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避的程序是什么
1、回避的提出
回避的提出有兩種方式:一是申請回避。二是可以自行回避。
當事人申請回避,可采用口頭或書面形式,但應當說明申請回避的理由。
法官和其他有關人員自行回避的,應當向審判長、院長或審判委員會提出并說明理由。
2、申請回避的時間
民事訴訟法規定,當事人申請回避,應當在案件開始審理時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開始審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提出。
3.回避的決定
院長擔任審判長時的回避,由審判委員會決定;審判人員的回避,由院長決定;其他人員的回避,由審判長決定。
法院對當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請應在三日內以口頭或書面方式作出決定。被申請回避的人員在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決定前,應當暫停參與本案工作,但案件需要采取緊急措施的除外。
法院決定回避的,被申請回避的人員應退出本案審理;駁回回避申請的,被申請回避的人員應繼續本案的審理。民事訴訟法對不服駁回回避申請的決定設置了救濟程序,即申請人對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決定時申請復議一次。復議期間,被申請回避的人員,不停止參與本案的工作。法院對復議申請應當在三日內作出復議決定,并通知復議申請人。
二、回避的概念是什么
回避制度是民事訴訟中一項基本制度,世界各國民事訴訟法都對回避制度作了規定,我國也十分重視辦案人員的回避問題(注四),民事訴訟法除了在總則中對回避制度作了原則性的規定,還在第四章對回避制度的內容作了專門規定。2000年1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關于審判人員嚴格執行回避制度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若干規定》),對回避制度作了進一步的完善和具體化。但是,由于長期以來受重實體輕程序思想的影響,法學理論界對回避制度研究不多,在立法上關于回避制度的規定很不完善,司法實踐中其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嚴格執行,為了更好地理解、適用和完善這一制度。
回避指司法人員由于對本案有利害關系或其他關系而不參加該案的偵察、審判等活動。司法人員因與案件或案件當事人有某種特殊關系而不得辦理該案件。目的是防止徇私舞弊或發生偏見,以有利于案件的公正審理。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察人員以及其他有關人員不參加與本人有利害關系或其他關系的案件的審判、檢察或偵察。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東西被行政機關扣押沒保管好造成損失能要求賠償嗎
2021-03-07如何收養非婚生子女
2021-01-20追尾事故怎么賠償
2020-12-02該怎么做才能要回購房定金
2021-03-10分期付款買賣合同的適用情形
2021-02-16關于放棄繼承權的特別規定
2021-02-21勞動合同終止爭議的解決方式是什么
2020-12-29沒有滿實習期上高速有什么處罰
2020-12-19商家銷售舊貨應否承擔質量責任
2021-01-26離婚訴訟中,以夫妻一方為被保險人的人壽保險應如何分割
2021-01-21保險合同的體現形式有哪些
2020-11-22人身保險可以適用代位追償嗎
2021-02-18保險合同解除后已付保險金是否應全額返還
2020-11-26投保人不履行告知義務保險人賠嗎
2020-12-29保險公司提出開業申請需要提交哪些材料
2021-01-29倉儲物的保險賠償金的案情分析
2021-02-08保險賠償金給付的若干法律問題
2020-12-06對強制保險的思考
2020-12-17農村機動地承包合同范文
2021-03-052020農村集體土地合法使用權轉讓現狀以及征收行為的合理性
2021-01-20