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民法中,一般主張的是“過錯責任”。這也造成了現實中,見義勇為者“救人未果反被追責”的諸多事例。此次將見義勇為免責納入民法總則體現了立法對見義勇為等緊急救助行為的寬容和鼓勵,意在消除救助者的后顧之憂,匡正社會風氣。
徐州律師認為:建議刪去“重大過失”
草案中的“重大過失”在實際生活中不好界定,比如老人倒了敢不敢扶?扶了的話,老人出現了“損害”就要承擔民事責任?建議刪去“重大過失”這句話,鼓勵、引導更多的人傳遞正能量。
近年來,由“扶不扶”引發的新聞熱點,時常刺激公眾神經。好人伸出援手卻遭遇“碰瓷”訛詐的事件,以及雙方各執一詞、輿論頻頻反轉的“羅生門”,讓“扶不扶”“幫不幫”成為拷問社會道德的難題。
目前全國不少省市出臺了見義勇為條例,但各地的規定大相徑庭,缺乏統一的認定標準,存在各種限制性規定,損害了公平。此次一部全國性的法律規范,降低認定門檻,嚴格限制除外性規定,最大程度地降低見義勇為的風險,讓人見義勇為敢為,沒有后顧之憂。
見義勇為在法理中如何界定,才能讓這個行為中的“善”被肯定、被褒揚,才能讓救人而死的逝者得到補償,這是該做的第一步。有學者認為,為避免見義勇為的“善”行陷入困擾,國家還需出臺更細化的全國性法律文件,對見義勇為的認定、補償、獎勵、保護統一規定。
當然,遇到緊急情況救人并非僅憑借一腔熱情就行,還需要科學、專業地施救。所以在推行“好人法”的同時,普及公眾急救知識技能也應形成制度來強化。這樣,在危難時刻,才能讓好人“敢救”也“會救”。
同時,從此衍生出來的是,通過讓“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社會人看到,法律對正當的行善行為,是有越來越多正向激勵的,才會動員更多人的積極性,社會也才會越來越暖。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拖欠農民工工資新規定
2021-02-10質押股權孳息的范圍是怎樣的
2021-02-08新合伙人加入后的債務如何處理
2020-12-08具體如何理解婚姻自由
2020-12-06離婚協議中贈與財產能否再要回來
2021-03-07擔保合同的主合同是什么
2021-03-16食堂承包合同印花稅是否需要交納
2020-12-30農村土地確權后是否土地變成私有
2020-11-20如何確定競業限制的范圍
2021-01-09駕駛員實習期肇事是否應予理賠
2020-12-24出車禍意外死亡意外保險能賠多少錢
2021-03-23訂立保險合同分哪些階段
2021-01-12保險欺詐有哪些情形
2021-02-14在被保險人同意的視角下談贈與人身保險合同
2021-02-27銀行貸款抵押購房為什么要買保險
2020-11-18保險公司的明確說明義務的內容有哪些呢
2020-12-16汽車被盜,保險公司有義務把車從外地取回來嗎
2021-02-26保險公估人的作用
2021-02-01保險理賠維權三條途徑
2021-01-05土地流轉和土地托管的概念是什么,農民不愿意土地托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2021-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