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校學生犯罪的基本特點
(一)犯罪帶有一定的突發性和沖動性。據統計,偃師市人民法院近3年受理在校學生犯罪案件18件,其中8%集中在侵犯財產和人身傷害這兩大類型。學生在實施這些犯罪的過程中絕大部分都是意氣用事、臨時起意,往往一句話或一件小事就可能誘發犯罪。
(二)犯罪動機多樣化。縱觀學生犯罪的內心動機,由之前的單一性向目前的多樣性轉變。有的是貪圖享受,盲目追求物質消費,有的講究江湖義氣,不計后果,有的為了報復,愚弄他人等等。
(三)犯罪類型多元化,惡性暴力犯罪增多。據統計,2007年至2008年在校學生犯罪一般以盜竊、搶奪他人財物等侵財類案件為主,此類案件有10件,占總數的80%,其他犯罪領域較少涉及。但自2009以來,一些成人化犯罪,如妨害公務、傳播淫穢物品以及介紹賣淫等犯罪中出現學生犯罪主體,此類案件有6件,占盜竊、搶劫案件的40%。另外,惡性暴力犯罪明顯增多。
(四)犯罪方式團伙化,多數表現為與校外人員共同作案。據統計,近三年來,團伙犯罪案件8件,占40%。因為年輕所以學生作案時普遍存在恐懼心理,為了給自己壯膽,他們往往喜歡“呼朋喚友”,有的問題學生甚至把這種需求轉向社會不良青年。對社會不良青年而言,在校學生認知能力不足、容易控制,所以也愿意與在校學生拉幫結派。
(五)犯罪所侵犯的對象大多為學生。據統計,三年來侵犯對象屬在校學生有14人,占90%。一方面,受自身體能、心智等方面的限制,學生罪犯通常會選擇與他們年齡相仿且自我保護能力弱、防范意識差的學生作為作案目標。另一方面,受害學生在遭到侵犯后,往往選擇忍氣吞生,不敢反抗,從一定程度上助長了犯罪分子的囂張氣焰。
二、全面剖析,探究在校學生犯罪的誘發因素
(一)在校學生自身存在的弱點是誘發刑事犯罪的直接內因
1、認知能力低,容易產生道德偏差和價值扭曲。他們都還處于生理、心理發育成長的特殊階段,辨別是非、抵御各種不良誘惑的能力較差,稍有不慎不良風氣就會直接侵入。
2、心理脆弱,面對挫折無法正確應對。
3、法律意識淡漠,往往存在僥幸心理。在應試教育仍占主導地位的現行教育體制下,對學生的法制宣傳教育仍相當薄弱,有的學校甚至出現法制教育的空白,特別是在中小學課本中找不到普法教育的內容,有的學生在犯罪后還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已觸犯了刑律。
(二)學校教育理念的偏差和管理缺位是學生犯罪的主要因素
1、學校教育理念的滯后。盡管要求將教育體制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但面對升學的壓力,學校教育的天秤自然向“應試”傾斜,從而忽視了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
2、學校校園文化的缺失。現在的學生除了學習文化課外,生活單調枯燥、精神空虛迷惘。如果這些“盲點”得不到及時填補。社會上一些糟粕文化就會趁虛而入,占據他們的精神領域,腐蝕他們的心靈。
3、對違規學生處罰過于機械。簡單地采用“勸退”、“勒令退學”等手段將他們推向社會。這樣做的后果:一方面,極大挫傷了罪錯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上進心,必然加劇他們的自卑和逆反心理;另一方面,促使本應該可以挽救的學生與社會不良人員糾集一起,不務正業,游手好閑,以惹事生非為樂,嚴重影響社會穩定,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三)家庭教育的薄弱也是導致學生犯罪的關鍵因素
1、放縱溺愛型家庭。在“苦不能苦了孩子”的傳統思想下,有些家長不惜自己省吃儉用,盡一切可能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孩子犯了錯誤,也毫無原則地姑息縱容,從小養成自私自利,好逸惡勞的秉性,為最終走上犯罪道路埋下伏筆。
2、妄想型家庭。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有些家長想當然地把自己未能實現的夢想“強制”孩子來繼續。他們只注重孩子的智力教育,卻忽略了對子女健康人格的培養。這種畸型教育往往只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甚至產生厭學、反社會情緒。
3、殘缺型的家庭。家庭應該是孩子躲風避雨、享受親情的港灣。所以,一旦父母離異或其他原因使他們失去了父母一方或雙方,家的溫暖沒有了,生存的最后屏障遭到了破壞,使孩子心理遭受巨大的傷害,有的自我封閉,性格孤僻偏激,有的自我放縱,從而步入歧途。
(四)社會不良因素的污染是引發在校學生犯罪的主要社會根源
1、社會環境中負面因素的誤導。商品經濟高速發展必然會夾帶一些負面現象,高消費、搞攀比、貪圖享受等不良風氣盛行于世。而在校學生由于社會經驗缺乏加上判斷是非的能力不足,不能正確認識和對待這些問題,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這些消極的精神毒素。
2、良莠不齊文化市場的精神污染。當前,文化領域中糟粕和不健康因素泛濫成災,處于青春萌動期的學生更容易在糟粕文化中迷惘。
三、齊抓共管,積極尋求預防在校學生犯罪的有效途徑
(一)教育行政部門應徹底轉變觀念,全面貫徹和推行素質教育方針,從根本上扭轉育書不育人的錯誤做法。
首先,應加強學生的道德素質教育。讓“知榮而行,知恥而止”的理念植入每位學生的內心。其次,建立有效的學生心理援助組織,向全校學生提供心理咨詢和心理矯治。
(二)積極營造良好家庭氛圍,為學生提供一個健康的學習環境。
每位家長應根據自己孩子的個性特點,采取相應的育兒方法,真正做到愛而不溺,教與養有機結合。首先,以平等地位教育對待孩子,尊重孩子,成為他的良師益友。其次,要創造和諧的家庭氛圍,使孩子的身心淋浴在陽光雨露中,激發孩子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前途的向往。其三,當孩子的思想或行為出現不良傾向時要及時指出,正確引導,防微杜漸;當孩子已染上惡習時,家長要果斷采取措施,或以自身良好形象和實際行動教育、感化孩子,或與學校老師聯系,共同幫助孩子回歸到正常的秩序中來。
(三)整合各方資源,積極開展社會綜合治理工作。
l、探索新型法制教育模式。首先,校園內開展普法教育,學校應將法制教育正式納入教學計劃。其次,司法機關積極協助。一是通過“檢校共建”等方式主動送法進學校。二是開通“法治在線”。通過網絡以聊天形式接受學生的法律咨詢。三是組織學生觀摩法庭審理。犯罪學生在法庭上的深度懺悔足以使一些具有不良傾向的學生產生強烈的靈魂震撼。
2、凈化學校周邊環境。公安、工商、文化稽查等執法部門應配合學校齊抓共管,各司其職,使校園周邊200米之內無網吧、錄像廳、無治安亂點,力爭將此類犯罪誘因降至最低限度。另外,應加強對社會無業青年的管理,特別是剛畢業的不良青年,防止他們“回流”學校拉攏、腐蝕其他在校學生。
3、發揮社區、居委的防治功能。寒暑假期間,建議,社區、居委應主動承擔這份監管任務,組織一些健康有益活動,使每一位學生在充實、愉快中平安度過每一個假期。
4、正確履行審判職能。學生是特殊的犯罪群體,審判機關對罪錯學生的矯治應充分體現“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一方面,對那些主觀惡性深,且屢教不改的學生應嚴肅處理,起到警示和震懾作用。另一方面,對一些主觀惡性不大,未造成嚴重后果又能真誠悔罪的初犯、偶犯,應主動與學校聯系,給予重生機會。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怎樣認定商標侵權行為
2021-03-09夫妻抵押離婚后擔保失效嗎
2021-02-02當場行政處罰多長時間備案
2021-01-12未成年人可成立特別累犯嗎
2021-02-16交通調解協議書能否反悔
2020-12-22財產保全必須提供對方賬戶嗎
2020-11-15反擔保合同期限屆滿反擔保人還需要承擔責任嗎
2020-12-16掛靠企業違法的責任承擔
2020-12-10行政案件可以立案嗎
2020-11-29公司倒閉員工按入職時間怎么賠償
2021-01-18實習協議有效力嗎
2021-02-17農民工有哪些勞動保護
2020-12-19勞動者辭職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2021-01-16保險合同必須要有保險經紀嗎
2021-03-06肖X人身保險合同糾紛一案的民事判決書
2020-11-12海上保險合同的內容和包含的事項(很具體)
2021-03-10保險業務規則和保險組織機構管理規定的行為有哪些
2021-02-26保險經紀與保險代理區別是什么
2021-03-22土地租賃合同范本(一)
2021-03-24房地產土地轉讓協議怎么寫
2021-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