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然說感情生活外人無法評判,但是最起碼我們有的時候也能夠從當事人的一段感情生活當中去便便從最基本的是非對錯的,比如誰都會知道家暴或者在正常情況下自己出軌等這些肯定是屬于重大性的原則錯誤了。所以現在有些男方在女方懷孕5個月起訴離婚,其中可能也有自己無法言說的理由吧。
一、女方懷孕5個月起訴離婚是否可以?
《婚姻法》第34條規(guī)定:“女方在懷孕期間、分娩后1年內或中止妊娠后6個月內,男方不得提出離婚。女方提出離婚的,或人民法院認為確有必要受理男方離婚請求的,不在此限。” 由此看來,在女方懷孕期間,也就是女方從受孕之日起至分娩之日的這段時間內,男方不能提起離婚訴訟。除此之外,還有兩種情況男方也不得提出離婚訴訟:
(一)女方在分娩一年內,即從嬰兒出生之日起一年內;
(二)中止妊娠六個月內,即從女方人工流產后六個月內。
雖然女方在懷孕期間、分娩后一年內或中止妊娠后6個月內,男方不得提出離婚,限制了男方提出離婚請求的權利。但是只要上述期限界滿后,男方仍然可以依法行使其離婚請求權。
值得注意的是,婚姻法第34條的規(guī)定僅在離婚訴訟中男方提出離婚時發(fā)揮作用。所以如果是男女雙方自愿離婚或者是由女方提出的離婚訴訟,則不受這一規(guī)定的限制。一般女方在此期間提出離婚,多出于某些特別緊迫的原因,如果法院不及時受理女方的離婚請求,更不利于婦女、胎兒及嬰兒的身心健康。同時,如果是人民法院認為確有必要受理男方離婚請求的,則不受婚姻法第34條的規(guī)定。
所謂“確有必要”在司法實踐中一般被理解為:男方有正當理由、女方有重大過錯的情況下或有重大的緊迫事由時。如女方懷孕是因婚姻關系的雙方當事人以外的第三人所致,男方堅持要求離婚;男方生命受到女方威脅,或男方的合法權益受到女方侵害;女方對嬰兒有虐待、遺棄的行為等情況。這類情況下男方提出離婚訴訟的,法院可以受理,并視具體情況作出是否準予離婚的判決。
二、起訴離婚的程序是怎樣的?
離婚一審、二審要經歷的過程
(1)原告起訴階段:
1、咨詢、聘請律師,或者自己查詢法律;
2、原告向法院遞交起訴書、副本及相關的證據;
3、法院對原告提交的文件、材料進行審查,作出是否立案的決定,不受理的告訴不予受理的理由。
(2)被告答辯階段:
1、法院立案之日起五日內將原告的起訴書副本送達被告,并告知被告作出書面答辯;
2、被告自收到法院送達的起訴書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內作出書面答辯,當然被告可以不答辯,被告需要延長答辯期的向法院申請。
被告和原告的權利可以看法院送達的告知書。
(4)開庭審理階段:
主要是開庭審理,離婚訴訟原告應當到場,如果開庭被告不到的,會延期開庭一次。開庭時候,雙方對提交的證據和事實進行辯論和闡述。
一般離婚訴訟的庭審分為如下過程:
法庭調查→法庭辯論→法官調解→雙方總結
(四)法院判決或者調解成功的發(fā)調解書。
最后,離婚訴訟的完整流程
1、有二審:起訴→受理→審理→調解→判決→上訴→二審→判決立即生效
2、不上訴:起訴→受理→審理→調解→判決到期生效
3、調解離婚:起訴→受理→審理→調解→達成調解協議
4、撤訴的:起訴→受理→審理→調解→撤訴(撤訴可以在判決前的任何階段)
由此可見,女方懷孕5個月起訴離婚并不是絕對不會得到法律支持的,因為我們看到有些再婚家庭當中的女方雖然懷孕,但是對丈夫和前妻的孩子有著特別嚴重的虐待行為,或者有些人遇到更嚴重的狀況就是女方懷孕是發(fā)生在出軌以后的,這對于男方的身心來說都已經造成了非常重要的影響,法律上是支持離婚訴訟請求的。
丈夫性無能可以離婚嗎
外地起訴離婚可以不嗎?
離婚中的過錯方怎么認定,過錯的表現形式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醫(yī)院漏診應否承擔民事責任
2021-03-07房子一般多少年拆遷
2021-03-13合同履行方式怎么寫
2021-02-15只要軍人不同意就不能離婚了嗎
2020-11-28司法實踐是怎么處理婚約問題
2021-02-04移送管轄前實施的保全是否繼續(xù)有效
2020-12-19職工骨折單位能辭退嗎
2021-03-06法院依據效力待定合同判決是認定事實錯誤嗎
2021-03-13承攬關系與雇傭關系的區(qū)別
2021-03-05當選業(yè)主委員會成員需要符合哪些條件
2020-12-30辭職是否必須解除勞動合同
2021-01-23勞動關系轉移知識
2021-03-11內退職工是否屬于退休職工
2020-12-19勞動爭議的調解應該在多長時間內結束
2021-01-01法律對產品責任的損害賠償是如何規(guī)定的
2020-11-22人身保險合同效力的法理分析
2020-12-31交通事故被保險人無責,保險公司被判賠償
2020-12-18重復保險的司法認定
2021-01-16法律是如何規(guī)定保險條款的
2021-02-06保險合同免責條款告知義務
20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