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專利的申請,個人可以作為申請主體,而公司同樣也是可以申請專利的。那么個人申請專利的時候究竟該如何申請呢?需要支付多少的申請費呢?針對這兩個問題,律霸小編將在下文中一一為您闡述。
一、如何申請個人專利
個人申請專利(例如:非職務發(fā)明人或企業(yè)的的代表人)申請專利需要做好如下幾項工作:
1、 主體。普通的個人在中國申請專利,可自行申請,也可委托專利代理機構辦理。如果是特殊的個人,則必須委托專利代理機構辦理。特殊的個人包括:
①在中國無經常居所或營業(yè)所的外國人;
②在國外長期居住或工作的中國人;
③港、澳、臺地區(qū)同胞。中國個人在國內完成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向外國申請專利的,應先向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申請專利,也要委托專利代理機構辦理,不能自行申請。
2、 客體。發(fā)明創(chuàng)造有發(fā)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在申請前要確定類型,不同的類型申請的條件、成本,權利所要保護的內容,專利權授予之后帶來的經濟效益等都是不同的。申請人需結合自身情況選擇。保護期限,發(fā)明為20年,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都為10年,均從申請日起開始計算。
3、 程序。
發(fā)明專利要經過初步審查和實質審查,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只需初步審查就授權公告。
①發(fā)明專利需提交請求書、說明書、說明書摘要及權利要求書,必要時應有說明書附圖。
②實用新型專利需提交請求書、權利要求書、說明書、說明書附圖、說明書摘要及摘要附圖。
③外觀設計專利需提交請求書、外觀設計的圖片或照片。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需約8-12個月,形式審查通過后,發(fā)授權通知書,并辦理領證手續(xù),在繳納領證費后約2-3個月拿到專利證書。具體時間取決于審查員的審查速度與申請人交底資料的詳實程度及附圖的提供情況等。
申請人在申請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1)要詳細了解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熟悉各項申請流程。
(2)了解所屬技術領域的現有水平,對國內外專利檢索,對自身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作可行性分析。
(3)做好保密工作。
費用減緩。允許減緩的專利費包括:申請費、發(fā)明專利申請維持費、發(fā)明專利實質審查費、復審費、授權后三年的專利年費五項。
二、個人申請專利費用是多少
根據我國專利法,關于專利申請的費用,有以下規(guī)定:
1、申請專利委托代理時,申請人需要交納代理費和官費。
2、代理費數額依據申請所屬技術領域的難易程度和工作量大小由申請人與代理機構協商后確定。
3、官費是交給國家知識產權局的費用。首筆官費包括申請費和發(fā)明申請審查費,數額(人民幣)為:發(fā)明專利申請費950元(含印刷費50元);實用新型專利申請費500元;
4、外觀設計專利申請費500元;發(fā)明申請審查費2500元。
5、要獲得并保持專利,申請人還需要在申請后的若干年內向專利局交納專利年費等費用。
6、專利局可以就某些費用(申請費、發(fā)明申請審查費、發(fā)明申請維持費、復審費和授權后三年的年費五項)對確有困難的申請人實行減緩。申請人為單位的,可減緩上述費用的70%,申請人為個人的,可減緩上述費用的85%。
申請專利需要經過嚴格的審批,而這不是說只要提交了申請,那么就一定能獲得專利,同時由于申請專利的時間較長,為了更好的保護專利人的權利,建議最好盡快申請專利。要是還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咨詢我們律霸的在線律師。
個人發(fā)明專利如何申請,發(fā)明專利的保護期限是多久
個人發(fā)明專利申請是如何操作的
個人申請專利需要哪些條件,申請專利的流程有哪些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若雙方離婚,財產歸另一方約定是否有效
2021-02-22一級醫(yī)療事故是指什么情況及相關賠償
2021-03-05如何注冊品牌名
2020-12-24未婚同居多久算事實婚姻
2021-03-10什么情況下交警應該回避
2020-12-31合同債權質押的有效條件是什么
2020-12-31主合同消滅擔保合同也消滅嗎
2021-03-02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
2020-12-07實習期企業(yè)解聘員工怎么補償
2020-12-24偷盜車輛撞死自殺的人應當賠償嗎
2021-01-17勞動糾紛收集證據如何才是有效的
2021-01-26有關保險的一些基本概念
2020-12-06企業(yè)承包合同
2020-12-13戶口遷移后原戶口拆遷怎么辦
2020-11-20安置房再拆遷怎么補償
2021-01-05當宅基地遭遇拆遷或動遷利益要怎樣分割
2020-12-23上海動遷房買賣政策規(guī)定
2021-03-22拆遷時,房屋被認定為違建怎么維權
2021-03-25拆遷安置獲得的補償款可以繼承嗎,屬于遺產的繼承范圍嗎
2021-02-25福建省莆田市征地拆遷補償安置標準
2021-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