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發展進程的加快和現代生活方式的變化,主要依靠口傳心授方式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消失,世界各國都面臨非物質文化遺產“社會存在基礎”日漸狹窄、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的困境。
不過,自從2006年5月蔚縣剪紙以剪紙項首位的身份,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后,情況發生了變化,規模化的剪紙企業逐步取代了以家庭為單位的手工作坊。
如果能夠從中得到經濟效益,傳承就有了積極性。
目前,在企業中培養剪紙藝人已經成為是最主要的方式。據介紹,在一些村莊,80%的人都做剪紙,剪紙人愈發職業化、專業化。
要把剪紙、年畫這類傳統手工技藝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作為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加以延續,通過這種項目的傳承、生產和開發,使它產生經濟效益,維持這些傳承人的生活和再傳承的經濟基礎。
剪紙、年畫這類項目,按照積極保護的原則,進行生產性的保護,已成為學界和政府部門的共識。然而,還有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由于缺乏全局性、統一性的規范標準,被過度開發利用,這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最根本的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式是多樣的,但立法保護才是最根本的保護方式。
目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主要靠文化部和各級政府的行政法規。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頒發《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以及國務院又頒布了《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一些地方也制定了保護條例,進行針對性的地方性保護。
以非遺傳承人的保護為例,從國家到地方都出臺了關于非遺傳承人保護制度。財政部逐年加大對非遺保護資金的投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表示說,現在每年給每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萬元,每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8000元。
但是,相比其他國家,我國這方面的立法還不是很健全,沒有完善的監督機制,專款難以專用,保護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當地政府的重視程度,具有很強的主觀性,目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很有限。
2003年,我國就開始醞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法律,但時至今日,仍未出臺。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立法中,存在一些和《文物保護法》相矛盾的地方。文物保護法保護的是實物,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離開了物質實體又不能獨立存在。在某些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和文物法保護的內容界限不明晰。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民法典婚姻編草案二審新變化
2020-11-17醫療糾紛和解協議書怎么寫
2021-02-04動遷房是拿到產證3年后,才能上市嗎
2021-03-21拆遷房屋是否可強制執行
2021-02-07動物損害他人的構成條件是什么
2021-01-30北京個人出租房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2021-02-02員工弄虛作假如何處罰
2020-12-16做交通重新傷殘鑒定的要求
2021-01-14存單質押法院是否可以扣劃
2020-12-05交通事故索賠訣竅:尋找最佳法院
2021-02-03交通事故證據有哪些
2021-01-04一方有債務能爭奪撫養權嗎
2021-01-15個人獨資企業能否履行合同責任
2021-03-20別人能拿自己的房產證去抵押嗎
2021-02-19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條件及好處有哪些
2021-03-19承攬與雇傭性質如何區分
2021-01-15如何確定公司在外地注冊的勞動爭議仲裁管轄
2020-11-08人身保險的概念應該如何理解
2021-01-24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單證和標志管理的通知
2020-11-26保險單的主要內容
2021-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