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總是那么不完美,但人們不應該放棄追求法律完美的信仰,在這條道路上耐心堅持并樂此不疲。從應然角度看,法具有滯后性、不確定性的特點;從實際來講,現存的法律體系存在著大量不合時代需要而亟待完善的法律規范。這是一種常態,立法者的主觀能動以及意識局限決定著在制定法律過程中摻雜進些許主觀因子或者利益考量,這就導致了法律不可能做到八面玲瓏”盡善盡美”。以《合同法》第51條為例,筆者從物權、債權基本理論的層面出發對其效力問題進行初步探究,查找問題的根源,以期為該條款的立法完善提出參考性價值的建議。
《合同法》第51條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的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后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根據文義解釋的方法,該條意思是指處分人在沒有經過權利人授權或者同意的情況下私自處分權利人的財產,與第三人訂立合同的,為無權處分。只有在經過追認或者事后獲得授權的條件下,合同才為有效合同。在德國等承認物權行為模式的國家,法律行為被區分為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負擔行為的效力不受處分權的影響,處分行為則以行為人具有處分權為核心要件。在無權處分的情況下,處分人雖然沒有處分權,但并不影響買賣合同的效力,只是影響物權行為的效力。與此顯著不同的是,我國在民法和物權法等領域并沒有承認物權行為模式理論,也沒有區分處分行為(物權行為)和負擔行為(債權行為),而是認為債權合同本身即構成無權處分行為。因此,在立法旨意上討論合同法第51條的效力問題,學者們似乎都已經達成了這樣一種共識——該條中的處分行為屬于效力待定的民事行為,因處分行為所訂立的合同效力有待研究。本文也是遵循上述思路進行分析論證的。
一、對無權處分行為的效力
關于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問題,學術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主要形成了三種不同的觀點,分別是有效說、無效說、效力待定說。
(一)有效說
有效說認為,在解釋適用《合同法》第51條時,應當認為無權處分場合的合同仍然有效,在權利人追認或者無權處分人取得處分權時當然發生權利變動的效果;在權利人不予追認或者無權處分人不能取得處分權場合,不發生權利變動的結果,無權處分人要承擔違約責任;在處分行為被追認或者被補正前,權利變動的結果是否發生處于未定狀態,但合同效力并非待定而是確定有效。”[1]該學說是建立在物權形式主義的物權變動立法模式上的。
(二)無效說
無效說認為無權處分合同是自是無效的合同[2].建立在對物的歸屬重于對物的利用保護、靜態安全重于動態安全的基礎之上,是所有權中心主義的體現,與有效說相比,無效說否定了處分他人財產的效力,也就否定了惡意處分行為,也就解決了法律與道德的一致性問題。
(三)效力待定說
效力待定說觀點認為,無權處分行為是一種效力待定的行為,無權處分人與相對人訂立了處分他人財產的合同,經權利人追認或行為人訂立合同后取得處分權后,合同自始有效。行為人未取得處分權的,權利人又不追認的,合同無效,但是該無效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二、效力待定合同說”的缺陷
無效說使許多已經完成的交易活動得不到法律的保護,物的價值在于用而不僅僅是所有,無效說顯然不適應當前經濟發展的需要。試想,只要無權處分人處分了他人財產就被認定為無效,而不考慮相對人的善意與惡意,會導致經濟活動中只允許即時交易的存在,沒有遠程貿易的發展空間,即使善意取得也沒有了適用空間。因此,無效說基本上遭到人們的普遍否定,在此不做贅述。目前大多數學者認為該場合下的合同為效力待定合同,這也是我國立法機關和理論界的通說。然而,效力待定的觀點有違妥當,可以說是無效說與有效說的簡單折中,將合同的效力的困擾拋給了利害關系人”,忽略了許多問題和隱患。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沒簽合同算入職嗎
2021-03-08宅基證改名字需要什么材料
2020-11-17離異后的人對財產有無繼承權
2021-01-03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稅款罪的立案標準是什么
2021-02-23公司非破產清算有哪些操作流程及要點
2020-11-18勞動合同變更期限是不是可以續簽
2021-01-07競業限制協議效力無效的規定是啥
2021-02-19勞務合同可以隨時解除嗎
2021-02-27勞動關系轉移證明
2021-01-17違法分包轉包造成勞務者受傷的法律責任
2020-12-03人身保險有怎樣的特征
2021-03-23交通意外撞死人保險怎么賠償
2020-11-13什么是保險理賠原則
2020-11-30保險經紀公司可以經營的業務范圍有哪些
2021-01-25車輛沒買強制險會受處罰嗎
2020-11-20變更受益人未書面通知保險人不影響其效力嗎
2021-01-21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管理暫行規定有什么
2021-03-21保險金額確定和保險費的計算
2020-11-09委托代理人需要辦什么手續?
2021-01-22委托了代理人,本人還能不能參加訴訟?
202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