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我國勞動法的規定,勞動合同的解除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一、協商解除勞動合同
按照契約自由原則,勞動合同也是當事人之間達成的一種合意。因此,勞動法規定,在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且不違背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情況下,可以解除勞動合同。這種協商解除具有以下特點:1、只要雙方達成一致,可以不受勞動合同中約定的終止條件的限制。2、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均有權提出終止勞動合同的請求。3、如果用人單位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應依法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金,而由勞動者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有權不支付經濟補償金。
司法實踐中,就協商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問題(即前文所述協商解除勞動合同的第3個特點),還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理解。一種理解認為,在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的情況下,無論誰提出的解除勞動合同的要求,用人單位均須無條件支付勞動者經濟補償金。另一種理解認為,有必要區分是哪方先提出的解除勞動合同的要求,如果由用人單位提出的,應由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金,如果由勞動者先提出的,那么如果給用人單位造成了經濟損失,勞動者還應承擔賠償責任。
筆者認為,這兩種理解均是值得商榷的。第一種理解,實際上與勞動部頒發的《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第5條的規定相悖,該辦法第5條規定:經勞動合同當事人協商一致,且“由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才由用人單位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金,并沒有規定在勞動者先提出解除勞動合同情況下,用人單位還要支付經濟補償金。而且,從實際情況看,勞動者先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用人單位滿足了其要求,再由用人單位給予經濟補償也違背了最基本的公平原則。因此,第一種理解是錯誤的。對于第二種理解,筆者認為也是錯誤的。在雙方當事人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的情況下,之所以規定用人單位在先提出終止合同的情況下給予勞動者一定的經濟補償,完全是因為在勞動合同的法律關系中,用人單位處于一種強勢的地位,而勞動者往往處于劣勢,讓用人單位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可以使這種失衡的法律關系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因此,這種補償是合理的。而在勞動者提出解除勞動合同且與用人單位達成一致意見的情況下,已說明勞動者的離去對用人單位的利益并不構成嚴重影響,再要求勞動者賠償用人單位的經濟損失已違背了《勞動法》著重保護勞動者權益的宗旨。因此,筆者認為,按照前文所述協商解除勞動合同的第3個特點處理此類補償問題,是符合勞動法的立法本意且有利于解決此類糾紛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加盟合同欺詐 合同可撤銷
2021-02-132020醫療糾紛程序怎么走
2021-01-16破產財產包含抵押財產嗎
2021-01-08企業向求職者收取風險抵押金合法嗎?
2021-03-15行政處罰多長時間可以重組
2021-01-01未婚生子會被罰款嗎
2021-01-07中國人之間結婚手續是什么
2021-03-13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案件如何確定管轄
2021-03-22申請法官回避的時限
2020-12-16房屋建筑包括的范圍有哪些
2021-03-02別人能拿自己的房產證去抵押嗎
2021-02-19入職被發現畢業證是假的可以解除合同嗎
2021-03-17處分以后能否直接解除勞動合同
2021-01-26員工簽訂七天無工資試用期是否合法
2021-01-12交通肇事逃逸后,被保險人哪些請求商業險賠付獲支持
2021-01-27飛機延誤找誰賠償
2021-02-10保險公司開學申請需要哪些材料
2021-03-05申請經營旅館業的備案手續
2020-11-30離婚給孩子交的保險能分割嗎
2021-03-25疲勞駕駛出車禍保險賠嗎
2021-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