屬于一級含義,是判斷其是否為二審“新證據”的關鍵。涌現是指新事物的出現或從現有事物中涌現出來的意義;展示,就是展示,外表的意義。值得注意的是,這里使用了許多不同的詞,如“發現”、“生產”和“外觀”來限制證據。如何正確理解這些詞語的含義對理解“新證據”非常重要。因此,我們必須從他們定義的“證據”一詞以及證據與法院判決之間的關系入手。我們知道,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基本原則是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也就是說,案件的審理只能以與案件有關的客觀事實為唯一依據,用法律來判斷和處理具體的、已經發生的事情。發生了什么具體的事情或事實?由于民商事案件不起訴或不予受理,法院只能根據當事人的主張或主張的范圍進行審理,具體主張必須以“案件事實”、“證據事實”和訴訟理由的規定為依據,即當事人只能以事實為依據提出主張。根據我國法律,最遲應在法庭辯論結束前完成索賠[2]。因此,人民法院審判判決的"事實依據"中的事實是具體的,只能依據法庭辯論結束前的事實和已經發生的客觀事實,,判決只能在法庭辯論結束前判斷當事人之間實質性法律關系的狀態。當事人既不能主張也不能主張新的事實或當事人設想的事實,這些事實不能作為法院判決的依據,因為爭議事實發生在過去,證據是爭議事實發生后遺留的各種形式的現象、對象和“痕跡”。它是事實的反映和再現,是查明案件事實的客觀依據。因此,法院認定,案件事實與證據密不可分?!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規定》第六十三條明確規定,人民法院應當根據證據能夠證明的案件事實依法判決。俗話說:勝負首先要討論事實,訴訟是證據
因為證據取決于爭議事實的發生或與爭議事實直接相關,它來自案件本身的事實;或者通過中間環節有間接連接。證據自出現時起,可以與爭議事實同時出示,也可以在爭議事實出示或出現后的一段時間內出示。因此,先有事實,后有證據,但證據不一定與事實同時出現,即證據的出現與事實在時間上并不完全相同。作為法庭審判,為了實現審判的公平正義,法院應當努力掌握爭議事實的全部證據,使訴訟證據所證明的法律事實最大限度地接近客觀事實。然而,實現這一目標有兩個困難:
首先,掌握有爭議事實的所有證據相當困難,因為一些證據可能已經丟失或不再出現;第二,遲來的正義就是不公正。為了盡快以最低的成本實現正義,實現訴訟的速度、效力和及時性,法院總是有判決的時限,不可能無限期地等待所有證據的出現。證據的外觀與客觀事實可能存在的差異,以及庭審公正與效率的博弈,決定了我國民商事案件采用概率證明標準,也決定了當事人提供證據的時間應有一定的限制。根據《中國民事訴訟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規定》,當事人應當在法庭辯論結束前提供證據。[3] 這進一步表明,法院“以事實為依據”的事實是一審法院辯論結束前可以通過證據證明的法律真相。自從第二次會議開始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哪些合同可以單方解除
2020-12-31商標侵權律師收費標準是什么
2021-03-08打官司不肯付款怎么辦
2021-03-18小貸公司減資條件是什么
2021-01-08公司分立無效的原因
2020-11-24房屋抵押貸款核對哪些信息
2021-01-15關于抵押期限是否影響擔保物權
2021-02-25怎樣能撇清婚內債務
2021-03-11交警責任判定同等責任怎么賠
2021-01-23吸毒被拘留之后還可以開具無犯罪記錄證明嗎
2021-01-14臨時用地到期可以處罰嗎
2021-01-12續簽的勞動合同期限必須原來的一致嗎
2020-11-27學生實習期受傷是工傷嗎,學生實習期受傷誰來擔責
2021-02-27實習期獨自駕車上高速發生追尾
2021-03-16實習證明模板格式
2021-01-08可以投1年以內的短期交強險嗎
2021-01-17投保車險如何獲得無賠款優待
2021-02-22保險公司辦理索賠手續的程序具體是怎樣的
2021-03-12保險合同糾紛
2021-01-15原告張某訴某保險公司保險合同糾紛一案
202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