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環保意識海洋環境海難救助
隨著人類活動對海洋環境的威脅日趨嚴重化,海洋環境問題引起了全球的關注,世界各國已采取積極的措施來保護海洋環境,減少或避免對海洋環境的污染。海上油污作為海洋環境污染的一種,其中的一種主要污染源是船舶的意外事故和經常性的排污操作所造成的海上污染損害。因此,當這類意外事故發生時及時采取合理措施減少或避免海洋污染損害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實際上也就對海難救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對有可能造成海洋環境污染損害的船舶及時進行救助,如何鼓勵救助人積極進行救助,如何明確救助人與被救助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等等,而這些又是傳統的海難救助制度所不能完全解決的。因此,作為一項古老的法律制度,海難救助制度中的一些原則、規則須不斷地發展以更好地調整這些法律關系。
從海難救助制度發展的軌跡來看,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現代海難救助制度的發展和完善呈現出如下特點和趨勢:
一、自愿原則具有相對性
自愿是指救助人進行救助作業活動并非基于法律的規定或合同的約定。根據傳統的海難救助制度,假如是基于法律或合同之義務進行救助作業活動則不是自愿的,不能形成海難救助制度中的海難救助關系,如船員對本船在遇險時提供的各種勞務、引航員對船舶的引領、國家消防職能部門進行的滅火等行政行為,因為這些行為或者是基于合同的約定,或者是基于法定的職責。但是,隨著海上航行風險的不斷變化,特別是海洋環境污染問題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之后,傳統的海難救助制度中的自愿原則發生了明顯變化,沿岸國為保護其沿岸海洋環境,往往會在出現可能對海洋環境構成威脅的情況下,采取積極的措施以避免或減少對海洋環境的損害。在這種情況下,若仍然嚴格適用傳統的自愿原則,則救助人沒有救助報酬請求權,這不利于鼓勵救助人采取積極的救助措施進行救助作業,也不符合海事立法的宗旨。
二、請求救助報酬突破了“無效果,無報酬”的限制
按照傳統習慣,救助行為必須有效果,這是救助報酬請求權成立的一個前提。如果救助行為沒有獲得效果,救助人與被救助人之間不存在因救助財產而形成的債的法律關系,即不發生救助報酬請求權以及保證該權利實現的附屬權利,如留置權、船舶優先權等。這也就是《1910年救助公約》所確立的有名的“無效果,無報酬”原則,在1980年以前的“勞氏救助合同標準格式”中一直沿用了這一原則,我國《海商法》第179條中也同樣引入了這一原則。但是,很明顯隨著海上風險的不斷變化,“無效果,無報酬”原則已不適應海上救助新形式發展的需要,特別是在救助具有污染環境危險的船舶或者船上所載貨物時,這一原則很不利于救助作業的實施。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房屋中介簽合同有效嗎
2020-11-25征地拆遷程序究竟是什么
2021-03-25網絡造謠應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2021-01-15因高壓觸電致殘誰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2021-01-27女職工孕期可以安排出差嗎
2021-03-10如何啟動醫療損害重新鑒定
2020-12-17法人設立的要求需要哪些
2021-02-08發表權能單獨使用嗎
2021-01-06農民工工傷賠償步驟是怎樣的
2021-01-13被扶養人生活費怎么計算
2021-01-02車輛過戶手續是什么
2021-03-14單位集資房轉讓合同應該怎么寫
2021-02-19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員工裁員補償標準
2021-02-04調解協議能經過法院確認效力嗎
2021-01-29勞動糾紛官司期間可以計算利息嗎
2020-11-26意外傷害保險理賠范圍是怎樣的
2021-03-26遇到保險糾紛應該怎么辦
2020-12-30公眾責任險理賠流程是怎樣的
2020-12-06購買車險要注意規避哪些“免賠”風險
2021-02-14對投保人不如實申報被保險人年齡的法律后果有哪些
2021-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